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剧本

这还没进组,栀子就已经养成了好习惯,天天往外跑,早出晚归,吃什么都被限制住了。

等到于孜告知没有几天,栀子就要剧本围读的时候,她才从这几天的封闭生活中醒过来。

栀子好久都没有这么忙了,于孜住在这栋小别墅里,偶尔他的助理三三会来这送点东西,帮忙拍些素材。

其他时候,只有于孜一个人在,他们两个人相处得还算愉快,反正栀子每次来这里的时候就像她高中的时候上学一样,按时按点,但至少这件事是她愿意做的。

有点像一对一的补习,她上学时听过很多人去上过,可她自己都没看见补习班的门槛。

说来也很奇怪,她竟然有时候想争着上补习班。

……

栀子对着镜子在做口部操。

于孜找了个视频给她示范,让她每天都要练。

因为栀子说话张不开嘴唇,声音小,没力度,台词读得稀烂,这样的状况,就是从最糟糕的情况考虑,给她找个配音演员都读不清楚。

更别说郭导的电影就没有配音这回事。

难不成为她这个小小的演员破例?栀子还是有点自知之明。

栀子对着镜子看自己转动嘴唇、撅唇、顶腮,还是觉得有些奇怪。

于孜也没盯着她做,去给自己泡咖啡去了。

等于孜回来,栀子也做完了,但她可能是被训练久了,胆子也大了一点,忍不住开口:“老师,你不示范一下吗?”

于孜端着咖啡看着她,面露无语,栀子收回目光,忍住笑意,抿住嘴唇低下头。

空旷的室内传来两道低声的笑声。

虽然这样行动起来有点累,但也让栀子有点期待演戏时候的场面了。

至少比过几天开机的时候被全剧组注视着演不出来要好太多了。

从前栀子演戏时,哪个情绪比较僵硬,也没人管,选她其实也就是看她长得还不错,然后选着一个角度拍出一个不错的镜头,剧本栀子都没看过几遍。

她的角色都很单一,无非是愤怒、开心、嫉妒和仇恨。

有时候嫉妒掩盖了仇恨,在人物身上放得更大了。

台词无非是那么几句,一个角色对于栀子来说,是按台词标价的。

栀子第一次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就像她摒弃过去所有的一切,拥有一个新的人生一样。

从前栀子只觉得休闲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她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躺着像是逃离了世界。

原来忙起来也一样,有了点正事做,栀子感受不到外部的喧闹与浮华,于孜在那里,他告诉她下一步该做什么,她就投入全部精力去做,然后在繁忙中期待休息。

休息的时候也会为繁忙时做出的成就感到休息是满足的。

栀子将实现积攒了一周的愿望,其实很普通,就是去市区逛一条樱花小道,但每天都在脑子里过一遍,所以格外期待了。

逛完就回来了,因为进组近在咫尺,她现在每周是单休了。

第二天,午饭是三三送来的蔬菜沙拉和牛肉,定量的,但是看着色泽新鲜,很有食欲。

栀子和于孜面对面而坐,她在埋头挑着几块鲜嫩的牛肉,对面突然开口。

“你那个表情……”

栀子在咬着勺子中的牛肉,只是抬头看了于孜一眼。

男人的表情看过来时有些恍惚,突然愣住了,眼底酝酿着些泪光。

眼神那么虚幻,不实,就像是在透过她看另一个人。

栀子低下头把牛肉吃完了。

一边咀嚼一边抬头。

“怎么了。”栀子很平常的说。

“没什么。”于孜没说话了,继续低头吃他的沙拉。

……

栀子终于拿到了剧本,她都快忘了这段时间的魔鬼训练是为了演绎这个女一号了。

网传的那些都是真的。

郭导要拍的剧,就是由那个神秘作者“溪”的名作《孤舟》改编的同名电影。

而她将饰演小说中的女主,就是全文以第一视角“我”展开叙述的主人公,阿雪。

栀子并非爱读书的人,只是在网上的推荐下,一时兴起买了书。

传闻作者年纪很轻,说是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还在读大学。

作者“溪”也开通过社交媒体,早期也会发布一些学校生活和美食,后来作品渐渐得到认可,却淡出社交媒体,除了一些必要的宣传和分享,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了。

