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殿试问策(二)

青铜鼎内的香燃烧过半,场上贡生们埋头奋笔疾书。考场四周静谧无声,唯有春风猎猎拂过承德门上空时卷起皇家旗帜扬起的阵阵风声。

气氛紧张而严肃。

赵祯挥退紧跟在身后的张中正下了九重台阶,他背着手踱步不紧不慢地走进考场中,明黄色的龙袍衣角掠过桌角停留在了右侧的一张贡桌前。

无声的沉默逐渐蔓延。

正在挥笔疾书的贡生眼角的余光瞥见明黄色的龙袍,握笔的手一惊一抖,纸上当即划出一道长长的痕迹。

贡生科考时卷面需得整洁无任何涂抹痕迹,否则成绩直接以作废论处。好在此时宣纸上写的是打稿的内容,不然这张试卷直接废了。

这贡生明显慌乱起来,手忙脚乱。

他意识到帝王正站在身侧亲自监考,惊惶又紧张的连头也不敢抬,眼神紧盯着桌子手跟脚透出无处安放的恐慌感,额头甚至渗出了涔涔的冷汗,握笔的右手紧张得手心里湿滑,险些捏不住笔!

“这考生心理素质不行啊。”赵祯暗叹道。

不过想想他上辈子高考时的紧张感,又品出了点饶有兴味的笑意。

事实上赵祯并不觉得冒犯,在掌握生杀予夺的帝王面前露怯并非错处,毕竟人有敬畏之心是好事。只有心存敬畏行事才会有所顾忌,尤其是坐在贡桌前的考生都是未来的官员预备员,行事更该谨慎稳重,以免行将踏错。

赵祯只在这张贡桌前停留了几个呼吸便继续向前迈步,明黄色的衣角从桌边一闪而逝。

“呼……”

贡生听着逐渐远去的脚步声,好半晌才长呼一口气,平复了剧烈的心跳继续提笔答题。

赵祯的亲自监考之下,整个考场上的气氛越发紧张起来。

帝王之威无形蔓延,所有的考生的心情都收到了影响,一个个埋头紧盯着桌面大气都不敢喘,没了方才运笔如飞的样子。

赵祯绕考场一圈,转身时却被一道挺直如松柏般苍劲的身影吸引了目光。

哟,还是熟人呢。

顾惜朝修长的身影正襟危坐,握笔的姿势透着一种狂放不羁的美感,好似不曾收到外力影响,下笔如有神。在一众战战兢兢的考生里显出了鹤立鸡群的从容不迫。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君子之姿,巍然出众。

赵祯抬眸望去,凤眸里的流露出淡淡的赞叹欣赏之情。

且不提其才华如何,顾惜朝光是这份气度就已远胜千万人。

宋朝重文抑武,尤为推崇文人风骨。

所谓文人风骨,即竹之刚正不阿,梅之傲骨嶙嶙,莲之高洁无暇,宋臣们无论文臣武臣、内在如何,皆面如冠玉气质出众,就连上了年纪的老臣亦是一派儒雅风度。

换而言之,宋代的皇帝人均颜控,尤爱气质高雅的美人。赵祯的便宜皇帝爹在位时,科举取士时都得挑长得好看的,等他两腿一蹬归了天,留给赵祯满朝绝色。

但是,谁不爱美人呢?

赵祯自诩俗人,亦不能免俗。

只是他眼光更加挑剔,不仅看脸更看才华。然而光有脸与才华却又打动不了他,骨子里的慕强心理让他更偏爱于武力值极强的高岭之花。

念头刚过,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西北角的一名考生,脚步微不可绝的顿了下。

那名考生肤色黝黑,五官生得俊朗冷硬,身姿挺拔如竹。在一众肤白文雅的贡生中显得格格不入,额间一抹浅色的弯月印记灼灼相照。

一瞬间,回忆纷至沓来。

赵祯脑子里不受控制的回荡起京剧咿咿呀呀的唱声,幼年时陪着亲祖母看包青天断案的记忆如洪水般汹涌而至。

断案如神的包黑炭!

陈世美、包拯原来是同一批科举取士的考生吗?!

好家伙,只就差一个公主,铡美案的主角就全凑齐了。

赵祯看不上陈世美,哪怕他才华再好也不受待见,没了状元的光环,陈世美也只是个泯然于众人的普通人,科举每隔三年都会录取数百名进士,其中能进入权力中心者能有几人?

然而没了铡美案,还有其他的事端。

树欲静而风不止。

赵祯的思绪不可抑制的发散,包公断案传唱后世最广的几个案件,除了铡美案外,便是狸猫换太子……

再想想自己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赵祯突然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

“时辰已到,考生停笔!”

