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老郑在整个挑夫行当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不过一两天的时间,老郑就托关系打听到了当年和阚铭老太爷一个部队的老兵。老兵已经快九十岁了,家住在离衡阳市区不远的小村子里,腿脚虽然有些不利索,可精神头仍然好得很。
据老郑说,这位叫郭卫国的老人每年都会跑到附近的山头上,怀念牺牲的老战友们。每每回来,还都要给家中后辈再讲好几遍年轻时抗击外侮的英勇故事。也正因如此,才让老郑的朋友找到了他。
上车之前,姜泠和朋友们把话都说明白了。激动归激动,卫斯诚和洪钟还是决定等人办完正事回来再好好给她接风洗尘。一方面,阚铭的事近在眼前,得帮她办好。另一方面,卫斯诚最近查到了点关于刀疤脸的线索,他正打算深入追查。
正是枫叶火红的季节,沿线的青山也换了金黄的披风。复明的人看着以前从未见过的色彩,心生无尽感慨。按照岳青罗的说法,这双眼睛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回到以前的状态,不如趁着还有机会多看看身边的景、身边的人。
同样有很多明亮的色彩,但秋天的美却是和春天完全不一样的。银杏、白杨、红杉树、火枫叶,走在衡阳街头,人会不自觉地被身边的景吸引住。
算不上舟车劳顿,加上彭越有意想在这儿顺便逛一圈,故而他不急着日夜兼程地赶路。不用上班,阚铭更是乐得其所——一下车,放了行李就照着攻略到附近找小吃去了。
姜泠每次出远门都是带着任务的,她向来习惯先办事再论其他,很不适应这种悠闲的节奏。到了酒店,她打算先制定一份大致的寻骨计划,但刚把笔记本拿出来,就有人敲响了她的房门。
“走吧,出去逛逛?”
凌岓推辞了彭越和阚铭同游的建议,为的就是能和姜泠单独相处。自从知道她的眼睛能看见以后,他心里早就窃喜了无数遍,好不容易碰见个机会,赶紧发出邀请。
偏偏姜泠在有些事情上长着一个钢筋脑子,除了工作,什么也不多想。她直接摇头拒绝,“你去吧,我得看看这次用什么办法能最快找到老前辈的埋骨地。”
凌岓偷偷看了一眼卫斯诚刚发来的消息,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借找线索之名,约她去逛逛附近的景点,先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
“这都什么馊主意…”凌岓小声嫌弃,结果被姜泠听了去——
“你说什么?什么馊主意?”
“我…我刚问斯诚,去探望九十岁的老人是不是应该带点什么。他给我推荐了牛板筋和果干,说特别好吃。可是九十岁的老人,牙都快掉没了,哪能咬动这些东西?所以我说他净出些馊主意。”
“嗯,是够馊的。”
“要不,咱俩一起去看看给老人家买点什么?顺便再打听打听有没有人认识这些老兵?”
听说要去打听消息,姜泠立马答应下来,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带上纸笔,随时准备把有用的东西记下来。
出门左拐,路过几栋写字楼和一条步行街,两人来到一个小公园。
“我们在这儿买东西?”姜泠面露疑问,“还是找这里的人打听消息?”
“找这里的人打听消息,打听完我们再去买东西。”凌岓不知怎么,突然想起“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这句话了。他有点心虚,又向身边人解释,“公园里是老年人最多的地方,对以前的事他们估计更清楚,没准真能让我们问出点什么呢?”
姜泠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然后在看到同伴一转身拿来的两张游湖船票后,再一次陷入了沉思:“老年人,应该不会花钱去划船吧?”
“哦我又想了想,公园里负责划船的这些工作人员平时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知道的事情肯定也不少。从他们这儿打探消息,指定不吃亏。”
“是…吗?”
“我保证!”面对质疑,攥着船票的人乍起四根指头发誓,“一切为了任务嘛。”
姜泠拿过船票,默不作声地走上游船,很想看看凌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暖阳和煦,秋风徐徐,一湖粼粼的秋波更让泛舟其上的人惬意无比。
这种仿古摇橹船划行的声音很好听,穿着橙色救生衣的船工人也很健谈。还没到湖中心,他就已经把衡阳值得游览的大街小巷统统介绍了一遍。说是打听消息,可凌岓自始至终只顾着问同行者吃不吃这个、喝不喝那个,一个有关阚兴华的问题都没问。
姜泠一杯又一杯喝茶,实在没等到她想听的话,这才趁着船工换手套的时间打断他的导游工作。
“我们刚来,还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船工一听“请教”二字,野史也不说了,趣闻也不讲了,直直挺起背,“你说!”
“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讲,衡阳经历过的比较大的战役?”
