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步伐格外的轻快,一直到家,把担子放下。
两个孙女围在她周边,“奶,怎么样?东西都卖了吗?”
“卖了,卖了。”李老太有些兴奋,十五个铜板一块,光鸡蛋干就挣了二十文,加上其他豆腐,今天半天挣了四十文了。
之前因为黄家也卖豆腐的关系,所以今天豆腐做得不多,卤味也不到平时的一半。没想到生意也还不错。
特别是最后碰到的那客人,居然是聚味居的二掌柜,听说她卖豆干,不光买光了豆干,把鸡蛋干也买了去。
晚上李河光回来,李老太就把今天的经历絮叨了一遍,跟孙子打着商量,“要不,咱们不**蛋干了吧?忒贵了些,没人愿意买的。”
李河光想一想倒也同意了,成本高意味着卖得贵,生意也见得好,还引得他奶担忧,还不如不做了。
他现在也没有多少心思放这里,在学堂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些消息,北方两个省大旱,粮食的收成减产大半,也不知道他们这次税收会不会有变化。
他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一个国家北方大旱,基本南方就要加税,他们这里虽不是什么苏杭,差不多也是属于南方的。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影响了。
突然的,他想起来地里的粮食,他记得每年挑种的时候,他都有帮忙做点小“手脚”,这么三四年下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变化?
“奶,咱们家上半年收成怎么样?”
“你怎么想到问起收成了?虽然雨水比去年少了,收成也没怎么变。”说起这个,李老太就有点纠结,说真的,地里的庄稼看着还是不错的,就是粮食也不见多收几斗,真是白瞎了那么好的杆子。
倒是杆子好也有好处,今年雨水少,别的地里多少受了点影响,就她家还成,一季粮食算下来,非但没少,还多了个一斗半。就是这一斗半,实在太少,她都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去。村里人见她家粮食,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家是多收了多少粮食,谁能知道就一斗半呢?还有好些人家看见他们家的粮食长得好,想跟他们家换点种,一斤种另外给个十五文。她刚心动呢,产量就下来了,结果老大一块儿地才多一斗半,她也不好意思换呢!
“没啥?今天我听先生讲起北方大旱,不知道会不会波及到我们。”
李老太一听就愁啊,想的跟李河光差不多,北方大旱,他们这边会不会加税收啊?
这个时代,南北两地的交流基本没有,出县城还需要路引。一些时政都是官府贴了告示,或者宣了差役来解读,大家才能知道。
像北方大旱,不是彻底绝收,南边不知道这种情况多得是。
“小四啊,你说咱们这边会不会加税啊?”
李河光哪里知道?
他突然意识到,这小麦种拿出的时间很绝啊。这近一倍的收成,就是加税,家里也留下大半,大家家里的存粮只会多,不会少。
可是,等这批良种实验起来,他们村的人人都种这个良种,不受外力影响的话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起这个规模。
不行,这样时间也太长了些。说他杞人忧天也好,还是给北方大旱吓到了也好,他开始胡思乱想起来了,觉得还是早点做准备为好。
难不成,李娘子还要出面?这也不是不行。
估计是节操掉着掉着就掉习惯了,最开始让他变成女人出去,他还有点接受不能,这不出去次数多了,倒还习惯了。
不过他对此希望抱得不高,上次李娘子的效果也不算好,他以为大卖的种子才卖了百十斤出去,下次他不确定效果比这还好。
可是为啥呢?
他想不通,就问李老太的原因。
“奶,上次我买麦种的时候,我看见旁边看的人很多,却为什么没多少人买?”
李老太心想,要是她在她也不会买。
为啥?八十文,想买好麦种?孙子买的那些是不是良种还另外说,就他们自己家的那些那种,人家一斤换一斤的,另外还给个十五文呢。虽然当时她看见的时候也是很激动,那不是不用她掏银子么?
心里这么嘀咕的,李老太可不能这样说,只隐晦的提醒,“大家都没看见种子长出来,等你看咱们村里祭田的东西长出来了,那还不是大把的人捧着银钱来换种。”
李河光听明白了一点,一点麦穗是不能作为证据的。再加上李娘子这个人设太单薄了,根本不能作为保证。
不管李河光考虑得怎样,李娘子还是又出现在了街头,依旧是卖水果。好甜的橘子,当初种的就是山里的野橘子,酸得要命的这种,即使这样,不等红透,这橘子就被村里的孩子们摘光了,李河光好不容易在树上找了个漏网之鱼,给种空间去了。这是经过好几次变异的了,白银级的橘子,味道挺甜,就是个儿不大,估计还要经过一次变异才会再变变。
这次李河光是买三斤橘子送一斤麦种,那橘子他剥了两个放一边,给人尝的。
但凡买的,就得送一斤麦种。
这个时候的小麦已经种了下去,少有没种的。
说来也巧,开张的第一个客人就是上次买水蜜桃的那大姐,就是那黄阿秀。她正好出门,看见李娘子卖橘子,抱着对她的信任就过来了。还没问,就听见李娘子在那叫唤‘买三斤橘子送一斤麦种。’
得,顿时她的脸色就不好了。
想想也是,之前人家还花了八十文一斤的高价买了那麦种,如今你给大放送,买三斤橘子就送一斤。人家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
李河光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巧,顿时有些尴尬了。
事情告诉他,其实更尴尬的还在后面,他做生意居然做到了他□□上了,而且听他奶左一句她孙子乖巧聪明,右一句的她孙子爱吃橘子、小时候跟小朋友抢没抢赢还哭了的话。
李河光都想用脚趾抠个四合院出来。
他打一站换个地方,也不拘是县城还是村里,一共去了十个村子,人差点没有累瘫。好在这样还有些效果,一趟下来,整整推销出去了近500斤麦种。
说起来多,其实很少。
十个村子,算下来一个村也才五十斤,你想一下,一个村多少户人家,平均下来一户也就一斤的样子。他还不肯定这些种子都是买去种下的,万一有人觉得这种子好,磨面了咋办?