赵祯考场上来回巡查了一番,再回到九重台阶上时,青铜鼎内的香已经燃尽,只余下一缕青烟袅袅不散。

“收卷。”小黄门拖着声调高声唱道。

唱声罢,守在考场外的内监们躬身走进考场里,井然有序的将摆放在贡桌右上方的试卷一张张,呈上御前。

考试结束后,参与殿试的贡生还不能散场离开,需得再殿外等待最终的考试结果。

殿试收上来的文章将由文阁众学士们当场选出名列前十的考卷,再交由天子复审。而后天子亲笔择名,从中钦点出前三甲,即状元、榜眼与探花。

三甲之外的名次则会在数日后张贴皇榜告示天下。同时皇家将于放榜后,择日设鹿鸣宴宴请一众考生,这也意味着寒门学子改换门庭迈出了踏入官场的第一步。

这便是殿试所有的流程了。

*

时间缓缓流逝。

朝日爬上正空,明媚的阳光挥洒着无尽的光与热。料峭的春寒突然融化殆尽,殿外的温度一路攀升。

迎面吹来的风没了刺骨的寒意,等候在殿外的考生们敛襟而立,身姿愈发显得挺拔飘逸,隐隐透出文人名士之风。

茶过三巡,承德殿内。

十余名文阁学士正在批阅考卷,因着此次批阅只需决定殿试前十名的考生,所有的批阅过后的试卷都被分成了三堆。

每名学士阅卷后,都会在试卷右上角打上“甲乙丙”三等评分,以此决定三甲、进士、同进士名次。待评分完毕,去掉试卷上最高评分与最低评分后,仍为甲等的试卷会呈现于御前复审,而三甲的名次将从其中择优录取。

“这是本次殿试前十名的考卷,请官家过目。”

赵祯轻轻应了声,接过试卷一一审阅。

这一届的科举当真是卧虎藏龙,赵祯在这前十的试卷里看到了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上了后世教科书的那种,有几篇文言文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忆犹新。

片刻后,赵祯撕开糊名提起朱笔,依次圈中了三个名字。

“就这三个吧。”

朱笔圈起的名字在文阁学士们手中传了一遍,最终又回到了御前。

“诸位爱卿若无疑议,便拟旨传诏罢。”

赵祯高座上首,目光淡淡的望着下首的文臣们。

“官家,此三人……”阁宰执张知白微蹙着眉,沉思了片刻。

官家钦定的三甲为王安石、韩琦与顾惜朝。此三人正值盛年,观文风皆是锐意进取之士。

“这……”殿中文臣互相对视,脸上不由带出了些许犹疑之色。

他们欣赏少年意气,却未必喜欢这样激进的同僚。

文阁殿的学士文采斐然,其中不少人都是前朝的三甲出身,能被他们选中呈上御前的前十名真才实学自不必说,但是人就有所偏好,无可避免。

先帝好风雅,朝中的文臣上行下效,以儒雅谦逊为荣,自然不喜如武夫般莽撞又锋芒毕露的文士。

偏偏赵祯所选的三甲头名,试卷墨笔字字如刀剑,显尽锋锐激进,却也少了几分灵活变通。

撇去赵祯欣赏的顾惜朝不谈,另外两人中,王安石是历史上掀起仁宗中后期变法改革之人,试图以此革除亢余腐旧的制度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韩琦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王安石大,但他却是抗击西夏的名将。

“……此三人文风是否太过张扬?”文臣们一时犹豫不定,有人委婉地提出。

“张扬?”

赵祯淡淡反问,神情是一贯的漠然如水,教人无法看透。

张扬?激进?

他并不觉得。

中华为礼仪之邦,但朝臣迟早会知道他赵祯与先帝是截然不同的性子,赵祯强势独断,他的礼从来只给予友邦善客,对待那些环伺在侧的财狼,唯有重拳出击。

偏偏帝王最忌讳以个人喜好独断专横,赵祯登临帝位多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刘太后身上学会了有选择的听取朝臣的谏言。

所以他愿意听一听朝臣的意见,不过是否采纳就要视情况而定了。

毕竟越是身居高位,越是需要自我约束。

君不见历史上多少昏君,并非生来昏聩。譬如前朝唐明皇,从初登大宝的励精图治延续贞观盛世,到后期的安史之乱,数十年的独断享乐造就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晚唐。

时时以史为鉴,以免行将踏错。

“圣人英明,臣等无异议。”

片刻后,阁宰执张知白率先撩起官袍跪伏拜倒。

对上帝王幽深的凤眸,张知白选择了低下头颅臣服。帝王择选的三甲笔墨锋锐如刀,但这又何尝不是帝王初露的锋芒呢?

“圣人英明,臣等无异议。”殿中文臣齐声高喊。

赵祯唇角微微扬起:“既然诸卿无异议,张中正拟旨。”

“遵令。”张中正恭恭敬敬地躬身一礼,飞快地点了随侍的小黄门前去殿外传旨。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殿试问策(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