“这个好说!”船工一拍胸脯,“三国的时候…”
“哥,说点近现代的!尤其近代的,三国稍微有点远。”凌岓阻挡不了身边人“一心工作”的热情,于是也正经起来。
“近代嘛,最著名的就是衡阳保卫战,也叫衡阳会战,1944年发生的战役。”船工会了意,马上飞到近代史,“知不知道啥叫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两人摇头。
“那知不知道我们衡阳为啥是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两人继续摇头。
“四十七天,整整四十七天!我们衡阳在外无援军,内无弹药的境地下死守了四十七天!”船工很是骄傲,却也有点心酸,“从六月份到八月份,弹尽粮绝啊!那时候还有痢疾,再加上营养不良、缺医少药,现在人都不敢想他们是咋个把这座城市守住的!”
一番话勾出凌岓参军时的责任感了,他想说几句感慨,可船工没给他这个机会——“知道巷战不?”——船工又问。
这次两个人都点点头,这是从小就听过的。
“打到最后,都是巷战。那个时候不分百姓和军人,只要有个武器,都能上战场拼命!光是为了挖工事就牺牲了三千多人!还有小西门、回雁峰、岳屏山…用鲜血捍卫国土在我们衡阳人这里可不是一句空话!”
“了不起!真的了不起!”凌岓由衷感叹,“守城的官兵了不起,衡阳人了不起,湖南人也了不起!”
“是啊。”姜泠也接上话,“人家说‘川军不负国’,湘人也一样。早就听说湖南人有血性,听您这么一说,真觉得不容易。”
这话说得诚恳,凌岓不敢置信地看向身边人,“你也知道这些?”
“……”姜泠被问沉默了,好半天,她才十分严肃地回答,“骨医只是有点常人没有的本事,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学习。近代史是每个国人都该记得的历史,我为什么不知道?”
“对,说得对!”提问者听了,心中油然而生一阵说不上来的高兴。
船工在一旁听着,为两个年轻人的夸赞而喜悦。他从船尾拿出一张地图递过去,“这是地图,你们看。纪念广场、和平钟、文化墙离这里都不远,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绝对值!”
“能来这一趟就够值了。”凌岓收下地图,决心去看看,“您也不得了!一听就知道您对衡阳会战的了解不少。”
“那当然!我们家老爷子可是实打实经历过的!”一提起这事,船工更自豪了,“虽说他也是个平头老百姓,但他也是经历过的!他还给那些官兵们做过饭呢!”
“那也很了不起。”姜泠从话里抓住一点关键信息,问船工:“那您家老爷子认不认识还活着的官兵?我们也想去探望老兵,向先辈致敬。”
“应该有吧。”船工搜索记忆无果,决定先留个联系方式,“我回去问问,有的话给你们打电话。”
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如此——凌岓本意是想以打听消息的名义,在湖光潋滟的秋色美景中营造出一点浪漫气氛的,结果浪漫氛围没营造起来,消息反倒真有可能打听到。他也不知该笑还是该无奈,只能一边庆幸,一边在心里暗暗叫苦。
船工没说大话,他的确有个亲身经历过会战的老太爷。老太爷记性还不错,人也健谈,听说有年轻人对这个感兴趣,二话不说就给了几个老朋友的住址。
好巧不巧的是,老太爷给的地址就在老郑朋友说的那个村子里。按照船工转述过来的说法,当时会战结束,有一部分伤病员就定居在了这里,和当地的女子结亲,慢慢成为这里的一员。如果要找人,那去这个“老兵”村是最有希望的。
得了消息,姜泠更想早点奔赴最终目的地了——骨医要想寻骨,要么有骨肉血亲做寻路者,要么有亡者最贴身的东西做引子,否则即便知道了大概在什么区域,也难说能找到遗骨埋葬的确切位置。
一般来说,骨肉血亲必须为子女,隔代的孙辈都会让寻骨的难度更加一层。同时,以人作为“指南针”的方法向来属于下策,被选中的血亲很容易会在寻骨的过程中遇到些邪门事儿,轻则感冒发烧,重则失魂落魄。
当然,阚兴华当年离家时的三个孩子,有两个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阚铭的奶奶,偏偏现在还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就算想用血亲之法,客观条件也不大允许。
姜泠翻遍了殷漠留下的古籍资料,又让卫斯诚查了再查,最终还是没能找到更好的寻骨方法。于是她决定去这个“老兵”村碰一碰,如果能找到当年和阚兴华认识的人最好,要是能找到一星半点的信物,那更是上上大吉。
她低着头思考这些事,全然没注意到凌岓在后面说了些什么。等她刹住脚时,凌岓的话也说完了。
“你说什么?”姜泠只听见最后两个字——一起。
“看来你是一句都没听进去啊。”凌岓并不恼怒于身边人没听自己说话,反倒还松了口气,“没什么,下次有机会再跟你说。不过,你在想什么?想得那么投入。”
“我在想,今晚就动身去那个村子。”姜泠有话直说,“我先去,你们随后来。我先去看看那村子的环境,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