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终章不终:梅州的时光双声道》

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这本书里的梅州故事,像一场漫山遍野的客家山歌会,从松口古镇的骑楼唱到阴那山的云海,从古围龙屋的天井唱到茶田的垄间。我们数过千佛塔的铜铃,看它在晨雾里轻轻摇晃,铃声穿过百年的时光,落在今日的香案前,那金属的震颤里,仿佛还带着明清年间香客的祈愿;追过龙归寨的彩虹,看它挂在瀑布的水雾间,一端连着崖顶的古木,树干上还留着当年山民砍柴的斧痕,一端接着潭边孩童的笑脸,他们手里的塑料水枪正滋滋地喷着水,折射出同样斑斓的光;在黄遵宪的书斋里读过墨香,泛黄的诗稿上,“我手写我口”的字迹依然有力,砚台里的墨似乎还没干透,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窗外的芭蕉叶上,水珠滚落的声音和百年前一模一样;在泮坑的湖边听过风吟,竹林的涛声混着远处的山歌,惊起的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带起的水珠落在客家文化长廊的石雕上,那些雕刻着“打醮”“作福”的画面,正被一个举着平板电脑的老人细细拍摄,屏幕上的光影与石雕的纹路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过去,哪是现在。这些关于人文、自然与烟火的片段,终究要暂歇在时光的褶皱里,像收进樟木箱的蓝染布,带着草木的清香,等待下一次被翻开。

但故事不会真的结束。

从这周起,每周都会有两缕风掠过梅州的天空:一缕来自三百年前,带着围龙屋夯土的气息——那是用糯米汁、黄泥和稻草混合而成的坚韧,经了无

数双手的拍打,才筑起一圈圈守护家族的屏障。风里还裹着火船码头的船笛声,粗粝的鸣响在珠江口的浪涛里打转,混着客家阿妈塞进行囊的腌面香,那香气里有蒜子的辛辣、猪油的醇厚,还有临别时悄悄抹在眼角的泪味;还有“到了南洋要记得写信”的叮咛,一声一声,沉在海水里,也刻在移民的骨血里,化作几代人通讯录里那个永远带着“侨”字的地址。这缕风会掠过梅州学宫的泮池,晨读声刚漫过水面,穿长衫的学子捧着经书,在“学而时习之”的吟诵里,让墨香与荷香缠成一团,连廊下的石狮子都听得入了神,眼角的青苔里都藏着文脉的温度,那温度,和今日孩子们在图书馆里翻书的指尖热度,并无二致。

另一缕风飘向三百年后,茶田的无人机正掠过新抽的嫩芽,螺旋桨的嗡鸣惊起几只山雀,它们扑棱棱飞过智能温控的茶棚,棚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给绿色的茶垄镶了道银边。风里有古街灯笼的暖光,映着骑楼下扫码支付的微光——当年卖船票的窗口,如今摆着客家文创的摊位,手机扫码的“滴”声,和三百年前铜钱落进木盒的“叮当”声,在石板路上撞了个满怀,竟也和谐得很。这缕风会拂过龙归寨瀑布的观景台,游客举着手机拍照,镜头里的彩虹混进了屏幕的反光,瀑布的轰鸣里,多了几分孩童对着直播镜头的欢呼:“你们看!这里的彩虹会跟着人走呢!”而观景台的角落里,一个白发老人正用素描本勾勒瀑布的轮廓,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他年轻时在同样位置写生的节奏,完美重合。

没有具体的人,只有时光本身在说话。三百年前的月光落在今日的围龙屋天井,还是那轮圆缺有序的月,只是当年照过纺车的清辉,如今也照亮了屋角充电的台灯,棉线与电线在阴影里交错,像过去与现在的手悄悄牵在了一起。纺车的木轴上还留着母亲们摇出的包浆,而台灯的底座上,贴着孩子画的全家福,画里的人笑得和老照片里的祖辈一样甜。三百年后的雨丝打湿旧时的石板路,雨滴敲在松口古镇的骑楼铁花窗上,声音和当年打在木质百叶窗上的节奏差不离,只是窗内的煤油灯换成了节能灯,昏黄与明亮在雨雾里叠成一片,窗台上,三百年前的青花瓷瓶里插着今日的野菊,花瓣上的水珠滚落,溅在旁边的路由器上,竟像是跨越时空的亲吻。

三百年前,千佛塔的铜铃在战火里摇晃,僧人用身体护住塔身,让南汉的铁塔免于熔毁,那时的钟声里,藏着守护的决绝;三百年后,新塔的避雷针在雷雨中静静伫立,监控屏幕上,每一片塔身的金箔都闪着安全的绿光,而塔下的香火依然缭绕,老阿婆的祷告和年轻人的祈福,在香炉里烧成同一片烟,往云里飘去,钟声里的守护,变成了更从容的传承。

三百年前,雁南飞的茶农背着竹篓,在晨露里弯腰采茶,指尖的老茧蹭过嫩芽,把一年的收成寄在茶尖上,竹篓的绳子勒着肩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三百年后,采茶机在茶垄间穿梭,而手工采茶的姑娘们依然在精品茶园里忙碌,她们的指甲缝里还沾着茶绿,只是腰间多了个蓝牙音箱,播放的客家山歌,调子和三百年前的一模一样,歌声里的期盼,都是关于丰收的喜悦。

三百年前,阴那山的云雾里,灵光寺的僧人用木桶挑水,吱呀的扁担声与钟声和鸣,水桶里的倒影晃着寺前的柏树;三百年后,山泉水通过管道流进寺里的净水设备,而那两株一枯一荣的柏树,依旧在殿前相守,枯柏的枝干里,仿佛能听见荣柏新叶舒展的声响,岁月在它们身上刻下的年轮,一圈圈都是“生生不息”的密码,就像寺里的香火,从未断过。

所有的变迁与坚守,都藏在这无声的对照里——像客家酿豆腐里的馅料,新与旧、古与今,总在热气腾腾的交融里,酿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滋味。三百年前的腌面香,如今飘进了标准化的厨房,酱料的配方里,依然有阿妈传下来的那勺猪油,只是灶台从土灶变成了电磁炉,火候的掌控从经验变成了数字,但入口的那一刻,舌尖尝到的还是记忆里的温暖;三百年前的山歌调,如今配上了电子琴的伴奏,唱的还是“月光光,照厅堂”的乡愁,只是听众从围龙屋的族人,变成了屏幕前的万千网友,弹幕里飘过的“想家了”,和当年围屋里的应和,有着同样的重量。

就这样吧。让梅州的山继续青,水继续绿,让三百年的风与未来的风,在每周的某个时刻轻轻相遇。或许是在松口古镇的老邮局门口,三百年前的家书与三百年后的快递单,在风里打了个照面,字迹不同,地址不同,可字里行间的牵挂,一模一样;或许是在五指石的栈道上,三百年前采药人的脚印与三百年后游客的登山鞋印,在丹霞石上叠成了一幅画,深浅不同,大小不同,可脚下的坚实,毫无二致;或许只是在某个寻常的清晨,三百年前的鸡鸣与三百年后的闹钟,在客家老屋的窗棂间,共同唤醒了新的一天,声音不同,方式不同,可带来的希望,从未改变。

我们,后会有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