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以持节十九年,换汉使尊严,其间父母兄弟皆因皇帝而死,妻子改嫁,值吗?以持节牧羊的方式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年华,值吗?如果我成为苏武,会怎持做?
一、封建礼教的指导
儒家强调事君如事父,尊长犯错晚辈并没有指责的立场。为人臣子,也意味着受君主恩惠,苏武因此能骂卫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生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时代的局限使苏武对皇帝错杀李陵一家不置可否,兄弟又皆因触犯皇帝自杀谢罪,本身有错在前,所以在中国人国大于家,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下,得以保持对汉的敬护之情纯粹而无怨愤掺杂。
二、爱国情怀的支持
张胜遇事惊惶,他束手无策的不淡定体现护汉之心不坚定,而苏武则因“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报国。面对卫律、李陵“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欲自杀报国。“空自亡苦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信义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不是为昭告天下而有意义,它不在乎不为人知,君子慎独,信义蕴在你心中有正气,能以明亮的眼神直视前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李陵对苏武的劝降使自己难堪,好像在长者面前扒光衣服,他的变节使自己无地自容。苏武对劝降之人的沉默,如炼钢时灌入模具的铁水,使自己精神炽热如火,内心坚定不移。
三、李陵
宗族血缘使古代连坐制生根发芽,一人命运即关乎家族兴衰。武帝因公孙敖之言族诛李氏一门,丝毫不念李广之情。九泉之下,李广若知自己子孙落得如此下场,不知是否还会将头磕去刘氏脚旁。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守节不仅是封建妇女的枷锁,也是儒士给自己佩戴的枷锁。礼教的仁义使社会变得规整,像一个倒叩下来的金丝笼,语言丧失了颠覆的可能,茕茕孑立无援,个体的声音也因此被湮没。李陵在兵尽矢穷的情况下,所率军队仍奋首徒呼,争为先登,刘邦困于平城之险也不过如此。“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锥心而泣血也!”宋祖谦指责李陵“激切捭阖,指斥汉失”,现代也有学者评价李陵斤斤计效于一家一己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渺小可鄙。但一个人若连父母都不保护尊敬,又有什么立场说他会保卫君王?正如乐羊食子之肉,本以为能向魏王表示忠心,却因此成了刘备手下的马超。杜甫称“李陵苏武是吾师。”史书一卷千年,有太多历史消散在过往,没有对一个人准确全面的了解,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带入,李陵这一变节者,真的只配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吗?
四、皇帝
封建王朝,爱国即是忠君。臣子应为君王抛却生死,君王却可不顾恩义,把控臣子命运。诛李陵全族为一;苏武在守节19年,归汉后已59岁,拜典属国,俸禄两千石,次年便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险遭杀身,最终罢官,儿子被杀,六年后才因拥立新皇被任为右曹典属国。帝王冷血无情令人心寒,权力是帝王们的信条,忠君是臣子们生而应有、理所应当的基本素养,也是为人臣子的荣耀,不用回报,也不需给予公正,这种单向给予的纯粹感情令我瞠目结舌,我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内心极为复杂纠结,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无条件的爱塑造了苏武,他从不报怨,也不需所谓正名,做便做了,其实有亲身经历的话,想象中的痛苦是个总和,分配到天,分配到分、秒的煎熬,忍受过去后,回首仿佛梦中惊惧一场。史铁生说,面对往事回忆,感情的激涌往往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评判。后人对苏武爱国之情的宣颂,是否也因此多了情绪化因素?
五、卫律
卫律所做之事若发生在汉朝,评价是否会不同?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能否尽量给她卸个干净的妆?
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是简单地彰显了一种价值观,有人这样去度过。我仍没总结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它有时会构建出一堵墙,只是抒发困惑与见解,心里满了,就从口里溢出。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