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

沈阳金属研究所主楼前的空地上,一派热火朝天。

三辆裹着厚实篷布的重型卡车稳稳停住,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尚未完全停歇,保卫科的干事和一群年轻力壮的研究员已经围了上去。

篷布掀开,露出里面用粗壮木条钉成的巨大板条箱,箱体上刷着醒目的德文标识和易碎标记。

“来了!真的来了!”王世钧搓着手,兴奋地像围着糖果铺子的孩子,他指着最大那个箱子上的德文,“看!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西德原厂!乖乖,这得是多精密的玩意儿!”

陆向真站在人群稍后,没像王世钧那样雀跃,但她的眼睛也紧紧盯着卸车的方向,眼底是压抑不住的灼热。

啊啊!从北京回来一个多月了,终于等到了!

这新到的西德精密热分析仪,可是攻克高温合金项目瓶颈的关键钥匙!

向真眼睛都快能发射激光了,她仿佛已经透过那些厚重的木箱,看到了里面的精密部件!

沈屹站在她身侧半步的位置,依旧是一身笔挺的深灰色毛呢中山装,身形如标枪般挺直。他身体健壮,在北京受的伤已经恢复大半,此刻的他与平常无异。

他面容冷峻,目光扫过卸货现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陆向真,”沈屹低沉的声音响起,目光落在她身上,“这批设备,是周首长特批,几经波折才运抵。而高温合金项目是所里,更是国家未来几年航空航天动力的基石。它们,就交到你手里了。”

陆向真心头一凛,迎上他的目光。她挺直脊背,声音清晰有力:“是,沈所长。我一定不负所托,尽快让设备投入使用,啃下高温合金这块硬骨头!”

设备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进特意腾空、重新加固了地面的高温合金项目专用实验室。

接下来的日子,陆向真带领着项目核心成员——何沁、王世钧以及几位新调拨来的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了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操作学习中。

拆开厚重的防震包装,露出里面泛着冷冽银灰色光泽的机体。流畅的工业线条,精密的仪表盘,复杂的管路和接口,无不彰显着远超苏联援助设备的工艺水平。空气里弥漫着崭新的机油味和一种属于精密仪器的独特金属气息。

“我的老天……么——嘛!么嘛!”王世钧充满爱意地来回抚摸着试验机光滑的合金外壳,甚至已经热情地吻上去了,他的声音都变了调,“这做工,这用料!瞧瞧这控制面板!比咱们所里那些老爷货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何沁虽然依旧神情清冷,但拿着厚厚的德文操作手册的手指微微用力,她低头快速翻阅着,对照仪器上的德文标识,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陆向真则完全沉浸其中。她绕着庞大的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走了一圈又一圈,目光扫过每一个接口、每一颗螺丝。

“王世钧,记录!”她头也不抬地吩咐,“加热炉体与控制柜的连接管线,接口型号是 DIN 476-3型,确认密封圈完好无损。”

“何沁,操作手册第27页,关于真空系统的启动顺序,特别是分子泵的预热时间要求,再核对一遍德文原文,确保翻译无误。”

“小张,去库房领最高纯度的氩气,纯度必须达到99.999%,设备对保护气体要求极其苛刻,一丝杂质都可能污染样品,影响数据!”

她的指令一条条清晰下达,语速快而稳定,带着权威。实验室里只剩下她清亮的声音、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工具碰撞声。

沈屹来过几次,有时是独自一人,有时带着技术处的干部。

他总是站在实验室门口,并不进去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陆向真穿着半旧工装、袖口随意挽起,时而伏在控制台上核对参数,时而钻到设备下方检查线路,时而又拿起德文手册与何沁低声讨论。

她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住,脸颊因为专注而微微泛红,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他看着她废寝忘食的模样,眉头蹙紧。

一次,他抬手看了看腕表,已是晚上八点多,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其他人已陆续去食堂吃饭,只有陆向真还伏在试验机的控制台前,对着一个复杂的温度-应力耦合控制曲线图冥思苦想,手边放着的饭盒盖子都没掀开。

沈屹走了进去,踏在水泥地上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陆向真闻声抬起头,见是沈屹,眼中闪过一丝被打断思路的微恼,但很快收敛:“沈所长。”

“几点了?”沈屹的声音不高,听不出情绪。

陆向真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看向墙上的挂钟:“……八点十分。”

“吃饭。”

沈屹的目光扫过她手边冷透的饭盒,用的是陈述句,而非询问。

“哦,好,马上。”陆向真随口应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又瞟回那张曲线图,眉头又拧了起来。

沈屹没再说话,只是站在原地,目光沉沉地看着她。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陆向真终于意识到他的坚持,有些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铅笔,慢吞吞地掀开同事带来的饭盒的盖子。里面的高粱米饭和白菜粉条早已没了热气。

