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01章

七月流火,凉风习习,早晨八.九点没有太阳。

郭嘉随意披了一件中衣,抱着一捆厚重的竹简坐在窗前观看,眉宇间有化不去的忧愁。

一阵风来,思绪随凉风飘远。

竹简上的字是繁体字,句尾没有标点,排版是竖排,阅读方式是从右往左。

这都不算什么。

关键是字的读音也和他以前的认知不同,两种认知在脑海中打架,即便是有原主的记忆,看这样的书还是有点吃力。

没错,他是穿越的。

他是个现代人,名叫郭嘉,二十四岁,一米九五的大高个,没有女朋友,职业是心理医生,在医院心理科上班,每天忙到头秃。

工作繁忙,身心俱疲。

他就是打了个盹儿,一睁眼已经是一千八百三十年前的东汉初平二年了。

蚌埠住了。

只听说过和书中人物同名有穿书的风险,没听说过和历史名人同名也能穿的。

原主二十一岁,姓郭名嘉字奉孝。

同名常见,同字可不常见,原主十有**就是曹操的“奇佐”郭嘉郭奉孝。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

他穿到东汉末年已经有小半个月了,每天也就是看看书,或是走亲访友,过着闲散的田园生活。

对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原主已经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并且已经隐居两年多了。

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

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之初,是危机也是机遇,各路英雄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原主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隐居……

从闹市搬到了远离声嚣的乡下,过着独居的生活。

归隐山林,不为俗人所知。

两年后的初平二年,他穿越而来,很想吟诗一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山涧清且浅?好像不对。

高中毕业七年,陶渊明的诗早就已经还给老师了。

原主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而他隐居乡野,连首简单的诗都背不全,有点担忧自己会辱没了原主的才华,成为籍籍无名之辈。

穿成名人,压力山大。

这时,一个身量不高、样貌普通、穿着华丽的青年男子从郭嘉的窗前经过,看到被举起展开的书简,随口说道:“奉孝,又在看书呢?”

看这么多书不还是赋闲在家。

郭嘉抬眸,见是原主的好友,眉头舒展,十分热情地道:“公则来了,进来坐。”

郭图,字公则。

原主这位好友和原主同族,都出自颍川十二大名门望族中的郭氏一族,但家境比原主要好,年长原主五岁。

身量不高,大概一米六七的样子。

原主也没有高到哪去,只有七尺多点,大概一米七二的样子。

这在北方人中算是个子矮的了。

如果像诸葛亮那样身高八尺,就能算作是加分项,载入史册了。

三国时期一尺是24.2厘米。

郭图绕到了正门,见房门大开着,直接就进来了,跟在自己家似的。

郭嘉放下了书,来到了席上。

原主的一套衣服里里外外一共有六件,他就只穿了三件,里衣、里裤,外加一件长衫交领样式的窄袖中衣,能蔽体就成。

反正原主在家也是这么穿的。

倒不是他想学原主放浪形骸,而是在自己家里怎么方便怎么来。

不服憋着。

剩下没穿的三件衣服分别是宽袍大袖的中衣,有半个手掌宽的大腰带以及同样是宽袍大袖的鹤氅。

衣摆抵着鞋面。

他出门访友时是穿戴整齐的,有好几次踩到衣摆,尤其是上台阶的时候,差点给观众拜年。

宽袍大袖确实好看,但真不方便。

郭图见惯了郭嘉这个样子,没说什么,十分自然的坐在了郭嘉对面,脸上一直带着笑。

满脸都写着快来问我。

郭嘉问道:“看你笑的这么开心,是有什么喜事?”

这话正中郭图下怀。

郭图乐呵呵地道:“喜事谈不上,但确实有一事想请你拿主意。”

郭嘉道:“说说看。”

郭图一脸得意地说道:“前不久我帮助袁绍白得冀州之地,袁绍招揽我入他帐下。”

郭嘉道:“好事啊。”

看郭图这样,他心里清楚,郭图不是来征求意见的,而是来向他炫耀的。

那当然是满足朋友的愿望了。

“袁绍四世三公,声名远扬,兵力强盛,又得冀州富饶之地。公则入他帐下,前途不可限量啊。”郭嘉这话并没有说错。

虽然作为后世之人,十分清楚袁绍并非明主。

但袁绍是最适合郭图的主公,以郭图的才华,也就只有袁绍袁谭父子能对他言听计从,让他一展抱负,养家糊口了。

正所谓什么锅配什么盖。

郭图志不在平定天下,而是着眼于党派之争,专出馊主意,坑死袁绍又坑死其子袁谭,最后把自己也给坑死了,可谓是狗头军师。

换成主公是曹操,哪能让狗头军师挑大梁?

