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十二回

于欢背着一只大水缸,手中拿着竹管慢悠悠的浇着田,还有余力和小朋友唠闲篇。

小石头:“小舅舅,我们今天吃荠菜团哦!娘在里头放了切碎的山蘑,可香!”

于欢:“哇,那我要多吃些。”

小石头猛点头:“嗯嗯!”

小石头:“小舅舅,你累吗?”

于欢:“不累。”

小石头:“这水缸好沉的,我看光叔他们抬空缸都要两个人。”

倒着走容易踩坏田埂,小石头这会已经转过头走路了。

因水缸太大,离近了压迫感十足,仿佛有座小山悬浮在头顶,小石头特意隔了两个田垄跟着于欢。

他说这话时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于欢,满眼慕儒。

于欢面不改色的骗小孩:“不沉,他们那是饿的,你多吃饭,将来也能抗动。”

小石头:“真的吗?!”

于欢:“嗯。”

孩子当即信以为真。

小舅舅脾气极好,人长得好看,又有本事。

娘说,她们家在这里能不被村人欺负,还能那么快盖好房子,都是因为小舅舅的缘故。

在孩子小小的心里,这个半路冒出来的小舅舅是个英雄一样的人物。

英雄说的话,自然什么都是对的。

小石头信了于欢的话,畅想自己将来孔武有力的样子,兀自偷乐了会儿,转头又忍不住盯着于欢瞧。

这一看,便看到了问题:“小舅舅,你这衣服怎是湿的?”

于欢:“天热,凉快。”

孩子的嘴巴再次张大。

早上这般凉,竟还会有人觉得热吗?

难道这便是大英雄,冷都不怕……

那自然还是怕的。

于欢原本出门时衣服也是干的。

刚才利用虹吸吸水时,因为动作不够熟练,水一下子喷出来,扑了于欢满脸。

于欢练习了一会,才有眼下这般悠闲的动作。

好不容易能够正常浇田,于欢实在懒得回去折腾。

仗着自己最近身体好,而且动起来也的确不大冷。干脆就这么任衣服在身上晾干。

这时,红姑已经走到近前,恰好听到于欢和小儿子的对话,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

扯谎被拆穿,于欢十分淡定,她甚至歪头冲来人打了个招呼:“表姐。”

红姑几步走到小儿子身旁,满眼赞叹:“这是——渴乌?”

渴乌便是古代用来吸水的曲管,多为竹制或铜制,最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出现。相传与翻车一样,是由毕岚发明。

红姑会认得这东西并不稀奇。

于欢闻言点头。

手中水管随着主人动作轻轻摆动,细密的水瀑均匀喷洒在田地间。

这水管头部的位置固定了一个莲蓬一样、布满细孔的塞子,水流通过这里,便被分成了均匀细密的水线。

红姑:“好精巧的心思。”

她以前见过的渴乌只是一根弯曲的竹管,出来的水柱极粗,可没这个这般好用。

转而感叹的又道:“也就是欢弟你,别人可没这么大的力气,能扛着水缸走。”

若是想用渴乌浇地,就要足够长的竹管才行。

她们现在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也就是于欢,有力气扛着水源直接移动,有小小的一节便够了。

不过:“这东西你是哪里来的?我们这后山上还有竹子吗?”

“有的,在深处。”

“哦。”红姑若有所思的应了句。

转而想到什么,又提醒道:“对面村子的人都说深山有猛兽,平日里还是少去。”

于欢:“好。”

这竹子还是于欢一开始和建筑队的人上山砍树,自己往里走的时候发现的,当即在空间存了些。

后来北山村的人说山中有猛兽,她便没再往那边走过。

…………

灌溉这个原本费力的工作因为有了于欢在,瞬间轻松不少。

红姑领着孩子也没闲着,聊了两句之后,转身回家,去取肥料。

红姑家的肥料都是她们娘俩一点一点收集的。

有红姑在地里拔的野草、山上采的苜蓿、造饭后收起来的草木灰,还有小石头整日在外头游走、搜集来的各种粪便……

红姑把它们都堆在房子后面,每隔几天就去翻一翻。

夏季炎热,肥料慢慢变成了腐烂的深色。

虽然时间太短,发酵不够彻底,但也勉强能用。

毕竟东西少,想烧根都没那个条件。

这堆肥料的来源听起来不少,但实际只有可怜一小堆,且得节省着用。

红姑带着小石头,用木桶和(huo,二声,混合)水稀释后,把这桶来之不易的农家肥担来了地头。

就这么一会功夫,于欢已经浇完了缸中水,正再准备去河边取来。

红姑就拉着小石头,开始往她们昨天浇好水的田里小心翼翼的施肥。

关于农家肥,自古以来原料区别不大。

于欢认知里,无非就那几样:草木灰、动物粪便、绿肥、骨粉等。

早在开荒时,村长已经领着女子开垦队在地里撒了一遍草木灰。

为了中和酸碱度,于欢还特意在翻土时偷偷加了点石灰进去。

绿肥的话,她们即将要种的豆子便属此类。

但这东西得等它慢慢长,起效且没那么快。

至于粪便,他们村是真没多少——人人都吃不饱肚子,更别说拉了。

隔壁村子倒是有存货,但人家不肯卖。

俗话说:庄稼一朵花,全靠粪当家。

对于农民来说,各家的粪肥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一年到头存的这点,连自家都不怎么够用,更别说卖给别人。

不卖,说啥都不卖!