沈屹看着她扒拉着冷饭,眉头蹙得更紧。他转身离开,片刻后,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回来,放在她手边。

“身体垮了,设备再好也是废铁。”他丢下这句话,没再看她,大步离开了实验室。

向真看着那杯热水,蒸腾的热气模糊了视线。她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温热的水流滑过干涩的喉咙,带来一丝熨帖。

她撇撇嘴,心里嘀咕了一句“阎王管得真宽”,但扒饭的速度,终究是快了一点。

经过近一周近乎苛刻的调试和无数次的模拟空载运行,那台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的西德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终于发出了稳定而低沉的运行嗡鸣。它像一个沉睡的钢铁巨兽,被成功唤醒。

“报告陆主任!真空度达到要求,-6次方帕斯卡!”

“加热炉升温曲线稳定,当前温度800℃,正按预设程序升温至目标1050℃!”

“加载系统自检完成,液压稳定!”

王世钧略带激动的声音在实验室里响起,何沁紧盯着仪表盘上跳跃的数字,手指在记录本上飞快地书写着初始参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试验机中央那根细长的、被固定在特制夹具中的高温合金棒材样品上。

它将在模拟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承受的极端高温1050℃和巨大离心应力300兆帕下,进行长达数百甚至上千小时的持久蠕变试验,以测定其抵抗缓慢塑性变形直至断裂的能力极限。

这是高温合金性能最核心、也最残酷的考验。数据,将直接决定这种合金能否用于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

向真站在主控台前,双手撑在合金台面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和紧张,声音平稳地下达了最终指令:

“加载程序,启动!”

嗡——

试验机内部传来液压系统加压的低沉声响。仪表盘上,代表应力的红色数字开始跳动,从0开始,稳定而坚决地向上攀升:50MPa…100MPa…150MPa…最终稳稳地定格在300MPa。

几乎同时,加热炉内,被夹具紧紧夹持的合金棒材样品,在通红的电热元件辐射下,迅速由暗红变为刺眼的橙黄、亮黄,最终稳定在令人心悸的白炽状态!1050℃的高温,隔着特制的观察窗,也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成功了!第一步加载和升温成功!实验室里紧绷的气氛稍稍松动,响起几声压抑的欢呼。

然而,向真脸上没有丝毫放松。她知道,这只是漫长煎熬的开始。

高温和应力如同两把悬在样品头顶的利剑,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材料极限的缓慢绞杀。任何微小的参数波动、设备异常,都可能导致试验失败,浪费宝贵的样品和极其稀缺的试验机机时。

她像一尊凝固的雕像,牢牢钉在主控台前。眼睛一眨不眨地轮流扫视着十几个关键仪表:温度波动必须控制在±2℃以内,应力波动不能超过±1%,真空度、冷却水流量、振动监测……任何一个参数跳出绿色安全区,都意味着警报。

时间在令人窒息地缓慢流淌。

实验室里只剩下设备运行的嗡鸣、仪表指针轻微的摆动声和记录笔在图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窗外的天色由明转暗,又由暗转明。

何沁和王世钧几次想替换她,都被她无声地摇头拒绝。“我再盯一会儿,这个升温段容易出问题。”“下个恒温节点过了就换班。”她的理由总是充分,眼神固执。

连续三天两夜,向真几乎没离开过主控台超过半小时。困极了,就伏在台子上眯十几分钟,稍有动静立刻惊醒。饭是王世钧硬塞到她手里的,常常是胡乱扒拉几口就放下。

她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苍白下去,眼下是浓重得化不开的青黑,嘴唇干裂起皮,只有那双眼睛,因为极致的专注和亢奋,依旧亮得惊人,像燃烧到最后的蜡烛。

第三天下午,试验进入最关键的恒温恒应力阶段。样品已在1050℃高温和300MPa应力下坚持了超过70小时。仪表显示一切正常,但陆向真紧绷的神经没有丝毫松懈。

她正俯身凑近观察窗,试图透过灼热扭曲的空气,看清样品表面是否有异常氧化或变形迹象。

长时间的弯腰和高度集中的视力消耗,让她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袭来,眼前猛地一黑,视野里瞬间布满了跳跃的金星。她下意识地伸手想扶住控制台边缘稳住身体。

就在这意识模糊、身体失控的瞬间,她旁边新来的技术员的手臂,不慎扫过了控制台边缘一个原本盖好的搪瓷杯!

杯子里,是下午刚配制好,准备等试验结束后对断裂样品进行金相腐蚀观察用的浓硝酸-氢-/氟-/酸混合腐蚀液!

“哐当——哗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