直到去年的十一月到如今,已经四月了,社交媒体暂未发表任何消息。

也不能怪读者将“溪”的作品反复研读,结合现实中作者的失踪,传出故事中的阿雪就是作者“溪”的亲身经历。

失踪的这段时间,“溪”可能正在某个空荡荡的病房,历经手术的伤痛,静息修养。

栀子想起那本“溪”去年失踪前夕,发表的小说,也就是《孤舟》,一时之间争议不断,影响巨大,没过多久被评上一个国内外都有名的文学奖,在青年作者中都算少有,当年网上或多或少都有相关的报道。

只是各种舆论和造谣也不少,各种争议也冒出来。

看多了,更多人也开始质疑,有人怀疑是这让本就过分执拗于心理的“溪”放下了纸笔。

栀子属于一类人,在娱乐上贫瘠,但也不能说她的娱乐有多么无聊,只是方式单一。

许多带社交属性的娱乐项目,栀子都很少参与,偶尔一时冲动,栀子就会下单几本书籍。

《孤舟》内容如其名,一个人陷入了孤舟的境地,文中所展现的对人性的敏锐洞察与思考忖度,打在青年人的身上,透露出不符合年纪的深沉情绪。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雪比若一只顽强的蝴蝶,正在破茧,冲击,飞向天空。

而所展示的非同寻常的忽视与偏见,也正是破茧之前,毛毛虫阶段所脚踏实地,被禁锢土地上的所见所闻。

有位前辈作者评价过,“溪”的作品有种青年作者少有的特质,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感,内在的情绪宣泄的淋漓洒脱,很深厚自然。

栀子翻开那本平装的书,整本书封皮很软,读起来手感很好,因为是一家很有名的出版社,所以文字排版做得也很好。

故事的叙写简单流畅,情节生动也不单调,文字是那般质朴,但细节中蕴藏的情感又是那样引起触动。

一个在地上摸爬滚打的毛毛虫,转身成了一只破茧的蝶,从埋怨悲愤的情绪中,没有沉沦陷进去。

或许是悲情和苦难成了不幸的代名词,成了坏人的背景板,但至少这本书里没有让察觉到痛苦的人赞颂或是批判痛苦。

只是经历了,然后可以忘却。

好的故事总是能让人产生共鸣。

过去家庭的阴影,此刻成了故事中文字的背景板,黑墨在白纸上,读书者对剧情的想象也逐渐替换成了重现眼前时的陈旧记忆。

鲜少的,栀子在文字背后,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生命的悲剧与奇迹,更是陈旧的过去的复苏,颤抖着的手和沉浮着的人生。

抬手合上纸质的剧本,她仔看了眼首页上的剧本名字-《孤舟》。

她抬头对上正看着她发呆的于孜。

刚想问出口的话被卡了一下。

“你认识这个作者?”

栀子当下忍不住还是问出了她犹豫许久的问题。

突然的、鲁莽的冲动,使她忽略了过去的犹豫,不经思考。

网上那个传言,栀子听过不下百遍。

《孤舟》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可是,书中阿雪的结局,是患病之后,孤身一人进了手术台,再也没有出来。

既然每次目光停留在我身上的时候,都像是在想起某个人,那请多告诉我一些。

栀子想。

“她和你很像。”于孜第一次说出这样一句话,一句带有个人私心的话。

栀子敏锐察觉到,这句话就是脱口而出,情不自禁的。

他正常说话总是那种随性敷衍的语调,也不是他工作书籍那严肃认真的态度。

见那人不接着说了,栀子只能低头看剧本。

拿着剧本却也代入不进情绪,她看着阳光下的水墨黑白分明,墨渍晕染像是花了,看不清。

“跟我讲讲,她的故事?”忍不了,再次激进发问。

“谁?”明明心里清楚,还是明知故问。

“溪。”栀子道。

这张确实只有这么短[害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剧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