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五味杂陈话人生~连载八~始料未及令人唏嘘

我的母亲个子高高,模样端庄,她兄弟姐妹六个,她是老大。因母亲能干,外婆早早地就把纺线织布,针线活儿,一股脑儿地甩给了母亲。母亲会裁剪,不管给谁量体裁衣,衣服大小宽窄总很合体,且做工精细。外婆常夸赞母亲织得土布,一个大土炕放不下。舅舅也多次在我面前说你妈人很能干。

母亲人品极好,不管跟谁打交,从不说吃亏占便宜。她言语不多,从不人前人后,搬弄是非,说三道四。母亲也乐于助人,50年代谁家孩子多缺衣少穿,母亲总是把家里的衣服相送。母亲不论贫富人一视同仁,对那些家庭困难的人,她从不小瞧人家。他们有事求助于母亲,母亲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即前去帮忙。

母亲18岁嫁到婆家,老公公成年卧床不起。母亲作为儿媳亲自给公公熬药,并端于病榻前。奶奶视母亲为女儿,母亲也将婆婆当成娘家妈。入冬前,母亲将祖母的棉衣,棉裤,棉鞋早早做好,暑天单衣单裤也早早制作妥当。18年她从未和祖母搬过嘴,不管祖母有时说轻说重,她都给予理解和尊重。

婆家景况并不太好,家里连一块碾麦的场院都没有。碾麦老得等别家碾完才能在人家的场院里面碾。我的母亲虽说只有20岀头,她决心改变这一现状。钱从何来?她在吕庄集上买下棉花,白天黑夜连轴转,纺成线又织成布,然后将布带到集上卖掉。重又买棉花纺线织布,又把布卖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经过一年多的辛苦打拼,她终于用卖布所得,给婆家置了一块儿场院,从此碾麦不再求人。

合作化前,我家在芦苇地边有一块儿平展展的三亩地,因没水井,每逢天旱,眼睁睁地看着庄稼打蔫儿干着急没办法。母亲又拿出了她独挡一面的胆略和气魄,决心打一口井旱涝保收。当母亲提出这一想法时,父亲和奶奶都不赞同,极力阻挠。认为打浇地的水井,耗钱财可不是个小数目。资金从何而来?母亲又“故伎重演,”她又在吕庄集上买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又把布卖掉。外公当年做生意。母亲的家妆也可以说丰厚,她又变卖了部分家妆,钱终于凑够。第二年全家齐努力,终于将井打成,并安上了水车。

我记得小时候,井的周围栽了一圈黄花菜,天旱时牛拉着水车吱扭吱扭地转着,我用木棍赶着牛。奶奶坐在水渠旁洗衣服,母亲则手执铁锨在地中浇地……这一切都是在母亲的倡导和努力下取得的,母亲劳苦功高。

人们常说世事无常。1956年,原来宁静和谐婆慈媳孝的家庭再也不复存在。打破这一局面的是我的父亲。解放后,他先是任民政局局长,后又接连出任神柏乡党委书记和县党校副校长。随着职位的节节攀升,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对身处乡下的母亲时不时就流露出嫌弃,并提出分手。

亲友们得知父亲要抛妻弃女纷纷劝父亲,奶奶以哭相逼。铁了心的父亲全不念18年的夫妻情和母亲对这个家的倾力付出,决绝地和母亲分了手,开启了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邻人和亲友都为母亲鸣下平。

十八岁嫁入婆家,18年辛苦打拼,最后将遭遇背叛。36岁的母亲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她用自缢表示愤怒。等发现并把她放下来时,她已处于昏迷状态,有人急着掐人中,有人让她喝凉水,过了好长时间她才醒过来。好心的邻人纷纷劝她说不敢再干这傻事。自此母亲为了我她坚强地生活了下来。

少时不知母心苦楚,不会为母分愁解忧。现在每每想起此事,总会唏嘘,总会泪目……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