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我叫刘欣杨,在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当了四年文员。现在,我就来八卦一下这些年我所遭遇和听说的奇怪案例。
短篇单元剧
*************
本文已出实体版,实体版更名为《怪诞实录》(分上下二册)
内容标签:正剧
---
好不容易得空了,想着来回复一下大家的评论。结果可能是由于之前鸽得太久了,评论攒得太多了,以致于我在回复中途遇上了阿晋的回复限制。
我尝试换了好多种方式,在后台狂输验证码,但就是一条回复都发不出去。鼓捣了几个小时之后的现在,我绝望了,决定还是滚回来更新吧。评论我应该都会回复的,但是具体啥时候能回到我就不清楚了……如果大家发现我某一段时间的评论都回复了,但是唯独漏掉了某条内容,那应该是因为我后台看不到,或者我的回复被审核删除了。
嗨呀,我真是服气这个核心技术永远停留在二十年前,新增技术全都在被用来给用户添麻烦的网站了。5205年了,为什么我回复评论还要用图形验证码计算小学数学题啊?小红书要是敢学上一星半点管三的产品思维,250亿美元的估值定将一夜之间蒸发归零。
今天要安利的这本小说位于阿晋站内,是连载于十年前的一本小说,已经完结并正式实体出版。虽然文案号称这是“在心理咨询中心当了四年文员”的当事人在八卦亲身经历的心理咨询案例,主要剧情也是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展开的,但是书中的实际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鬼故事和心理怪谈,所以请大家务必不要当真,看着图一乐便是。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咋找到这本书的,印象里好像是随便在使用APP的时候误点进来的。但是意外地被这种娓娓道来的第一人称视角和伪纪实的风格吸引了。
我记得十几二十年前一度很流行这种自传体的怪谈故事,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和《我当道士那些年》都可以被算作是同类风格的产物。当时的天涯论坛里更是专门有一个分区,聚集了好多民间的奇人异事在一起讲鬼故事。他们的故事涉及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内容也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因而流传甚广,很多故事甚至演变成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都市传说。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怪谈倒未必真有多么的恐怖猎奇或者精彩动人,只是论坛这种只展示文字、并且允许实时互动更新的媒介真的很适合勾人胃口、充满悬念又能引发无限想象空间的鬼故事在其中传播。而当时百花齐放的言论环境又允许无数的怪谈故事和说书人相互竞争、迭代进化,因而催生出了繁荣发展的灵异文化。
可惜当下,由于时过境迁,我们已经很少能在公开的内容网站或APP上看到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了。所以当我看到这篇文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一夜之间回到了千禧年初的奇妙感触。书中的文字很质朴,主角很普通。没有酷炫的人设,没有舒爽的打脸,更没有一波三折的剧情,有的只是一篇篇流水账般平淡无奇,记录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单元剧。但是莫名的,它就是有一点点勾人,在看似最寻常的日常故事里,就是有那么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感。随着这种诡异感的渐渐积累,在某一个节点中,它突然爆发出来,从能用心理学解释的科学道理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神鬼之事,而后又再度沉积,变成了普通的心理咨询文员日常。正因为这种状似平淡的叙事方式,看着看着,读者一定会也会不禁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有一个大专毕业后去当了文员的刘欣杨?她是不是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不会在某一天也遇到类似的事情?
哇,写着写着,突然好想看更多的鬼故事。之前正好看到了《罪人》的影评,据说导演在表现手法和视听语言上很有一手,但是我对包裹在吸血鬼故事下面的种族叙事没有太大的共鸣,最关键的是西方宗教背景下的恐怖片对我来说完全不可怕,我看温子仁的电影的时候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唉,所以为什么灵异题材不让写了呀!多好的文化富矿啊。如果大家稍微统计一下的话可能就会发现,这些年真正称得上爆红出圈的网文,不论男频女频,其实多多少少都有沾点悬疑恐怖色彩的。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