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章

论坛事件过去整整三天之后,沈墨卿正坐在办公室里,专注地审阅着刚刚出炉的季度财报。

每一行数据、每一个图表,她都看得极为细致,试图从中找出任何可能被忽视的细节。

就在这时,内线电话突然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她上司李总的声音,语气中带着难得一见的兴奋和急切:

“墨卿,立刻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个非常重要的项目需要你参与。”

沈墨卿迅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确保每一处细节都无懈可击,然后快步走向走廊尽头的总裁办公室。

她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心中却难免有些忐忑,不知道这个“重要项目”究竟是什么。

推门而入时,她意外地发现,除了李总之外,办公室里还有两个熟悉的身影

——陆延舟和他的助理林凡。

这两位在业界都颇有名气,尤其是陆延舟,以其严谨和专业著称。

“墨卿,来得正好。”

李总热情地招呼她,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

“陆总有个合作提议,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负责人选。”

沈墨卿与陆延舟的目光在空中短暂相接,她捕捉到他眼中一闪而过的惊讶,但很快,他的表情又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和淡然。

看来他并不知道她会参与这个会议,这让沈墨卿心中多了一丝好奇。

“启明星科技计划推出一款面向金融机构的AI风控平台,需要与有实战经验的投行合作进行市场验证。”

陆延舟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来意,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瑞华资本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丰富经验正是我们所需的。”

李总接过话头,语气中充满了对沈墨卿的信任和赞赏:

“墨卿刚完成金源资本的并购案,对风控环节的把握非常精准。我认为她是领导这个项目的不二人选。”

沈墨卿迅速评估着当前的形势。

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仅能够与陆延舟这样的大咖密切合作,更是接触前沿AI技术的绝佳平台。

但她也清楚,与陆延舟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共事,压力绝对不会小。

“我很荣幸能被考虑,”

她谨慎地回应,语气中带着一丝谦逊,

“能否了解更多项目细节?”

陆延舟向林凡点头示意,后者立即将一份厚厚的项目计划书放在沈墨卿面前。

她翻开第一页,就被其中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

这份计划书的质量远超她见过的多数投行项目方案,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启明星科技的专业和严谨。

“我们需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平台原型的市场验证,”

陆延舟进一步说明时间表,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包括与瑞华资本实际业务场景的对接测试。”

沈墨卿快速心算着时间线

——这与她完成系统任务的期限几乎重合。

这巧合让她不禁怀疑,是否连“恋爱绩效系统”也在暗中助力。

“时间确实紧张,但可行性很高,”

她最终表态,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前提是双方团队能够无缝协作。”

陆延舟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我方的技术团队会全力配合。关键是业务场景的真实数据和专业反馈。”

会议结束后,李总特意让沈墨卿送陆延舟一行人离开。

在电梯口,陆延舟难得地主动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外:

“没想到会是你负责这个项目。”

“陆总觉得我不够资格?”沈墨卿半开玩笑地反问,试图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

“恰恰相反,”

他的回答出乎意料,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

“论坛上的表现证明,你对技术有超越常人的理解力。这对项目成功很重要。”

电梯到达的提示音打断了对话,但陆延舟临别前的这句话在沈墨卿心中激起了涟漪。

来自他的专业认可,比任何恭维都更有分量。

回到办公室后,沈墨卿立即开始组建项目团队。

她选择了陈凯文作为副手,不仅因为他踏实肯干,更因为他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很高,能够迅速融入项目。

“老大,这是真的吗?我们要和启明星科技合作?”

陈凯文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他们的AI技术可是行业顶尖的!”

沈墨卿微笑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鼓励:

“所以你要尽快熟悉项目资料,下周就要开始联合工作了。”

......

接下来的几天,沈墨卿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准备中。

她不仅研读了所有技术文档,还调取了瑞华资本近五年的风控数据,为接下来的测试做足了准备。

周一的首次联合工作会议在启明星科技的会议室举行。

沈墨卿带着团队提前十分钟到达,却被前台告知陆延舟和技术团队已经就位。

“陆总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

前台小姐微笑着解释,语气中带着一丝敬佩,

“他说清晨是思维最清晰的时候。”

沈墨卿记下这一细节——又一个与她自己相似的工作习惯,心中不禁对陆延舟多了一丝认同。

会议开始后,陆延舟主导了技术方案的介绍。

与论坛上那个冷静的演讲者不同,工作中的他更加专注和犀利,对每个技术细节都了如指掌。

“传统风控模型的局限性在于过度依赖历史数据,”

他指着屏幕上的架构图,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而我们的平台通过实时行为分析和模式识别,可以捕捉到传统方法忽略的风险信号。”

沈墨卿提出一个问题,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

“对于新型金融欺诈手段,如何确保系统能够及时适应?”

