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捞哥哥”的梗,紧接着苏轼半夜睡不着骚扰张怀民梗的出现而出现。
张怀民我们都知道,他现身的《记承天寺夜游》,可是我们义务教育的必背篇目。
张怀民遇苏轼,恰如汪伦遇李白,滕子京遇范仲淹,文豪大笔挥就,他们成了每个中国人都听过的名人。
于是学着学着,A就开始问:苏轼自己半夜睡不着,为什么要把张怀民从床上拉起来呢?
B回答:苏轼他会打牌啊!
A:什么牌?
B:我的宰相弟弟牌!】
苏轼从草丛里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草,双手抱胸,鄙夷地看着天幕。
文同从地上拔了根草,拍掉灰尘就往苏轼嘴里塞。
“我怎么可能为了自己把朋友深夜叫起来?后人说说了解我崇拜我……唔!你要干嘛?”
苏辙听到了这边的动静,一转头,就看见一脸邪笑着的表哥要把一根草塞进他亲哥哥的嘴里。
亲哥哥闭着嘴跑,苏辙却从他只有音调的“唔唔唔”里听出来他在说的话。
“文与可!突然发疯干嘛!我不吃草,草不好吃,涩!”
哥哥不想吃草……
苏辙马上冲了过去:“文与可!放开我哥!”
【但细究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小B回答的不合情也不合理。
当年苏轼以待罪之身流落黄州,刚来黄州时既领不到俸禄又寄居僧院,一家老小有饥寒之忧。
可他毕竟是苏轼,没有俸禄就自己种地东坡,没有住所就自己造一个“雪堂”。我们熟悉的苏轼在这段时间里变成了我们更熟悉的苏东坡,走出了无休止的悲伤与埋怨,带着他的《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我们的课本,唱出了宋词豪放派的先声。
这样的苏轼在被贬第四年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真的还会因为被贬夜不能寐强行拉起张怀民一起happy吗?】
文同一人力战兄弟俩,惜败,只能把草插在自己的嘴上。
他双手环胸,左脚向前伸着,叼着草的嘴也向前吐着话:“子瞻,有没有想到什么?”
苏轼躲在苏辙身后:“想到了什么?”
转个身向天幕,文同把草一吐:“你刚刚不就这么看天幕吗?”
“你看这样的手。”文同拍拍自己的肩膀。
“再看这样的腿。”文同跺跺脚。
“哦还有这样的表情。”文同作出一副愤激的样子。
“就差嘴里一根草啊!”文同作恍然大悟状,“没有这点睛之笔,你蔑视后世主流谣言的样子怎能入画啊!”
“呸!”苏轼从苏辙身后走出,横眉怒目,“我看你就是想嘲笑我!”
“呵!”文同站直了:“说得你平时不嘲笑我一样!”
看着两人剑拔弩张,苏辙缓缓打了个哈欠。
果不其然,两人没吵一会儿,就开始嘻嘻哈哈勾肩搭背,像他们两个才是亲兄弟一样。
所以你们没人为哥哥的身后名担心吗?
苏辙默默想。
还有……没有人还在思考如何用这天幕阻止王介甫的变法了吗?
【宋神宗元丰六年,张怀民被贬黄州,寄宿承天寺。
已经从被贬痛苦中走出的苏轼见到刚刚被贬的张怀民,想到了刚来黄州时的自己。
没有俸禄、寓居寺庙、远离汴京,这对一个有志于稳立朝堂之上的人是多大的打击呢?
苏轼担心了,苏轼失眠了。失眠的苏轼去承天寺见到了失眠的张怀民,被贬来黄州的前辈边散步边宽慰刚被贬的后辈。
这大概才是《记承天寺夜游》的真实背景。】
眉山,还是两小童的苏轼、苏辙,跟着父亲苏洵、母亲程知节和姐姐苏八娘,一起看着天幕。
不知什么时候,门被敲开了。程知节的哥哥程大带着儿子程之才,倨傲地进了苏家的门。
“贤侄啊!”程大握住年幼苏辙的手,哇的一声叫出来,“你一生被贬来贬去的辛苦了,好在你乐观看得开,还能去安慰别人!”
话说着说着,程大的手慢慢伸到了苏辙身后,几乎要把不知所措的苏辙整个人搂起来。
“舅舅你认错人了!我,苏轼在这里!”
