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那些人出去抓之前,徐大人带着衙役到了二王湾,她到大帐里,捆了刘青云,逼那些人请来了冯大人,让她停止了继续抓人的行为。
看着徐明矾走出大帐,刚解了绳子的刘青云不解,“大人,为什么要答应她?”
冯大人笑了笑,没有说话。
而白敬琪解答了她的疑惑。“到时间了,该收网了。”
姚明瑄走后的每一日,王月英她们都过的十分煎熬。虽然那些人不再抓人,但她们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到哪里去。
自从徐大人捆了刘青云,那些人就加强了防卫。徐大人再要进来,需三通关卡,四次禀报,才得以进入大帐。徐大人进了大帐,也不会见到冯大人,等待她的只有刘青云,和那个她见过几次,但无人给她介绍的女子。
经过上次那件事,刘青云学聪明了,对徐大人的问题,是一问三不知。无论徐大人问冯大人在何处这种小事,还是要上报朝廷,揭发她们的罪行。刘青云统统说不知道。
徐大人次次无功而返,往州府和京城送了许多奏折,县衙的马儿都跑伤了两匹,可送往京城的奏折却如石沉大海,渺无音信。而送到州府的信,她的顶头上司卢大人,却是处处宽解她,让她安分守己,不要额外生事。
冯大人去年在别处修了一年的运河,当地百姓赞不绝口,朝中人人以冯大人为做官的榜样,为何来了你徐县,你徐明矾编造出如此多的谎言。
徐大人无奈,只能白天安抚百姓,晚上书写奏折,隔个三五天来二王湾,见一见冯大人,试图以徐县当今的渐少的人数,规劝于她,但久久不见其面。
不光徐大人久久不见其面,连王月英她们也好久没有见到冯大人了。这位冯大人虽然很少露面,且每次出现,王月英的膝盖就要遭殃,但自那次之后,王月英她们也不曾见过她了。之前冯大人虽然出现的次数少,但王月英知道她在大帐里,现在是既不出现,也不在大帐里,王月英觉得她不在二王湾,甚至可能都不在徐县了。
除了这位冯大人不常见,王月英她们也好久没见家人了。如果说之前两个月,她们是靠着几天见一面的家人撑下去的,那现在让她们撑下去的,就只有一个想法,姚明瑄顺利抵达京城,面见皇上,讲述冯大人她们的罪行,解救她们脱离苦海。
其实埋葬姚明瑄夫郎那日,王月英是想自己去京城,见皇帝,告御状。她心里不是没有想过谋反,但谋反需要的是一位暴君,一个不合格的皇帝,一个好的借口,才能收民心,壮队伍,以至于成功。
可徐大人的出现,让她意识到这是不行的,当官的有冯大人这种人渣,也有徐大人这种好官。从她娘以及徐大人的口中,不难听出当今的皇帝是一位好皇帝,能让百姓和官员都对皇帝夸赞,至少是个合格的,对民合格的皇帝。她没有办法,也不能用这个方法。
那除了谋反,还剩下的方法就是告御状。当她和姚明瑄跪地对视时,两个人都想到了这个方法,她们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这三个字,但王月英有一分退怯,也就有了一分迟疑,在她迟疑的这一分里,姚明瑄先她开了口。
在姚明瑄说她要去京城面见皇帝时,王月英心里有一分窃喜,又有一分羞耻。她窃喜,她迟疑,是因为舍不得张文清和王英,还有她身边的姐姐妹妹。她无论用什么计谋离开,那些人都会抓她的家人来顶替她的位置,王英伤了腿,那来的只能是张文清。
亲人和爱人都是她的软肋,她不愿她们出事,所以有了想法第一时间会迟疑,所以听到姚明瑄要去会窃喜。窃喜过后是对自己良心的拷问,姚明瑄家里一病一瞎,再加上两小,比她家还要可怜。而姚明瑄本人是书生,虽不孱弱,但绝对比不上天生力气大的她,此去京城,山高路远,为的是面见圣上,一次解危。
所以去的人要身体强壮,才能抵挡这一路的风霜。姚明瑄察觉到了她的变化,却在她之前,先定了下来,姚明瑄在其夫郎坟前发誓,此去京城必禀明圣上,解救众人。
看着姚明瑄起誓,王月英感慨,孤胆可做英雄,而充满软肋的人,只能缩头当狗熊。王月英等人也发誓,无论发生什么,只要她们有一人活着,必不会忘姚明瑄的家人,照顾她娘和她岳父,养育她的女儿。
她们商量了一圈,唯有假死方可脱身,且事情宜早不宜晚,要越快,人才会死的越少。
她们商量了好一会儿,最后决定让姚明瑄第二天装作病恹恹的样子,到了晚饭时,独自回到帐篷,睡下假装死去。等她们吃完饭回来,假装发现了她的死,把人抬出来,只要能骗过那些人,她们就能在晚上假意掩埋,实则送姚明瑄离开。
这场计谋的成功,还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负责王月英她们帐篷的付东兰,她不像刘青云等人,她对待王月英她们十分和善。
