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书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古典小说里爱情小说的作者,几乎是男人,也可以说,几乎是男人,写作了那些古典的爱情小说。不只是小说,词曲,志怪笔记也是如此,其中那些多情的文字,都是男人写的。
这里,我不想谈历史里男女地位的问题,我只是想纯粹地说一说我心里的好奇。
如果造成这样的情况,根本上源于那些深层次的问题,那么为何在这种情况下,有那样多的内容可供选择,却几乎所有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花前月下”“风花雪月”呢?难不成,这是文人潜意识里集体的意淫?
说起“文人”,总是不自觉想起“多愁善感”“敏感”“随性”“潇洒”类似的字眼,因此,“才子”自来就是要配“佳人”,这才算是一种美满。不知道是不是文人天性便如此,还是后来在众多前人文字的熏陶下成了如此,总之,一个文人,一个写出滥情文字的文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女人,不论□□的还是精神的,甚或两者都有。
旁人听来,多少有些抵触,可是文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因此也更明白跟理解。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故事的,都多多少少地会知道,很多很多的文人,在自己的仕途上都不太顺利,换句话说,是坎坷。是不是说,理想里的不如意,终于化成了对于风月的歌咏,也只有这些美好的美人同美景,足以抚慰这颗在现实中伤痕累累的心?也许是有这些原因的。
不论是怎样,到底结果便是男人笔下的文字,竟是那样柔美至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约是建国以后?至少不是民国吧,民国也还有徐志摩,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大概便是建国以后吧,性别在文字领域的界限便愈来愈明显了。
那些柔美至极的文字,就交给了女人。最明显的,便是网文。男网文的作家多是写些大气些的修真历练,冒险等的文章,而女网文作家,则多是写些情与爱这样唯美的文字。(当然,也有女网文作家写作大气些的,不是情爱的文章,这里不作讨论,我指的是大多数)
换到严肃文学方面来,我读书少,不敢奢谈,但是我目下知道的,现如今,白先勇先生的文字,便有柔美的特征。其他的,我还没有读到过,因此也还没有发现。但是就我读到的而言,几乎九成的,都不再是那样的文字了。
但是,我总觉得这里也应该包含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虽说古龙写的是“武侠”,但是熟悉古龙小说的人都知道,古龙的武侠不同于我们惯性思维中那样大气凛然的武侠,说到底,古龙的武侠也有多半属于细腻的情爱,因此,古龙也算作是这一类了。
有时候想想,觉得真是奇妙的事情。
有时候看网文,疑惑何以出版一本书变得这样容易了。似乎只要有些几十万字的文字“堆砌”,便可以出版。总觉得,书不似那样珍贵了。(这不是有色眼镜,而是一种对于书的质的感觉)
历史说,明清时,文化下移,通俗小说如雨后春笋。我想,这总是类似于如今的网文时代。那样的话,也可以用于现在。
但是两者到底不同,因何?(以下观点纯属个人看法,写文本就是一件主观些的事,如不赞同,勿喷。)
那个时候的通俗小说,大部分都流传至了今天,而且,还同样被现如今的我们奉读,这也就是说,这些通俗小说虽说是文化下移的产物,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同反应出的价值,却一样也不少,一点都没有下降。可是现在,同样是文化下移的网文,却不一样了。网文的寿命别说几百年了,有些真是几年都尽够了。而且,它们往往只能满足一类人,并不能满足五成多的人。也就是说,网文是文化下移的产物,可它的内容跟包含的价值也随之下降了。(当然,也有许多优质网文,这里不作探讨,仅探讨大多数。)
我不知何以这样,但有时候思绪总是会无端自己涌上心头,就比如我想到的一点,也是最浅显的一点:时代背景。
我们别忘了,通俗小说的作家都是何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首先,这些通俗小说的作家有许多便是饱读诗书之辈,他们的文字自然会拥有深度和广度。另外,许多写作通俗小说,或者志怪笔记等等的作家,大多在现实里遭受了不如意,现实的不如意往往会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高深,从而文字不再耽于小情小爱。
这是很有趣的一点。
此外,古代的文学热潮写爱情,网文也写爱情,但是两者到底不同。古代文学热潮下诞生的爱情,是《红楼梦》《金瓶梅》《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这些爱情的故事同作品,虽写爱情却又高于爱情。而目下网文中的许多爱情,则是为了爱情而爱情,似乎爱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是一种必需品。
我私以为,相比于对于人生的感悟来说,对于爱情的思想要来得早一点,容易一点,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没有了那样的人生经历同时代背景,大多数网文作家首先创作的,便是爱情文,便是不太真实的甜的,或是离奇的爱情文。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这样多为了爱而爱,为了甜而甜的,似乎离开了爱情便不存在其他感情跟描述内容的大多数网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总还是希望一个爱情故事可以真实一些,可以深刻一些。
我在《陪自己长大》的结尾处写到,我真正意义上大量地接触文学是从学校要求读名著开始的。因此,在我文学道路的伊始,西方小说对我影响颇深。后来,在我自己有了文学的自主性时,因为一个机缘我突然想要读《红楼梦》,由此,我的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的道路才真正开始。
有一个词,叫作“先入为主”,但是在我的阅读之路上,这个词反而不成立了。有时候我在想,文化背景果然是个很深入很重要的东西。它使我移情别恋,而且爱得深沉。果然,这便是血液里流淌的亲切吗?
