一待就是五载,莫钟琪因莫晋的帮忙顺利晋身四品道台兼常熟府知府候补。因是候补所以他不必赴任,等有空缺再过去即可。一来是常熟当地的乡绅原是会稽县人孙氏,与莫侍郎早年交好,倘若钟琪日后在此地为官也可照应一番。二来,当下太平军作乱犯上,全国尤其江西、苏杭一带匪患甚是猖獗。莫晋为保钟琪安全,就一直把他安顿在府邸,与阿沁作伴。
所谓好事成双,平景荪如愿以偿,首轮浙江乡试就中举,获得第二十三名。城内的莫宅自然也有所耳闻。
这一年,阿沁满十五岁,与当年适婚的二姐年纪相仿。这个年纪于女孩子而言是敏感的,她不愿与自己的爹爹多说话,更多的心事也就与从小到大的侍女佩珍倾吐。在她印象中,在苏州的这些年,慈爱的父亲日渐老态,除已嫁作人妇的两位嫡亲姐姐外就只剩下莫钟琪了。按辈分算,钟琪应当喊阿沁一声堂姐,可惜钟琪足足大了阿沁10岁有余,于是阿沁一直唤钟琪为“阿哥”。
闲暇时,钟琪也不怎么外出,毕竟是在外地不敢太放肆。莫晋时常去松江府修志,一去就是数周。这个府邸唯一的少爷小姐便是他俩,他便多多照顾她。
这一天,他照旧在书房练字读书。
阿沁敲敲书房侧门。“阿哥有信。”
此刻的钟琪正在临摹《兰亭序》。
书法也讲究一气呵成,不便打扰。
“你读给我听?”
“是,阿哥。”
阿沁缓缓地展开信笺,清脆的嗓音朗朗上口,“钟琪兄雅鉴,近日安否?闻太平叛军作乱,望莫晋大人及家眷皆安。吾弟甚念昔日风雅往事,吾则不日将赴京赶考。故特此书信一封归期何日,吾等欲设宴接风。拜启者景荪。”
“原来是景荪兄的信。你替我回了吧,阿沁?”
“这个....可以吗?”
“有什么不可以。大伯赞你早慧,字迹娟秀硬朗。不妨验证大伯的话是否当真还是有偏袒之嫌,平景荪乃当今城内的科举新秀,文功学识皆一流,他日我返乡问他拙见,便知真相,你觉如何?”
阿沁欣然答应,钟琪说一句,阿沁照着写一句。字迹娟秀且英气十足。她写完拿给钟琪过目,钟琪一阅,笑着点头,不日便差人回了信。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