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皇太极和宝华在用膳。
也不知皇太极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毛病,每每他们用膳的时候都把筑雅她们打发出去,就好像普通百姓家夫妻俩一样。
“今年宫里宫外的婚事有点多,你多费心,等明年局势更稳定,我带你去江南玩。”
“南巡?怎么想起这事了?”宝华对南巡并没有多大的想法。
想想皇太极,福临之后的几位大清皇帝都喜欢南巡,可每次南巡耗费的大量银钱,更别说为了恭迎帝驾,地方官员的一些骚操作。
皇帝南巡是仪仗大开的,像是后世影视剧里所描绘的微服出巡,那不过是戏文戏说罢了。
皇帝都是很怕出事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微服出巡远比御驾亲征的危险还要大。
特别是大清是异族人,在很多汉人眼里并不是正统。
暗地里有不少人暗戳戳的准备反清复明呢。
皇太极要是微服出巡,不正是把命往他们手里送吗?
他可不会做这么蠢的事。
至于影视剧里百姓在皇帝仪仗前喊冤,那更是无稽之谈。
不说那些禁卫军门,就说当地官员为了怕出事,会提前“规避风险”。
不止路上的乞丐,城外的流民会被驱逐,就连本地特别穷苦的人家,有一些也会被驱赶出去。
这般驱赶可不仅仅是驱赶到附近,而是赶出所有皇帝出巡可能经过的地方。
因为皇帝出巡仪仗大,帝踪也不是随随便便哪个地方官都能知晓的,他们在驱赶百姓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把范围描大了,那些穷苦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归乡。
现在的人都讲究安土重迁,就算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也希望在老了之后落叶归根。
结果官府直接把他们驱赶到离故乡几千里的陌土,甚至还把他们的户籍都改了,简直比直接要他们性命还要狠。
他们是还有第二个选择,可第二个选择是卖身为奴。
这个选择也没有多好啊,只是晚死跟早死的区别。
皇帝出巡的原因可能是视察民间百姓疾苦,可就因为他们出巡,却又造就了更多的百姓疾苦。
就一饮一啄,真是难以分辨谁是因,谁又是果。
在皇太极平定南明之后,就有大臣提议皇帝南巡,以示天家威严,同时告诉天下百姓,这乾坤已定,大清的主人是谁。
可被皇太极否了,大清立国没有三十年,进入关内还没有二十年,这威立得太早也让人看轻。
现在怎么突然提起这事了?
宝华没想明白皇太极的意图,但不妨碍她答应,“好,我们明年去江南玩。”
反正明年他不去,她也会自己去的。
自从皇太极看到出海带来的利益,他就不顾朝臣们的反对重新启用前朝江宁府的龙江宝船厂。
这些年倒是利用海贸狠狠充实了国库和私库。
可刚开始朝臣百姓中有不少唱衰的。
朝臣们大多通常史书,也知晓当年前朝好几任皇帝派宦官出使海外,耗费了很多钱财,造成国库空虚,边关告急的祸事。
怕大清步了前朝的后路,才会一再阻拦。
没错,当年郑和下西洋后期是给大明带来新的生机,可这生机中暗藏着无限暗涌。
前朝嘉靖二年五月,扶桑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明州(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军民被杀或被掳,当时大明朝民才知晓附属国扶桑早已有轻主国心矣。
那之后前朝后面几位君王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扶桑“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是以,前朝朝廷各地方接受旨意,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
倒是前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想要重开海路以期挽回大明四分五裂,国之将亡的劣势,可惜啊,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
光光是重开出海造船厂就是一个天坑。
明成祖和郑和去世后,下西洋行动中止,海船需求量大减,龙江宝船厂业务逐渐萎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
淮安地处大运河与淮水交汇处,南接长江,东近大海,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在国家南北粮食运输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龙江宝船厂关闭之后,淮安清江督造船厂便因为承接内河漕运船舶的建设,成为船舶制造业的龙头老大。
而龙江宝船厂原有的工匠,像是艌匠、箬篷匠、竹匠等等都被淮安清江督造船厂选择性的接收了。
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做着内河漕船,内河漕船又称浅船,因行走运河,需吃水较浅,而舱体宽大,载粮才多,船的样式尺寸都已定型。
就算工匠们的手艺再精湛,也只是会造内河船,一下次让他们造能出海的海船,他们还真是没那么大的本事。
更何况淮安清江督造船厂也不乐意啊,他们好不容易成为老大,哪里会愿意有其他船厂跟他们抢,还是很久以前的手下败将?
