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叔二进市图书馆,是来还书的,目的明确,似无他意,就像大多数去商场的男人,直奔目标,买完就走,并不闲逛。G大叔这次是从北门进入的。他是骑自行车来的,这是当然的,他并非有车族。他将自行车停在了地下停车场,然后坐电梯上到二楼,到社会科学阅览室还了书。还了书以后,他又借了一本书,是艾里希弗洛姆著的《爱的艺术》,就骑车回去了。
G大叔回去后,很顺利地翻阅完了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作者在书中指出,很多人错误地把爱情的问题看成是对象的问题,而没有将之看成是能力的问题。G大叔读到这个观点时,先是吃了一惊,随即就大致认可了这个说法。回想自己在爱情婚姻上的挫折,起先他就是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够好,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异性,让自己真心诚意地去投入,他不认为自己缺乏爱人的能力。
的确,他经过亲戚、同学、同事的撮合下,相亲过无数次,但从未遇到一个他愿意与之交往的异性,虽然在父母的安排下,他曾与邻村的一个姑娘订过婚,也曾给这个姑娘买过戒指和衣服,但那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在自己懵懂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他并不喜欢那个姑娘,只是周围的人都夸那个女孩漂亮。在虚荣中,他就答应了那门婚事,他就顺从地按照古老的习俗订了婚,并和那个姑娘一起进城,买了订婚礼物。但快到要结婚的时候,他终于觉醒了,反了悔,毁了婚约。他不曾与自己欣赏的异性相过亲、交往过。现在,G大叔认识到,凡是没有得到的,很可能就是不配得的。之前的相亲订婚经历不能证明他有爱的能力,这些全是由别人安排的。
这么多年来,他其实也遇到过好几个自己心仪的异性。一个人又怎么可能总是遇不上自己喜欢的人呢!每一次,都由于胆怯、缺乏经验与技巧,那份情愫都如无花果一样从未□□、绽放。这不正是缺乏爱的能力吗?自己是个爱无能,G大叔心潮起伏,甚至有点深受打击。为了维护自尊,他尝试发展了作者的观点,他缺乏开始一段爱情的能力,但不缺乏维持与呵护爱情的能力。如果相亲对象中有一个人是与自己两情相悦的,难道他不能将自己的满腔爱意倾注在对方身上,难道不能和和美美地走进婚姻?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能在别人的安排下开始一段全心全意的恋爱,那么他现在必定已经结婚生子了。
如果G大叔当初完全屈服于父母的安排,同学、亲戚的舆论压力,与那个订过婚的女孩结了婚,也就能像周围人一样,不被视为异类了。为什么没有这样呢?可能是命运的诅咒,从小生就一副好皮囊,让他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别人的赞美与欣赏中,这造成了可悲的局面,他不能接受普通的配偶,认为同样和他一样完美的异性,才是值得的。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到了非常严苛的程度。
想当年,他在苏州一家台资电子厂做操作工的时候,厂医带他去县里的医院检查,厂里人事部的一位当地员工随车去城里办事。这个女性人事专员面容姣好,红色的外衣衬得脸蛋艳若桃花。在上车前,她与G青年(G大叔那时才20刚出头)四目相对彼此看了又看,她面含笑意,半是为自己的美貌被G青年注意而得意,半是喜爱G青年的英俊优雅。G青年的心情并没有同样的荡漾,一是厂医着实拿他的健康吓唬了他一下,把他带到县医院检查,更让他心情沉重;一是G青年看到了这位美女的脸颊上有个瑕疵,出了个痘子,一个极小的痘子,其实只是一个红点子,能看出来过两天就会消失的红点子。他在心底,为这个美女的美貌暗自扣了10分,没能给满分。多年以后,G大叔深深忏悔,那个痘子算什么瑕疵,再多长几个又怎样,哪里影响了那个女孩的美了,那个女孩难道不是万里挑一的漂亮吗?当然这是现在的想法,这是看清了美女在人群中比例极低这一冰冷事实后,才生出的较理性的想法。上苍给了他傲人的帅气,也给了他挑剔的眼光,还给了他怯懦的天性。上天对人是公平的,谁也没有得到造物主的偏爱。
很多人曾指出剩男剩女们大都有着异常挑剔的眼光,说他们在选择异性时,总是执着于某个单一因素的,如身高、相貌、财产、性格等中的一个,即使他们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会给每个因素都设定合格线,而不是看综合情况。他们找对象,像是研究生测试,而不是高考测试,前者每一门都有分数线,后者只有总分线。建立多因素思维,或称之为模型思维,就能挽救他们吗?恐怕也不见得。他们需要补足的课程还有很多,如对婚姻和人性的认识,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能力,甚至还要补上体育课。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