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回长宁

上新菜?

画砚率先表态:“酱肉!卖酱肉吧少爷!”

酱肉好吃,只是做着费事。夏日里守着灶台难过,程颂做得少,画砚早馋了。

要是章家做了,偷偷请王小哥代买就可以,孩子有私房钱!

章清收紧的眉头也松了几分,只是——

“换了菜还能叫章家蜜汁排骨吗?”

“为何不能?程兄说方子只卖给长宁合杉以外的酒楼,你家不做,长宁的食客去哪儿吃?”

这话问的,身旁的谢驰都想给他两巴掌。

“这样会不会惹恼那些买了方子的商家?”

梁言拿不准,看向程颂。

“为何要恼?方子又不是假的,他们买了一道菜的方子,咱们就不能出新菜了?”

“说得好!”

程颂拍了下画砚的小揪揪,对梁言说道:

“恼了倒未必,最多憋屈些,还得商量要不要接着买。”

“接着买?少爷打算再卖一轮酱肉方子?”

画砚回过头,微张着小嘴惊讶道。

“不强求,想买就买。”

一道方子两千两,大酒楼也得掂量掂量。

“少爷这是要成精啊!”

画砚都不知如何夸少爷了,太会琢磨赚钱了!只是少爷脑子这么好使,为何当初预考那么艰难?

会不会笨的不是少爷,是钱夫子?

……

粮食绢布都有方四爷帮忙安排运送,商定了明日一早出发,下午就能送到学田,不用他们操心。

程颂请了十天假,这才第三天,但两天后李记就会把甘蔗送到学田。秀才院可没地窖,他得尽快回去安排制糖。几人商量过后,决定明日启程回长宁。

“抓紧下午半日,咱们好好逛逛云州府!”

下次来还不知什么时候,程颂向客栈的伙计打听了一下哪条街最热闹,铺子货好,问清后便拉着队伍出发了。

逛街不必乘骡车,他们先去了廖家书肆,把昨日答应廖阔的杏仁杏干放下,又劳烦掌柜给廖阔带话,说他们明日就回长宁了,下次来云州再去拜访。

银子刚到手,程颂想给他黎兄买几本乡试会试的考生文集,被黎仁诚拦下了。

“我先将夫子推荐的读完,不急于看这些。”

那几本昨日都从藏书阁借到了,不用买,程颂只能歇了购书的心思。

这些文集一本就二两银子,他今天才挣了二百多两,这书肆里的文集可不止一百本。

上午还觉着自己赚得不少,却是连买书自由都实现不了。

文集买不了,程颂打算选些文房四宝。掌柜给他推荐了几样口碑好价钱合适的。

程颂相中了一款毛笔,笔毛形圆头尖,笔杆均匀挺直,回弹和蓄墨都是上乘,就是价格贵些,一两银子一支。他买了十二支,他和黎兄加上四个孩子一人两支。掌柜知道他们是廖阔的朋友,还给打了八折。

出了书肆,他们去了客栈伙计推荐的那条街,说是府城富人最喜欢逛的。

走马观花了半条街,见到的都是长宁没有的高档店铺。珠宝玉石官窑瓷器、古董字画名贵药材,每走过一间铺子,画砚都要把招牌念出来,

“少爷,这些铺子里卖的都是贵价货吧?”

“嗯,都是少爷买不起的。”

经过一家山货铺时,程颂进去逛了逛。

闲聊时他听舅父讲过,当初外祖家的山货铺子主要售卖寻常草药、菌子皮毛。皮毛也多是山羊皮,贵重些的狐皮狼皮只是偶尔才能遇到。

他们进的这间铺子不仅铺面大,货品也齐全。名贵的狐皮、貂皮、紫羔皮都有,数量还不少。听伙计说这些皮毛只有少量是本地收的,多是从西边商路运来。

皮毛的买家除了本地的富户,就是运河上的船商。云州其它县镇的山货铺若是收了好货,也是送到他们这里,在当地很难卖上好价钱。

看来外祖和舅父当初关了铺子的决定很是明智。即便一直经营,依着长宁多年没有进展的商路,收益至多勉强温饱,都未必赶得上租种学田。

别的不说,只长宁到云州的官道,居然不及云州到城外府学的路好走。能在云州买到这样的好货,有几个商人会舍近求远跑去长宁。

出了山货铺,他们陪着谢驰进了间古董字画的铺子,沉默地听伙计吹了个天花乱坠。

谢驰家也有间书画铺,没有多少名家珍品。他也看不出伙计吹嘘得真假,只拣出几样问了价钱,全当来长个见识。

难得见到名家字画,管它真假,程颂只想让画砚和黎仁安多看看。可惜这俩刚被简笔画洗了脑,实在欣赏不了高端佳作,看看就只是看看。

晚饭没再去大馆子,他们寻了家热闹的食铺,点了凉面和几样小菜,吃了个畅快。

……

次日一早吃过早饭,一行人出发回长宁。到学田时运送粮食布匹的货车还没到。

舅父正守在秀才院等着收杏,见程颂这么快就回来,担心是货卖得不顺利。

“都卖了,周大伯放心,少爷可有本事了,两天就把杏干杏仁都卖了。”