当然,如果从崇祯帝愿意花大价钱,从民间访人或者是从民间船厂挖人也是有可以把龙江宝船厂重新开起来的。
可他没钱啊。
本来他愿意开海路就是想要充盈贫瘠的国库,怎么会有多余的钱来开船厂。
这相当于从源头上根绝了他的意愿。
再来就是出海的人选,之前没有海禁的时候,他之前几位皇帝选择的出海使者均是他们的心腹太监。
没办法,出海可能带来的利益太大了,如果不是无儿无女,纯粹靠帝王恩宠掌权的宦官,任何官员再是心腹,皇帝也不敢交给他们。
而崇祯帝早在上位之后迫不及待斩杀魏忠贤,就绝了自己和宦官亲近的这条路了。
船厂开不起来,出海使者又没有,崇祯帝也就失去挽回前朝灭亡的颓势的一步好棋,成了一位亡国帝君。
*
崇德二十六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皇太极在乾清宫佳节盛宴上册封十阿哥为舒郡王,九阿哥为和贝勒,十一阿哥为襄贝勒。
在乾清宫大太监宣读这份圣旨的时候,坐在高位上的宝华把底下所有人的神色都看在眼里。
娜木钟脸上有藏不住的郁闷,虽然她之前就没抱希望,但万一呢。
万一陛下内心最疼爱她的博穆博果尔呢,万一陛下忌惮那些年长的皇子们,那她的儿子不就起来了吗?
现在尘埃落定,她的博穆博果尔并没有这样的福气。
本来她就不高兴,听到这封号更是心堵。
这封号一点也不好听,襄者,助也。
难不成她的博穆博果尔只能当其他人的踏脚石不成?
说到这不成器的东西,她就来气。
陛下是一位圣明的贤主,能从四大贝勒成为大汗,再建立起大清足以说明他的能力超凡,足智多谋。
而她当初能被林丹汗选中力压其她七位大福晋成为八大福晋之首,能力和谋略都是不差的。
结果她生出来的儿子怎么就这么傻呢。
明明和福临那小子同年生,每次却被那小子耍着玩。
那小子也不知道吃什么长大的,心眼跟莲藕似的,要不是巧合,她还真不知道,他们兄弟俩相处的过程,知晓他的那些心思。
虽说现在在她的阻拦上,博穆博果尔吃的亏少了,但她还是气不过。
要说啊,这也是娜木钟自己做的“孽”。
博穆博果尔是她已经放弃的时候怀上的,生下来又是她之前求之不得的阿哥,她还不得宠着他,纵着他……
这不,他就长成这天真无邪的性格了。
九月二十日,和贝勒福临大婚。
和贝勒福晋的嫁妆和前面几位郡王,亲王福晋明面上差不多,都是一百二十八抬。
但在几天前晒嫁妆的时候,只要长了眼睛的都可以看出来这一百二十八抬嫁妆有多虚。
这才正常,鄂硕这一支只是董鄂一族的旁枝,就算是嫁给皇子当福晋,家族给他们的资源也不多。
毕竟九阿哥哪怕封了贝勒比起前面八位皇子也差得多。
他到底年轻,身上又没有军功。
虽说他背后有睿亲王和豫亲王的支持,但其他亲王,郡王背后也有其他人的支持,他们自己的爵位也实,比他有竞争力多了。
从龙之功虽说诱人,但失败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的。
和贝勒上位的概率太低,他们可不敢下注。
十一月十一日,舒郡王大婚,迎娶科尔沁亲王敖勒布之女为福晋。
正蓝旗的佐领和小旗主们都来了。
现在正蓝旗被皇太极交给了济尔哈朗和叶布舒两人统领,但济尔哈朗那老小子最是圆滑的,哪怕有时候叶布舒用皇子的身份压他,他也不憷,还是任由那些莽古尔泰的亲信亲近舒郡王。
想当初四大贝勒当政的时候,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和大妃阿巴亥生的三个儿子并列的四小贝勒,叶布舒即使封了王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
济尔哈朗已经是世袭罔替的亲王,他压根就没有想要参与到他们这些皇子的争夺中。
再说他就算想要参与进去,叶布舒不是长不是嫡,他凭什么支持他。
而舒郡王不一样,他是有没有登基为帝的可能,但也可以成为他郑亲王府的盟友啊。
济尔哈朗一直支持皇太极,太了解他这个堂兄的性格了。
既然他把舒郡王交给皇后娘娘抚养,那就说明不会因为莽古尔泰牵连他。
只要舒郡王安分守己,富贵荣华是少不了的,陛下封他为郡王不就证实了嘛。
来年一月九日,襄贝勒大婚,迎娶科尔沁贝勒吴克善之女孟古青格格为福晋。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