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独木桥

林老师带来的星火,并未能立刻驱散这个家庭的严寒,却真切地照亮了脚下泥泞的路。母亲的双手从毛线活转向了更粗糙的皮鞋料,剪线头、粘鞋底,指甲缝里塞满了黑色的胶渍,工钱依旧微薄,但胜在稳定,像一条细弱的溪流,勉强维系着这个家不至于彻底干涸。

小嘉更加拼命了。他知道,林老师为他争取来的补助和机会,是这座独木桥上唯一的扶手,他不能松手。他的成绩始终排在年级最前面,那是一种混合着天赋、绝望和狠劲的产物。他不再仅仅是“读书”,而是在“啃书”,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要把每一个字、每一个公式都嚼碎了,咽下去,化成筋骨血肉。

初中毕业,像一道天堑,横亘在大多数农村孩子面前。是继续读高中,搏一个渺茫的大学梦?还是就此辍学,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立刻为家庭减轻负担?这道选择题,对于小嘉的家,几乎不需要犹豫。

晚饭时,奶奶看着小嘉那张几乎贴在碗里的、瘦削的脸,小心翼翼地说:“嘉嘉初中快念完了,认得字够用了。村支书上次说,镇上纺织厂招学徒,管吃住,一个月还有几十块……”

话没说完,就被爷爷一声沉闷的咳嗽打断了。爷爷的腰伤留下了后遗症,不能再干重活,但威严还在。他没看奶奶,也没看小嘉,浑浊的眼睛盯着桌上那盘寡淡的青菜,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考。考上哪,念到哪。”

母亲停下了扒饭的动作,没说话,只是更深地低下头,加快了吃饭的速度。这意味着,她需要剪更多鞋底,熬更深的夜。

小嘉没说话,心里却像被投入了一块烧红的烙铁。他知道,高中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每一笔都是这个家庭无法承受的重负。爷爷的坚持,是用他和母亲的血肉在硬撑。

中考前三个月,林老师找到小嘉,告诉他一个消息:县一中有“宏志班”,专门招收成绩优异、家庭贫困的学生,一旦考上,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贴。这是唯一的机会,一座更窄、却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独木桥。

那三个月,小嘉几乎不眠不休。学校熄灯后,他就在宿舍走廊那盏彻夜不熄的长明灯下看书;天不亮就起床,在操场上一边跑步驱散睡意,一边背诵政治课文。他瘦得脱了形,眼窝深陷,只有那双眼睛,因为燃烧着过于强烈的渴望,亮得吓人。

中考那天,母亲罕见地放下了手里的活计,送他到村口。她看着比自己还高出半头的儿子,想替他整理一下衣领,手伸到一半,又缩了回来,只是低声说:“别怕,好好考。”爷爷则把他那把用了十几年、磨得光亮的旧钢笔,郑重地递到小嘉手里。

走在通往考场的路上,小嘉觉得脚下踩着的不是土地,而是母亲磨破的手指,是爷爷佝偻的脊背,是太婆那副被卖掉的石磨,是父亲落魄的背影,是林老师殷切的目光。这根独木桥,他不能掉下去。

发榜那天,小嘉没有去看。是林老师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冲到他们家,人还没进门,声音就先到了:“考上了!县一中!宏志班!”

奶奶当时就愣住了,随即“嗷”一嗓子哭了出来,这次是喜悦,是扬眉吐气。爷爷正在院子里缓慢地劈着柴,听到消息,斧头停在半空,久久没有落下,然后,他慢慢地、慢慢地蹲了下去,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捂住了脸,肩膀微微耸动。

母亲站在灶房门口,手里还拿着粘了一半的鞋底,她看着激动的林老师,看着又哭又笑的奶奶,看着蹲在地上无声流泪的爷爷,又看向闻声从屋里走出来、表情还有些茫然的小嘉。她张了张嘴,想笑,眼泪却先一步涌了出来,顺着她过早爬上皱纹的脸颊,肆无忌惮地流淌。

她快步走到小嘉面前,把手在围裙上用力擦了又擦,才敢抬起手,轻轻拂去儿子肩膀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哽咽着,反复只说出一句话:“好……好……我儿子……争气……”

小嘉看着母亲那双因长期接触胶水而红肿溃烂的手,看着那止不住的泪水,他心里没有狂喜,只有一种沉甸甸的酸楚和解脱。他终于,没有辜负那盏彻夜不熄的煤油灯,没有辜负那些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的毛线与鞋底。

他走过了那根独木桥。桥的这边,是绝望和负重;桥的那边,是未知,却也是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家撬开的第一道缝隙,透进来的一线天光。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