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杏儿便去了陈府。
陈府坐落在朱雀门附近,庭院深深,廊下挂着精致的鸟笼,墙角种着几株芭蕉,处处透着古朴雅致。
陈大人迎出来边走边说:“我陈家祖上原是汴京的香料商人,当年在潘楼街开着一家‘凝香阁’,生意兴隆。那会儿外乡来的香料贩子,常因不懂汴京的规矩碰壁,祖上便常帮着牵线搭桥,一来二去,和不少外乡人成了朋友。”
宋杏婉点点头,想起昨日宴集上陈大人对百姓的和善模样,心里更添了几分亲近。
穿过抄手游廊,陈大人带着她进了书房,从书架最顶层取下一个红木匣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本泛黄的族谱,还有一叠写满字迹的宣纸。
“你看这个。”陈大人翻开其中一本族谱,指着一页泛黄的字迹说,“这里记着,我家有位先祖叫陈守和,当年有个至交好友,姓宋名逸尘,也是做香料生意的。后来战乱起,宋家要南迁,我家先祖便把随身带着的玉佩分成两半,一半给了宋逸尘,说好日后若有机会,凭玉佩相认。”
杏儿凑近一看,那行字迹旁边,还画着半枚玉佩的图样,和她手里的一模一样。
她摸着腰间的罗盘,忽然想起鬼市买香料时的情形,心想:姥姥祖上就是姓宋,而且我总觉得,这罗盘和香料生意有关——上次在潘楼鬼市买香料时,罗盘就有了反应。
陈大人翻出叠宣纸,指着上面的字迹继续说道:“这是陈家祖上留下的香料方子,其中有一张‘凝香方’,旁边批注说‘此方正宋兄所创,暗藏其玄机’。我琢磨了多年,也没参透这‘玄机’是啥意思。”
宋杏婉接过宣纸,只见上面写着**、藿香、龙涎香等十余种香料的配比,字迹苍劲有力。
她忽然想起现代学过的磁场知识——罗盘是靠磁场指向,而有些香料在研磨过程中会产生微弱的磁场反应!
她抬头对陈大人说:“大人,可否借我一套研香的工具?我想试试按这方子研磨香料,说不定罗盘会有反应。”
陈大人立刻让人取来研钵、筛网等工具,宋杏婉按照方子上的配比,将香料一一称量好,先把**和藿香放进研钵里慢慢研磨。
起初罗盘没什么动静,可当她加入龙涎香粉时,罗盘的指针忽然微微晃动起来,盘底的北宋年号竟隐隐透出微光!
“有反应了!”陈大人激动地凑过来,“果然如祖上所说,这罗盘和香方有关联!”
宋杏婉继续研磨,随着香料粉末越来越细,罗盘的光芒也越来越亮,指针最终停在了香方上“汴河”两个字的位置。她忽然想起姥姥说过,祖上南迁前,曾在汴河边的仓库里藏过一批珍贵香料。难道这罗盘指的,是当年宋家藏香料的地方?
正琢磨着,书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陈大人的管家走进来,手里拿着个油纸包,笑着说:“大人,前街的张掌柜送来些新收的桂花香,说宋姑娘昨日在宴集上做的香囊受欢迎,或许能用得上这桂花。”
宋杏婉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金黄的桂花干香气扑鼻。她忽然灵机一动,对陈大人说:“大人,不如我们复刻祖上的‘凝香方’,在潘楼街重开‘凝香阁’?一来能让汴京百姓再闻到旧时香,二来也能借着卖香的由头,打听汴河边藏香料的线索。”
陈大人抚掌笑道:“好主意!我这就让人收拾潘楼街的旧铺面,咱们明日就开始准备!”
离开陈府时,夕阳正照在朱雀门上,朱红的门柱映着金色的光。宋杏婉攥着香方和罗盘,心里满是期待——她不仅要找到祖上的香料,更要把这份带着善意的香气,传遍汴京的大街小巷。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