知道少爷坐车久了难受,画砚跳下车抢着说道。

云州一行十分顺利,程颂心中踏实不少,回程这趟的状态倒是还好。路上又与黎仁诚聊了些编写识字书的想法,转移了不少注意力。下了车还是不大精神,但比去时要好得多。

周伏说这两天有村民来找过黎仁诚,想让他去地里看看辣椒西红柿的长势。

“我看着是还行,比起秀才院当初种的,还要壮实些。”

周伏说道。

“我去田里看看。”

说完,黎仁诚进了自己屋,放下书包,又换了身麻布短打。

程颂也换了衣服,说要同去。

“坐了几个时辰车,正好去走一走。”

几百亩都是自己的合作种植田,他也很关心地里的情况。

这会儿太阳正毒,两人都戴了草笠,还是走出一身热汗。

他俩到时,村民们正忙着除草。田里的苗已经三四寸了,看着都挺精神。

“苗长得不错,只是近日雨水多,不能再浇了。”

黎仁诚提醒大伙。

“没浇没浇,黎秀才放心。”

路过于家田地时,于氏正带着大女儿在地里除草。听了于超的建议,她家地里都种了西红柿。

“于超的手好些了吗?”

程颂关心道。他还没去制糖院,没见着于超。

“好些了,是还有点痒钟,不过喝了药,夜里睡觉踏实,不会被痒醒。”

说完于氏又道了感谢。

没事就好,程颂回话让于氏无需客气。

说话间程颂多看了眼于氏手中的工具。看着像锄头,但比黎兄用的要短小。他以前没见过,瞅着新鲜。

“这是耨,除草用的。”

见程颂好奇,于氏把耨递了过去。

程颂试了试。这耨比锄头轻便好使,他还好,身材高大些的男人用起来定是不便,需要腰弯得比较深,反倒累人。

于氏大女儿拿的是一柄镈,比耨还要小一号。镈也是除草用的,顶部除草的部件和铲子形状差不多,好处是把除掉的草反压回土里作肥料时会更便利,只是这镈居然是石质的。

“铁镈价钱太高,这石头的也能用。”

于氏说道。

县学不向佃农提供农具,这些都需要各家自己花钱。

上月播种时程颂就来田里看过。学田有耧车,但那样式一看就是各家自己做的,除了开沟的铁铲是从铁匠铺买的,整个耧车的架子都是各具风格,大小粗细都不相同。那铁铲也只是包了层薄铁皮,用起来应是十分费力。

程颂没种过地,经验不足,只想着做肥料能肥田,一直忽略了农具的改进。不过他心里清楚,于家母女的难处,也不止在工具上。

……

转完了各家菜田,他俩回到秀才院时,送货的骡车刚到。

绢布还是放到秀才院的空屋,糯米和稻米就放到制糖院。

“这么多稻米可得收好,别让老鼠偷了去。”

看程颂一下买了这么多粮食,吴婶子愁得不行。这小东家是会挣钱,可也太能乱花钱了。大热的天,买这么多米粮回来也不怕生虫。

“无妨,咱们这里人多,稻米吃得快。”

“哪能日日吃白米,还都是新粮,自然要省着吃。”

说完,吴婶子把石头木头喊过来,让他们把家里闲置的一口大缸搬过来,放粮食。

程颂挠挠头,没再说话。

不是您说怕生虫,又怕被老鼠偷了吗?要不,买两只Tom回来?

他们忙着安排布匹和米粮的存放,画砚跑了过来。

“少爷,云州买来的果子能吃吗?”

“吃!都休息,吃桃!”

小东家发话。大热的天,米粮坏不坏不好说,鲜果可真是放不住。

别说吃,这水蜜桃和石榴,整个制糖院,大人孩子算在一处,没一个见过的。

程颂说水蜜桃娇气,尤其捏着有些软的,赶紧挑出来全吃了。

其实他们不在的这三天,院子里也没断了鲜果。只是娃娃们吃果子哪有嫌多的,一个个捧着粉红饱满、甜香扑鼻的水蜜桃新鲜得不行。看够了闻够了才舍得下嘴,这桃子真好吃啊!

水蜜桃太少见太香甜,好几个孩子凑过来问程颂,能不能把桃子送回家,让他们爹娘也尝尝。

“都吃了吧,一会儿每人再发两个,散工后你们带回去吃。”

这桃子买了好几百个呢,哪用这么抠唆。

耨:nòu,镈,bó,都可以做锄草的工具。

准备这篇文的时候,我看了好几本农业和传统文化的书。耨和镈的介绍就是书里看来的,但确实记不清楚哪本了,等以后我翻出来再补上出处。挠头!

感谢看文!

小剧场:

晚饭时,画砚抱出食盒,给采摘小队分樱桃蜜饯。孩子们端着饭碗,从低到高排了两队。

“每人五个,明日还有。”

画砚数着个,把蜜饯夹到每人碗中的米饭上。

白米饭,红樱桃,看着就香甜。

“咋就一人五个,这么可怜?”

不知疾苦的小少爷又来凑热闹。

“一份蜜饯不过二十几块,少爷买了五十份,加上掌柜送的,也就六十份吧。采摘小队五十多人呢,每人五个,也就吃个五六天。”

这数可是他和梁言算好的,画砚往旁边让了让,躲开捣乱的少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6章 回长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