有时候看小说,我总是会无端地做一些胆大妄为的想法。比如,有些西方小说家,我自己对他并不感冒,因此,也不太理解为何他会有这样高的地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为何那样多的外国小说家在世界上被人喜欢,但是中国那些古代的小说家,在知名度上远远不及。想来,这总是憾事。这不同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不被世人熟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内容同质量摆在那里。但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了。或许,中国古典小说由于深植于中国古典浪漫中便更具有中国本土历史的特点,包括其语言,文学理念,故事本身?而西方小说中探讨的那些价值理念由于更具有普适性所以更易接受?想来,这是一个原因。
但是,也有的作家的作品也同样深植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准确的应该说是所有,但我仅说的是那些植根很深的。)。举几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就好比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的舞女》,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等等,他们或是故事本身,或是文学背景,或是语言特点等,但不论如何,这些都是带有很深的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作品。其实,也还有很多作品,也可以算作在内,就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列夫托尔斯泰,莫泊桑,契诃夫……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的文学,其描写的背景,都是他们的文化与时代。但是他们的作品也同样被世界熟悉。
想来,我有一个原因,虽不甚准确,但我自觉多少有点关系。
我个人觉得,其实不论这些作品怎样同自己的文化相关,怎样是民族的东西,抛却这层外衣,作品本身最核心的东西:故事,却是世界性的,就拿川端康成的《雪国》来说,《雪国》的故事,其背景是日本的自然风光,其语言也深深浸透着日本的“物哀”思想,其故事的主人公,也一样是日本性的,比如艺妓。但是不谈这些,只谈论故事本身,其实却是世界上的人们都能感同身受的一种相遇同失去,一种生活同爱情,一种精神同现实。《伊豆的舞女》也类似于这样的道理,不论其舞女与学生那个日本特定时代的地位差距,其所讲述的一种萍水相逢的少男少女的情丝,确是世界的。
《百年孤独》中的魔幻是南美洲的文化特色,但是其核心的“孤独”,却是世界的。这样的例子适用于很多很多作品,在此不一一详述了。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原因。
好了,终于将心里三个同“字”有关的困惑抒发了,那么接下来,我想与诸君谈一谈纯粹的“字”。
我不理解一个人缘何不喜欢写作文,不喜欢语文,恰如一个人不理解我缘何不喜欢化学,物理同数学,这是同样的道理。我没有说生,物,因为说实在的,我对生物其实还是有兴趣的。
有人觉得写作文,凑字数真是天底下第一等难事,而我却觉得,算题实属天底下第一难事,简直难于上青天。
我偏爱文字,恰如我偏爱自己的爱人,有时都甚于爱人,甚于自己的生命,没了文字,我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该如何持续下去。
我上学的时候,总是听到老师说,同天赋没有关系。说真的,我很不赞同这句话,有时候喜欢或讨厌一个学科,多少都同天性和天赋有关。我曾经逼迫自己,说服自己,使自己尝试着喜欢算术,喜欢物理跟化学,可是不论我怎样努力,我喜欢它,只不过是在我解决了一道题,尝到了一丝甜之后。当我事后看一本书,看见自己心动的童话,诗歌,散文时,这些解决题的快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在这些文字带给我的快乐中,完全败下阵来。
我看见文字,哪怕只一个字,都才思泉涌,可以联想出一整部小说,一首诗,可是一见到那些题,我的思维完全停滞不前,陷入深深的怀疑,这种痛苦,我很久都忘不了。同文字有关的东西,我总是无意中看见一眼就能记得,可是那些题,饶是老师再强调多少遍,我都会忘……所以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在文字上多少算是有些天赋的。(这不是自傲。)
如果说贾宝玉的命根子是那块扇坠大小的通灵玉,那我的命根子便是文字,同时也是我的药引子。我喜爱文字,超过我喜爱其他一切。
我有很多爱好,比方说画画,练字,乐器,跳舞等等,可是我喜欢它们,但是我却没有办法一直喜欢它,我喜欢它,不过是在情之浓时缺少宣泄的渠道跟途径才想起它们的好,又或者看见旁人精通的风光,才强烈地觉得它们的好,若是要我持久地,一直地偏爱它们,我绝对做不到。可文字不一样。
如果写字,看字是极其孤独的,那我也心甘情愿承受这种孤独,我从不会看见别人侃侃而谈时才记起她的好。总是一朝看书至**,一朝写字至**,我可以为其放弃自己的嗜睡,自己偶然间追逐的与他人相伴的热闹,种种我所心动的东西,这是其它的爱好给不了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我从事那些爱好时,我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怀疑起它的价值,可是文字不会,相反,我总是从其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无论如何,文字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能没有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