程大尴尬一瞬,嘴里几乎要冒出“从今以后,你就是苏辙,他是苏轼”这种话来。好在他终于想起,对妹妹的家人,面子总也是要上过得去的。
千钧一发之际,他闭上了自己的嘴。
程之才飞快挡到自己父亲的面前,对着苏家三个小孩作揖:“表弟表妹,父亲不是有意的,他听说姑姑生了个文曲星,路上来的时候就乐颠了。可谁料路走了一半……”
他飞快扫了一眼天空:“就听到天幕说什么阿轼被贬。我父亲为人你们也知道,霎时间心急如焚,一下马车就飞快过来,进了院子更急到见个小孩就以为是阿轼了,这才……”
“是啊……妹妹、妹夫,我实在不是故意的。”
程大讪笑,低头告罪。
【传说中的苏辙“捞哥哥”,不是什么苏辙为了捞苏轼当上宰相,也不是什么苏辙为苏轼就差爬上龙床。
说真的,这话一说,苏辙都要告网友污蔑。毕竟他和老婆史氏一夫一妻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夫妻间都无异生之子,又怎会陷入古代**君臣pa!
宋神宗宋哲宗同样要告网友一个侵害名誉。他们表示自己又不是老刘家那种祖传双性恋,支持变法的皇帝怎么可能和旧党首领老男人床上作伴!
苏轼苏辙,从来在政坛上共荣共损。苏轼被贬黄州,苏辙就被贬监筠州盐酒税;苏轼被贬惠州,苏辙就连贬汝州、袁州;苏轼被贬儋州,苏辙就被贬雷州。
苏辙当宰相时,苏轼的职位“翰林学士、知制诰”则是正三品,苏轼完全没有给他弟弟捞捞的空间。
历史上唯一的“捞哥哥”,只有苏轼陷入乌台反诗案,苏辙以自己官帽,去求回哥哥的项上人头。】
眉山苏家两小童大惊,苏轼当即绕过认错他的程大,扑向自己的弟弟。
程大在一旁长吁短叹,轻苏轼而重苏辙,行为举止不似大人,看得苏洵与程知节连连摇头。
对儿子的担心,也在程大这荒唐又夸张的举动里淡化。二人见到苏八娘和程之才两个曾有婚约的孩子去闹那两兄弟,孩子们的玩耍生机勃勃,过于活泼的程大却令人发笑。
“我以为我年少浪荡足够荒唐,没想到今天见了一个中年浪荡的。”苏洵附在程知节耳边说,“看阿辙当了宰相,不去管天幕的传主阿轼,反而巴结起阿辙来了。”
程知节也悄悄道:“你如今可知当年我知你家贫,却不肯请娘家资助,宁可自己从无到有经营起丝绸庄子的真意?”
“唉!当年我责怪你不知变通,真是大错特错!”
“我当时就与你说,我这哥哥狂悖无礼,真问家里借了钱,他能用这个恶心人一辈子。”
“八娘这婚,真是退的好啊!”
【这个谣言还有一个槽点。
现在网上习惯用“捞哥哥”来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可这种用特权捞人的行为,真的像那样值得歌颂吗?
苏辙当上宰相来捞哥哥,算不算一种滥用公权力?
如果历史的事实真的是这样,这场兄弟情深的“弟弟捞捞”,和现代导师带着关系户抢占人家辛辛苦苦考出来的研究生名额又有什么区别?】
“在朝堂上举荐他人,这种行为在后人看来竟然也是不公平的?”
王安石沉思。他半生寻找富国强兵之法,所需的人才要从公平的选拔中来。
他关注公平,却没想到如今的公平,在后人眼里已经是不够公平的“公平”。
“后人这话应该是说,有考官因一己之私,将进士名额给予无才无德之人。”司马光道,“与朝堂举荐只怕关系不大。”
“古时选官从出身论起,以科举取士是向公平遴选良材的一大进步。如今荫官仍在,大宋百姓却以科举为荣,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因时而变的进步。”
“介甫说的是。”赵顼略微沉吟,“后人以为在朝堂举荐官员算不公,大抵是由于她所在的时代有一套方法,官员晋升靠磨勘考察,而非亲近人的举荐。”
“这场变化,想来能使天下之人才各得其所啊!”
【虽然吧古代确实是这样的,汉朝的举孝廉是靠举荐当官,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还是靠举荐当官。就是隋朝以后科举出现了,这种相对公平的制度一定时间内也被王公贵族视为镀金手段:谁让天下大部分人都不识字呢!
所以在古代,什么都是虚的,会投胎才是第一要务。
如果你投胎成了近支皇族,爽啦!
只要你不造反,你的一切荒唐行为就能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看那个天天只会逛花楼打马球的皇弟形态宋徽宗赵佶,再看看朱元璋无故虐杀老婆的二儿子朱樉,他们荒唐吗?
但他们从来没被审判过啊。
更别说古代皇帝,那简直是每个时代滥用公权力第一人。远有汉文帝、汉哀帝给男宠高官厚禄,近有明摆宗君主离线制却依然享受国家供奉。
是啊,他们这些行为是被骂过,可他们改了吗?