曹操最是爱才之人,在袁绍兵败时招降袁绍的铁杆粉丝沮授,在击破袁谭之时愣是没问郭图一句是否愿降,直接就砍了,还杀郭图全家。

可见袁绍确实是郭图的伯乐。

郭图对这番话十分受用,热心地道:“君有大才,何不与我一同为袁公效力?”

郭嘉:“……”

袁绍是郭图的伯乐,但不是他的伯乐,这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没等到回应的郭图:“奉孝?”

郭嘉没有犹豫多久便做下了决定,说道:“公则所言甚是。”

穿越一场,去瞧瞧袁绍长啥样。

原主少时预知天下即将大乱,在皇权更替时趋利避害隐居乡野。

观望时局,不过早地进入仕途。

此时袁绍初露锋芒,又效仿周公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投奔袁绍,也曾是原主的愿望。

可惜原主走的早,若晚走五年,虚岁二十七岁出山时见过了袁绍,就会对袁绍失望了。

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慎。

回顾历史,原主离开袁绍之前还不忘提点郭图,说出跟着袁绍难成大业这等肺腑之言。

可见对郭图是真爱了。

此行还有个重要的目的,去扩大社交圈子——结交荀彧。

原主的朋友圈里没有荀彧。

袁绍这时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又礼贤下士,顶尖人才纷纷投奔。

荀彧为座上宾。

起初他是十分惊讶的,同为颍川的上层人士,原主又是得荀彧推荐入的曹营,竟然会不认识荀彧。

随即他就想通了。

此时是东汉初平二年,荀彧举荐原主的时候是建安元年,中间隔了五年。

这个时候原主不认识荀彧正常。

荀彧是颍川颍阴人,原主是颍川阳翟人,老家不在一个地方,又比原主足足大了七岁。

古代交通不便,没有大事不出门。

原主弱冠时隐居,结交英杰,能接触到的是辛评、郭图这样的阳翟老乡。

年少时就和荀彧是朋友才奇怪。

这也可以解释荀彧弃袁绍而去投奔曹操之后,为何只推荐身份差原主一截的戏志才而不一起推荐原主。

颍川十二大名门望族中可没有姓戏的。

很可能就是因为荀彧当时和原主不熟,或是压根就不认识原主,后来通过袁绍帐下的荀谌才认识了原主。

投奔袁绍,是认识荀彧的契机。

“哈哈哈。”郭图想着和同族好友一起共事多多少少也能有个照应,拉帮结派也更方便了不是,笑得更开心了。

到时先搞死沮授。

他费力劝冀州牧韩馥将冀州拱手相让给袁绍,沮授偏和他作对,力劝韩馥不可相让冀州。

好在韩馥没有听沮授的。

他帮助袁绍白得冀州之地有功于袁绍,被袁绍招揽是顺理成章之事,没想到沮授竟然也被袁绍招揽了,许的官职还比他高。

是可忍,孰不可忍。

待到奉孝和他一起共事了,他就和奉孝倾诉此事。

奉孝是他朋友,肯定站在他这边。

郭嘉知道郭图爱喝酒,大方地说道:“我这有两坛陈年佳酿,你若不嫌弃便拿去喝。”

他和原主都不怎么爱喝酒。

家里的酒是为来访的客人备的,有客人来时小酌一二。

平时滴酒不沾。

郭图嗜酒如命,见郭嘉拿出两坛来送他十分的惊喜,连忙道谢:“我平时就好这一口,多谢!”

奉孝对他真好,感动。

“不用客气。”郭嘉微微一笑,送两坛酒既是感谢郭图提了一个好建议,亦是照顾一下原主的好友。

虽然他原本的计划并非如此。

曹操这个时候还在袁绍手下从事,手上只有几千人。但就在一个多月后,曹操会发迹。

他本想等曹操发迹后直接投奔。

至于为何不是自己单干,很简单,在现代也是打工人比当老板的人多。

更何况他也没有单干的条件。

单干需要军权在手,亲自领兵,没有一身好武艺是不行的,冒的风险也大的多。

曹操、刘备文武双全,而他不爱打架。

再说了,曹操有夏侯惇、夏侯渊,刘备有关羽、张飞,他有什么?狗头军师郭图?身边没有得力的武将啊。

投奔曹操是咸鱼躺赢。

郭图没有留下来蹭饭,喜滋滋的提着两坛美酒离开了。

郭嘉收拾东西,准备动身。

此去目标明确,跟随谁心中已有决断,借用出师表里的话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愿天下归一统。”

---------------杠精须知---------------

1、小说不是史书,不要用其他大大的私设来我这杠。着重提醒:郭嘉体弱、嗜酒、好色均是猜测,不是史实,勿杠。

2、谢绝考据,非要考据带史料来。我敬佩你的认真,但不会改,不是写史书谢谢。

本宝宝挖坑必填可放心跳坑,求收藏求撒花 (*^▽^*)

沙雕轻松文,爽字当先,谢绝考据(~ ̄▽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01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