当然了,以于欢目前的心态来讲,就算人家肯卖,她都未必肯买。

骨粉这东西,他们现在连肉都没的吃,骨头更是想都不要想。

于欢想到骨粉时,抬头看了看远处的大山,默默思索能不能去打点什么猎物来吃。

这会也顾不上野味能不能吃了。

消毒彻底,想来应该也还行?

于欢想到叫花鸡、烤鸟蛋、烧鸭子……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咳咳,话题扯远了。

总之,于欢就算想要制些农家肥,也缺乏原料。

至于现代社会能大幅度增产的化肥……

土法能造出来的就不是化肥,只能算有机肥料。

制作化肥,首先要有矿。

然后,化肥制作过程中需要合成氨。这一点,古代的容器远远无法达到标准。

最重要的两步都做不到,化肥更是想都不要想。

于是,于欢决定摆烂。

…………

于欢原本已经打定主意摆烂了。

可是,当她看到小石头和红姑母子俩把好不容易收集到的一点点农家肥均匀撒在两家的地里。

看到红姑望向土地充满期盼的眼神。

看到小石头细细的脖子,和那颗大脑袋时。

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她心软了。

农家肥的制作方法,于欢是大概知道的。

因为缺乏原料和时间,不管是沤肥法还是堆肥法,她现在都做不到。

但是,于欢有外挂。

于欢家的房子后面有一块空地,姥姥在的时候会种些青菜。

于欢接手之后,这块地就荒了。

但菜种和肥料还在。

于欢虽然没那个心思种菜,但也不会糟蹋东西,所有种地用的工具和材料都被她好好收了起来,就堆放在工具间的角落里。

光是肥料,就足足两袋半。

于欢记忆可深,当初是她帮姥姥在拼夕夕上买的。

拼夕夕的折扣给力,买一包送两包,还送一个白色的塑料喷壶。

化肥这东西,保质期长的很。买多了也不怕。

于欢问过姥姥,当即下了单。

于欢买的化肥是十斤一袋的。

在手机里看着没有多大,实际用起来却极耐用。

姥姥也只用掉了小半袋。

如今,倒是便宜了她这个小孙女。

当天晚上,于欢便独自拿着塑料喷壶,熬了半宿,把两家共十五亩地全部喷了个遍。

为了保证效果,第二天晚上又在垄沟里间隔着埋了一些。

熬得两眼通红。

那化肥袋子上的使用说明上写着一月一次,可兑水灌溉,也可填埋。

一亩地一次只需25克。

她这足有二十几斤,足够用上许久。

化肥这东西纵然在现代社会一直有千般争议,但在促进植物生长这一块,当真是优秀到没朋友。

就冲它能让无数人填饱肚子,现代人高低得给它的发明者磕一个。

因为于欢过于积极,首次施肥下料很足。

她们家这十五亩地秧苗的生长速度一骑绝尘。

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

夏天,刚开垦的荒田,地力不足,肥料不够。

因靠着农人们自己担水,连土壤水分都严重不足的天里能长出什么来?

地里的苗苗们各个蔫头耷脑,稀疏泛黄。

老实说,就这个条件,秧苗能露头,便已是农人们伺候的好了。

可于欢家的呢?

一片茂密翠绿!

作为主人的于欢一把力气无处使,每天早晚两遍,水浇的足足的。

喝饱水的苗苗们骄傲的挺立在一片蜡黄的小破苗之间,不要太显眼。

太过显眼的结果便是,农人们都跑来找于欢和红姑两人取经,学习种田经验。

于欢能有什么经验呢?

于欢就知道使劲浇水!

哦,还有半夜偷偷施肥。

但这个不能讲。

于是,她只好把人都引去了红姑那处。

可怜红姑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

她先是给老把式们看了自己“精心”沤的肥,那肥早就被用的七七八八,后面她又随意往里面加了点边角料。

一群人看了,嫌弃的直摇头。

然后,红姑又带人去了地里。

众所周知,农家肥虽然作用慢,但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把地养的越来越好。经过农民们小心翼翼的侍候,一块下等田也是可以变成良田的。

化肥却恰恰相反。

因此,经验丰富的农人们对着土壤看了半天。

怎么看,这块地都并不比其他地方的土质更好。

好在,因为肥料用的时间不长,倒也没变得更坏。

左看右看,啥有用的信息也没看出来,农人们最后只好把功劳归结在于欢浇水的勤奋上。

“你说,这苗苗刚出来的时候,缺不缺水能差这么多吗?”

“这阵势,我也未曾见。”

“回去叫家里人再多浇一遍地罢。”

“哎,唯有如此了……”

红姑领着农人们嘀嘀咕咕的走了。

于欢留在原地,抹了把额间不存在的冷汗,长舒了把气。

不用了,再也不用了!

天知道她自从秧苗冒出来之后,每天看到它们长长一截都心惊肉跳,恨不得跳下去拔掉一半。

于欢转头看了眼地里郁郁葱葱的苗苗们。

“要不,还是减量吧。完全不用的话,后面营养不够,全都枯死就可惜了。都是粮食呢……”

她喃喃道。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十二回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