封建时代,不过是举国之力奉一人。】
“皇帝”被否定了。
即使求变如王安石,也震惊于时代与观念的变迁。
大宋往前一千年是东汉,皇帝制度千年未改,大宋往后一千年,皇帝消失,而民众安闲如此!
这哪是三代之治啊?这是黄帝、颛顼、唐尧、虞舜、夏禹……
太阳熄灭,群星璀璨。
干草铺上忽然爬起来一个人,旁边的身体晃晃,将他睡觉的位子占走。
外面星星和天幕一起闪耀,里面破碗破窑破稻草。那个人说的一定是对的,不然天幕这样的神异,怎么也会说和他一样的话呢?
他念起自己努力背下来的话。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①
是的,他是对的。
黄宗羲回望自己写下的文章,“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②
天下人以君为尊,夜半梦醒,他也会怀疑自己离经叛道。而后太阳升起,残星被吞噬,恰如天下万民生机,化作皇帝手中酒食。
后人告诉他,那个时代皇帝是被批判的,那个时代有活得很好的百姓。
他不切实际的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苏轼的投胎技术不错,投到了一个能认字的家庭。
二伯苏涣是进士,亲爹苏洵少年任侠,27岁顿悟开始学习,成为一代古文大家。
亲娘程夫人是著名才女,出身眉山首富程家。苏轼苏辙由她开蒙,教书过程中,她还顺便培养了两个儿子刚正不阿的性格。
他唯一活到成年的姐姐苏八娘也是蜀地大才女。】
苏八娘走到程知节面前,小孩的一举一动已经是淑女的风姿。
程知节欣慰地去抱女儿,再看那个程大。
官宦世家程家的底蕴,似乎也随着她的出嫁,被带到了苏家。
先前三个孩子早夭,连带着她对剩下这三个孩子也不自信了起来。听到天幕讲阿轼、阿辙被贬来贬去,她的第一想法,居然是惊喜。
能被贬如此多次,两个孩子应当能活到40多吧?
能熬至少两任皇帝,50岁大概有望吧?
如今听到女儿也能活到成年,笑容爬上了母亲的眉梢。
她听到女儿在她耳边说话。
“母亲,我可以比哥哥姐姐陪你们更久了。”
【苏八娘按照四川眉山的习俗,嫁回了母族程家。
锣鼓喧天的欢喜场面,在今天看来,我们只能说这是一场迷雾,遮住了苏八娘生命尽头那座魔窟。】
程知节蓦然抬头,死死盯着程大。程大又硬生生接了苏洵的眼神,张着嘴低下头。
“是误会……”
“你们要对我姐姐做什么!”
【她嫁给了表哥程之才,生完孩子得了重病,程家却认为她生病是因为招了鬼,不给她医治。
苏洵听说女儿生病,打上程家,却撞见亲家公狎妓取乐。
一墙之隔,是已经病得胡言乱语的苏八娘。婴儿在床畔哇哇大哭,盖不过外面程某取乐的音乐声。
苏洵赶紧把女儿和孩子抢回家,慢慢调理。苏八娘渐渐好转,程家却打上门来,抢走孩子,大骂苏八娘不在程家侍奉公婆,居然回家享清福。
苏八娘被气死,苏洵召集乡里,和害死苏八娘的程家断绝了一切亲戚往来。
直到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未死,新党派遣与他有过节的前姐夫程之才去岭南想逼死苏轼。
程之才向苏轼求和,苏轼这才代表苏家与程家缓和了关系。】
“程大,出去!”
听到苏洵大喊,程大惊讶回头:“妹妹,你不管管妹夫,我可是你……”
“哥哥,出嫁从夫。我丈夫脾气不好,我也不敢多劝他,请你体谅妹妹。”
程知节转过头去,漠然护住自己的三个孩子。苏轼苏辙在天幕说姐姐被害死时就跑到了父母身边,此时也用小眼睛瞪着程家二人。
“不敢劝他?你当我不知道他读书是你劝……”
“父亲!”
程之才叫住程大,对苏家作揖:“姑父、姑姑,抱歉……啊!”
“个小贱种忤逆老子……”程大学着苏洵的样子撸起衣袖,一把推开程之才,“怎么了?我家媳妇,我不能治?治死了也是我家的事……情……”
程大突然咽了咽口水。苏家的家奴围上来,他低下头去,无论如何没办法隔着肚子看见自己的脚。
“我走……我走……”他举起双手,“妹夫……”
“谁是你妹夫!”苏洵大步走上前,一把把程大掼在地上,像拖猪一样把人丢到门外。
“今天不杀你是我弃武从文!我当年的兄弟们要知道我女儿受这种侮辱,好好想想你程家有几个铺能砸!”