不怪他有这想法,事实上就是他听人这么说的。他推销到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那有个地主老爷开口一句就是问这麦子咋卖,他想买点磨面。
还是李河光好说歹说的,说这麦种是好种,有大来历的,这才打消了他的念头。
至于是不是真的打消了念头,李河光就不清楚了。
等回到家,迎面就对上李老太关心的神情,“小四,你去哪里了?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
李河光胡诌了一个理由,“去乡下了,最近不是大旱,先生让我们以此做一篇策论,我去找找灵感。”
李老太不明白这些,一心认为孙子说的就是对的,“来,乖乖,你瞧瞧今天我给你买了啥?橘子欸,这橘子我尝了,一点都不酸,五文一斤,我给你买了十斤,你可劲儿吃,我还给你说,这李娘子啊,忽然像你说的,是个好人,那还送了我五斤麦种呢,明天我就是回家,将这麦种带回去。”
李河光心道,那不是我特意招呼您老人家的吗?还没来得及反应李老太这噼里啪啦的一堆话,李老太又接着道,“对了,小四,今天那买我香干的人又找我买香干了,一开口就要十块,不光香干,还要豆干。”
“那你答应了吗?”
“答应了,人家都给了定钱,五十个定钱呢,这橘子就是用那钱买的。我这会已经把豆腐和香干都做出来了,已经放卤水泡上了,明天一早就给送去,然后再回村子一趟。”
李河光问,“这次就不带我姐她们了吧!”
“不带,我下午就赶回来,顺带的将村里的鸡蛋收收,咱们带的鸡蛋不够。”反正鸡蛋不够,都是要买,与其便宜别人,还不如便宜自己村里人。“至于豆腐什么的,她们姐妹也会做,让她们在家做豆腐,直接卤上,后天就正好卖。”李老太真是想得明明白白的。
李河光以为后续就这么完了,实际上并不是,没过两天,那买李老太香干的二掌柜就过来了。香干卖得不错,新东西,在酒楼还挺受欢迎的。
他这次过来就是打算跟李老太签订一个长期的供货契书。
不止香干,他们家还要了豆干和豆丝两种食材,香干十块,生豆干三斤,豆丝两斤。加起来也算一笔小生意了。
李老太在那里掰着手指,李秀秀在一边补充,等算明白利润和收入,全部都吓了一跳。
“这么挣钱?”
一天下来,豆腐的各种制品和香干除了本钱,剩下的利润在七十文差不多。
这还是光这一家酒楼,李老太突然的起了一丝野心,这一家酒楼一天他们就能挣七十文,一月送十五回,一月那也是一两银子,一年下来就能挣个十两。虽然跟家里的大头比不了,却也不错了。
要不是这手艺孙子说是教给大孙女,她都想带着一家人来干了。
不过想一想,将来孙女嫁出去,一年到头的能有个十两的收入,李老太不免的有些欣慰。嘴里更是叮嘱李秀秀,“秀秀啊,你可要记住你弟弟的好啊,这么挣钱的营生他说教给你就教给你了,你进城也不短了,你瞧瞧,谁家的手艺不是传给男娃的,可你弟弟念着你,特意找人学了这做豆腐的营生来给你做,就怕你将来在婆家吃苦受累,不说你将来帮多大忙,起码你不能拉他后腿啊!”
李秀秀不用李老太多叮嘱,心里早就是明白的。在家的时候,听小四说,她当初还以为是孩子天真的话语,没想到他居然早就做了这么多。他们家什么情况她知道,哪里有人会做豆腐,这豆腐可不是什么随便的手艺,肯定是弟弟千方百计帮她找来的活路。
心里感动不提,心道以后该如何报答弟弟?
敲打一番大孙女,让她要记得感恩,不要忘记她弟弟对她的帮助。虽然乖孙子造化不浅,却凡事有个万一,到时候但愿大孙女不要当个白眼狼。
回头就看见站在灶房外面的二孙女,心下一叹,招手让她过来,“二丫,快来把这菜端出去,叫你弟弟吃饭了。”
等俩孙女睡了,李老太才问起他对二孙女是个什么章程。
早在李河光说这事儿不用避着二孙女的时候,李老太就想着孙子这是有什么打算了。不然,这种事情,只悄悄的教了大孙女就好,哪里会让二孙女知道?
也不怕回去闹的家里鸡犬不宁的。
“奶,你别操心了,这事我自有章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7章 第 77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