“很好的问题。”

陆延舟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赏,语气中带着一丝自信,

“平台设计了自学习机制,每处理一个新案例,都会优化算法。就像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病毒下次能更快识别。”

这个比喻让沈墨卿不禁微笑。

她注意到,当谈论技术时,陆延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许多,不再是那个冰冷的“人间AI”。

...

会议进行了三个小时,双方团队讨论了技术对接的各个细节。

沈墨卿的表现让启明星的技术团队刮目相看——她不仅能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还能从业务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午餐时间,陆延舟出人意料地邀请沈墨卿单独用餐。

他们来到公司附近的一家安静餐厅,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

“我研究过你经手的几个项目,”

陆延舟在点餐后直言不讳,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

“特别是城投债重组案,风险控制做得非常精准。”

沈墨卿有些惊讶,语气中带着一丝好奇:

“那个案子并不高调,陆总怎么会注意到?”

“优质的风控案例我都关注,”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仿佛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你的方法论与我们平台的设计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随后深入讨论了风险管理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沈墨卿发现,与陆延舟的专业交流异常顺畅,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对问题的理解方式惊人地相似。

“有时候我觉得,你像是金融版的我。”沈墨卿半开玩笑地说出这个观察,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

陆延舟愣了一下,随后嘴角微微上扬,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

“或许这就是我们能够高效沟通的原因。”

这一刻,沈墨卿看到了他冰冷外表下的一丝人情味。

也许他们确实是同类人——用工作和成就来定义自我价值,将情感隐藏在理性面具之后。

下午的会议更加深入,双方团队开始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沈墨卿与陆延舟并肩坐在会议桌首,偶尔交换意见,默契得像合作多年的伙伴。

“下周一之前,我的团队会提供首批测试数据,”

沈墨卿在会议结束时总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

“同时列出业务场景的关键节点。”

陆延舟点头同意,语气中带着一丝信任:

“我方会在周三前完成数据接口的开发。有问题随时直接联系我。”

这句“直接联系我”在沈墨卿心中激起小小的波澜。

这是陆延舟首次向她开放直接沟通渠道,标志着关系的实质性进展。

回公司的路上,陈凯文难掩兴奋,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老大,你看到那些工程师的表情了吗?他们开始可小看我们金融背景的人,后来完全被你的技术理解力折服了。”

沈墨卿微笑不语。

今天的成功给她带来了双重满足——既推进了专业项目,又拉近了与陆延舟的距离。

...

晚上回到公寓,她在“陆延舟观察日志”中写下新的发现,字里行间透着一丝欣喜:

“目标人物在专业领域展现出远超平时的开放度和沟通意愿。工作可能是突破他心理防线的最佳途径。”

她正准备休息,手机收到一条新消息。

令她惊讶的是,发信人竟是陆延舟:

“感谢今天的投入。附件是会上提到的技术论文,可能对你的进一步理解有帮助。”

沈墨卿回复感谢后,点开附件。

这不仅是篇普通论文,还包含陆延舟在页边留下的详细批注,体现了他对某些技术难点的思考。

这种专业层面的分享,比任何社交场合的客套都更有意义。

沈墨卿感到一种奇妙的连接感——仿佛两个孤独的登山者,在攀登各自的高峰时,发现了对方的踪迹。

【目标人物心动值 2%,当前总值4%!】小爱欣喜地汇报进展,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沈墨卿走到窗前,望着对面依然亮着灯的窗户。

今晚,那灯光不再象征距离,而成了连接两个相似灵魂的桥梁。

“也许这个任务并不完全是场表演,”

她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也许我真的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理解自己的人。”

夜色中,城市依旧繁忙,但沈墨卿的心中却感受到了一丝罕见的宁静。

工作的共同语言,比任何刻意安排的浪漫场景都更能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而在对面公寓,陆延舟正站在书房的白色写字板前,上面写满了复杂的算法公式。

在公式的间隙,不经意间出现了一个缩写“S.M.Q”,旁边标注着“风险模型创新”和“思维敏锐”等字样。

他后退一步,审视着自己的工作,目光在那个缩写上停留了片刻。

然后他拿起板擦,轻轻将那几个字母擦去,仿佛要抹去一个不应存在的干扰项。

但有些印记,一旦留下,就难以完全消除。

沈墨卿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仿佛一颗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