多年没用的武艺没落下。苏洵拍拍手,进屋闩门,任门被外面的胖子砸得砰砰响。
程大被拖走,程之才想要追上去,却听到向来安静的表妹叫他。
他回头,撞进苏八娘幽深的瞳孔里。
“表哥,你为什么向父亲母亲说对不起,却不向我道歉呢?明明死的是……”
“别说了!”程知节一把捂住女儿的嘴,“什么死不死的,晦气!”
【对于这件事,up一直有一个疑惑。
up可以去理解苏轼为了保命暂时放下杀姐之仇和程家和好,但为什么学界一些人要褒扬这样的举动呢?
他们夸奖亲情消弭了两家的仇恨时,是忘记了被程家折磨死的苏八娘吗?
还有,苏轼在和好后与程之才交游留下诗歌,“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③
或许是up阅历不够吧……up想不出杀姐之仇在40年间会怎样淡化,也想不出被放逐岭海的苏轼,为何能对有仇的故人只论故恩不论故仇。
up只能猜测,新党的程之才去回护旧党苏轼,是因为他们之间隔了一条人命。
或许是他当官明理后,愧疚了。】
苏家的门开了一条缝,程之才被扔了出来。
苏洵闩好门,转身长舒一口气。
别以为他不知道天幕的意思!天幕说程之才“当官明理后愧疚”,不就是说他没当官的时候虐待了八娘嘛!
之前让这种人和八娘订婚,他是瞎了眼瞎了眼还是瞎了眼啊!
“知节……”苏洵深吸一口气,“我想与程家断交。”
“断吧。”
程知节眼中淡淡,将苏八娘揽进怀里。
“自从祖父过世,程家就慢慢烂起来了。眉山首富……看起来光鲜,按这作风,谁知道什么时候败光?
“毕竟是我母家,先前我还对程家的小辈存有一丝期望,如今看来……”
她冷笑起来:“这点希望差点把我女儿填进去!”
衣服中一团锦绣乱动着,程知节松开怀抱,苏八娘从她怀里跳出来。
她的发髻已经散乱,却敛容向双亲。
“母亲。”
“父亲,我想托你,打一顿阿轼。”
“为什么!”苏轼捂住屁股望过来,看到姐姐,气势忽然一低。
“姐姐我没做过那些事,为什么要打我……”还是让父亲打!他打人可痛了……
“你我都知道,如果没有天幕,我会……”苏八娘含下“死”字,“你也会和杀我的人称兄道弟,如果没有天幕。”
“我的兄弟背叛了我的仇恨,背叛了父亲的祖训。
“春秋齐国王室报九世之仇被司马迁所赞扬,可齐襄公所杀纪侯早非烹杀齐哀公的纪侯。
“我的隔世之仇,怎么报不得呢?”
不久,屋子里传来一阵哭喊声。苏八娘抬头看天,眼泪从她舒展的眉目间流下。
“父亲你轻点……我是你儿子!亲的……啊!”
她坐在屋外,伴着苏轼的喊叫借看天幕消去痛苦。
“乌台诗案?沈括?”她念,“沈括是何人?”
大家端午、六一快乐!
其实这章打算昨天交稿的,结果字数写得比原来多了亿点点[笑哭]
参考资料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
①黄宗羲《原君》
②黄宗羲《原臣》
③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程之才字正辅)
苏轼苏辙的同时间官位对比是翻宋史翻出来的,程夫人的名字是作者取的,感觉很符合她的性格。
程夫人劝学、经营苏家唯一赚钱产业丝绸庄子、教学等事迹全部出自《苏主簿夫人墓志铭》。
程夫人没有名字记录,网上有的说她字远蒙,但我翻书没找到,就没有用。
她哥哥没有姓名记录,作者不想给人渣起名,就叫程大了。
程夫人不向家里借钱的原因是作者猜测,墓志铭里记录的原因是说她不想让丈夫被说是赘婿。苏轼与程之才和好以后只修纂了外曾祖父(程夫人爷爷)的小传,于是作者猜测程夫人父辈时程家家风就已经败坏,程夫人不愿往家里借钱有不想惹上麻烦的原因。
到苏八娘结婚的时候,程家家风都坏成什么样了……
苏洵《自尤》里写女儿抑郁的原因有“夫狂悖”,程之才应当也是害死苏八娘的凶手之一。
苏轼与程之才的“释怀”,作者想研究者们应该也被苏轼的态度带着,才会觉得他们这叫“一笑泯恩仇”吧。
真是不懂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苏轼(4)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