此事出在她负责的帐篷,来处理的也有她。她探了探姚明瑄的鼻息,又看了看王月英等人,在她们不自然的眼神里,发现了真相。不过她并未声张,对她的同僚撒了慌,说人已死。晚上在姚明瑄和王月英离开时,xx故意调换了守卫,留了缺口,让她们逃了出去,又在第二天,对上面谎报了人数。
王月英那日将人送到县衙,看到她敲响了门,就飞快的往二王湾跑,途中经过城墙时,由于不需要托举姚明瑄,王月英搭绳,跳下,一气呵成。终于赶在开工之前,回到了队伍里。
日复一日,王月英她们的生活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每日里吃饭,干活,死人,埋人。还有一日日的为姚明瑄祈祷,祈祷她健健康康的到京城,祈祷她顺顺利利的见到皇帝,祈祷着好消息早日到来。
终于在她们的祈祷声里,来自京城的圣旨,快马加鞭到了二王湾,看着那个一直让她们跪下的冯大人,和她们的同伙,今日也跪在地上。
王月英首次不顾两个姐姐的劝告,看清了那位冯大人的长相,看着浑身都如筛糠一样,从来人手里接过圣旨。王月英心口似有一股怨气吐出,整个人都爽利了不少。
而在王月英她们欢呼雀跃,高兴归家的后几日里,京城的金銮殿里,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审判。
高高的凤椅上坐着当今的皇帝,她的左手边站着太女,右手边站着三位皇女,面前跪着两个人。一个是冯大人,工部尚书冯新柳;一个是刘大人,工部侍郎刘青云。
“冯爱卿,你是说徐县一事,你并不知情?”
“臣并未前去徐县,更没有到过二王湾。这三个月,臣被一帮匪徒绑了起来,每日里昏昏沉沉,那帮人给臣喂了药,臣吃后浑身无力,两眼昏花,直到几日前,臣才被放出来,又在京郊遇到了青云,这才得以面见圣上,诉说自己的遭遇。臣对徐县一事是毫不知情。”
低头讲话的冯新柳,不用抬头,也知道凤椅上的人动了怒,更知道自己的话没有人会信服,可这确实是她的遭遇,她的话绝无半分谎言。
“好好好,好一个毫不知情。”
皇帝气的从凤椅上走下来,来到冯新柳的面前。怒气高涨时,看到了跪在她旁边的刘青云。
“刘大人,对于冯大人说的话,你是怎么看呢?”
刘青云把头低了又低,但躲不过皇帝的眼睛,皇帝看到她小心翼翼的看了几次冯新柳,对她讲道:“无须看她,抬起头来回话。”
被叫到的刘青云,抬起了头,看见皇帝的那一刻,又低下了头。
“微臣与冯大人并不是在京郊遇到的。而是两个月前的二王湾。”
“青云,你”冯新柳难以置信,话没说完,就看到了皇帝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在皇帝未开口呵斥之前,收了话语,跪在地上,心里却是翻江倒海般惊愕。
“刘大人,继续说。”
得了圣意的刘青云,把徐县二王湾所发生的事,一股脑的全都说了出来。她越说,皇帝的面容就越沉,冯新柳的心里就越气愤。连皇帝身后的四位皇女都心惊,先帝时的暴虐,今日竟然还有。
太女隔着皇帝的背影看了看冯新柳,冯新柳啊冯新柳,你为官几十载,对皇帝甚是了解,她最痛恨的就是先帝,你怎么能复刻先帝时的惨案。
“冯大人,可还有话说?”
“臣冤枉,刘青云这是诬告,臣说的才是真的。陛下,陛下你要相信臣。”
冯新柳连忙为自己辩解,她看了看刘青云,又看了看眼中隐含对她误解的太女。皇帝没有理会她的话,拍了拍手,从殿外走进来了一个人,此人正是姚明瑄,姚明瑄进殿,跪在地上,行了礼,礼毕皇帝对她说:“来,你来看看这两个人你可认识?”
姚明瑄听话的起身,走上前去,看到那两人心头涌出了恨意。
“认识,草民死都不会忘记她们。”
姚明瑄上前,站到两人面前,指着左手边的人说:“这位是刘大人,在二王湾时,草民见的最多的就是这位。”
指着右手边的人说:“这位是冯大人,草民虽不常见她,但她的样子草民刻在了脑子里。”
本文已经写完了,可放心入手。
因为是第一次写小说,所以对于节奏和内容没有那么明确。一开始是想写追夫火葬场+破镜重圆这两个梗,写家长里短的种田文,但写了二十万字以后,我发现自己应该是剧情流,擅长权谋和悬疑,这也就导致前二十万字的节奏比较慢,有些地方会比较像流水帐,但二十万字以后,节奏会快一些。文案是最开始写的,有时间了会改文案。
感谢所有评论和投营养液的朋友,[比心]
也感谢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鼓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0章 第 70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