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说写作素材库1

小说写作的基础入门知识。

【第1节】

(1)

小说并不是要迎合读者的,而是作者爱着幻想女孩,用小说幻想的形式来实现爱。

小说是用爱去创作的,小说以美好和爱作为中心思想,小说应该充满情感,这就是最大、最重要的写作技巧。

小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而是足够的爱,所燃烧出的东西。恨不得自己扔掉现实世界,和女主角生活在小说世界里。

小说可以看完和结束,但小说里的爱,小说里的女主角,是一辈子驻留在心里的。

小说不一定要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幻想画面的形式存在,但这需要三维建模训练,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模型,记忆模型,从而确保幻想出的画面是精细、准确的。还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是否都计算准确了。再有就是光影计算,例如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树的影子应该朝向西边,你的幻想中,影子该不会朝向太阳那一边吧。此外,平时看的影视和街景视频中,美好的人物和场景,要保留和记住,可以用作幻想。

【第2节】

(1)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描写指人物是谁,什么身份,以及长相和穿着的描写。

环境描写不仅包括景物描写,还包括时间、地点、天气。

情节是小说人物在环境里,说了啥,做了啥,心里想啥,表情怎样,处于什么状况,也就是指事情。

(2)

角色的心理描写:

作者写角色处于什么心理。

角色自己说自己的心理,包括角色心想和自言自语,以及角色给别人说自己的心理。

别人说角色的心理。

通过角色写的文章,以及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来体现角色的心理。

(3)

角色说的话语,写在引号内。

引号外最左边通常是说话人的名字,如果读者通过上下文知道是谁说话,则可以省略名字。当然说话人的名字也可以在引号外的右边。

引号外可以写角色说话时的动作、心理、表情,以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等。

小说说话方式用日常的、通俗的口语写,不要文学式的修辞渲染。例如不要用“暮色淹没了我的心。”这样的文学修辞渲染的说话方式很怪。

字数该少的时候就要少:有时候描述的太细致了,语言、动作、心理、表情、状态,一大堆的修饰词,听觉、嗅觉,全都写上去了,明显会感觉多余、啰嗦、别扭。

字数该多的时候就要多:男主角问女主角过得开心吗。女主角如果只是回答开心,这样简单的回答,话语的情感档次就低了很多,显得缺乏情感。女主角应该说“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很开心。就像小时候母亲给我买了第一台电脑时的感动。”

尽量用第三人称(角色名字,或人称代词他、她、它)写小说,虽然第一人称(我)写小说抒情感更强,但是角色自言自语的说话(我怎么怎么样),听着有点怪。而且第一人称不方便从作者旁白的视角和其他角色的视角去写。

【第3节】

(1)

叙述顺序:

正叙(顺叙):顺着时间和事情发展,开端、发展、**、结局。

倒叙:回忆过去,或把时间点切换到过去。

插叙:主线剧情(主角的事)中,插入支线剧情(配角的事)。

并叙:分别叙述两件同时发生的事。

(2)

常见的故事流程:

有些事使主角产生情感和**,然后就是主角满足、实现情感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和阻碍,主角想办法解决问题和阻碍,最后主角满足、实现了情感和**。如果满足、实现情感和**的过程,一帆风顺,一下就完成了,那么可写的内容就少了,故事也就不精彩了,而且故事可能没有多少内容,就早早结局了。

阳光(情感和**的满足和实现)过后必有风雨(问题和阻碍),风雨过后又是阳光。

(3)

有些回忆,在特定的时候去看,就很有意义。例如成功了,再去看当初为此成功立志时,自拍的录像。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回忆当初立志的热情。

回忆不要写太多了,因为读者更希望事情往后发展,等着期待的结局实现。但是喜欢的角色逝世了,再写追忆他的剧情,读者就喜欢看。

正经历一个事,就可以谈论曾经经历这类事。

(4)

故事开头要吸引人,否则读者一看开头没意思,就不想再往后看了。

故事开端往往要说明人物情况和环境情况,免得读者后面看不懂。

前奏方式:主角登场前,先写配角们评论主角是什么样的人(说明主角的情况),然后主角才登场。或者主角登场前,熟悉环境的配角们谈论环境(支线剧情),然后主角登场。这样就是主线剧情开始前,用支线剧情的方式说明情况。

故事开端不一定在事件发展的起点,也可以设在事件发展的中期(先只展现一点点中期剧情),然后回忆事件开端到中期,再从中期写到末尾。

(5)

首尾呼应:

故事里,人生从平静到大风大浪,再重回平静,所以有些故事趋向于首尾呼应。例如故事结尾时,又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场所。

故事开始时,读者不理解意思,或理解不到深层意思和内涵,再或者理解成另一种意思。直到故事结尾,又回到故事开始的事情,读者才恍然大悟,真正理解其意。

(6)

双故事模式:

两代人:学哥学姐一代人的故事,为学弟学妹一代人的故事埋下铺垫和伏笔。学弟学妹一代人的故事,完成了学哥学姐一代人未完成的梦想。

二合一:开始写两批人,互不相识,故事也互不相关。后来两批人相识,生活融入在一起,故事也就合二为一。

戏中戏:小说中的角色也写小说,例如男主角是作家。

【第4节】

(1)

主角与配角,是人物的基本设定。

配角为主导的剧情,是支线剧情。但是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中,主角作为故事的主导,则不是支线剧情,依然属于主线剧情。

支线剧情为了辅助主线剧情,配角的存在,要对主角的生活有所作用,有所影响。

配角做的事(支线剧情),可以影响主角的命运。配角的行为,可以帮了主角,也可以给主角带来麻烦,然后就可以写主角怎样去解决麻烦。

配角的言行,可以引发主角做一些事(引出主线剧情)。

配角的经历,可以作为故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然后主角才登场,开始主线剧情。

配角们评论主角,是对主角的侧面描写。

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或配角掺和到主角的生活:

只写主角的生活,可写的内容就少。如果写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例如主角帮助配角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那么可写的内容就多了。

一个新人物,就是一场新经历、一场新故事。主线剧情没啥写的时候,可以增加新配角,从而产生新故事。也可以是新配角掺和到主角的生活里,使主角的生活有新内容。

(2)

从男主角的角度写故事,容易忽视女主角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塑造,女主角就会显得缺少情感和魅力,显得只是冰冷被动的接受男主角。所以也要从女主角的角度写故事,写女主角的个人生活。

要考虑全面。例如男主角受难了,不要只写女主角的关心,而忘写女二号的关心。忘写谁,就显得谁态度冷漠。

【第5节】

(1)

铺垫(伏笔):

想设计一件事的发生,就需要安排这件事的原因和条件,这就是安排铺垫(伏笔)。铺垫就是制造原因和条件,从而引发后面的事情(结果)。简而言之,铺垫就是制造因果关系(原因产生结果)中的因,才能有后面的果。

如果之前没有安排铺垫,有些事情的产生,只能以巧合的形式蹦出,而不是原因和条件自然产生的结果。巧合多了,故事就显得很假、很不自然。

铺垫用法示例:男主角想追求校花(女主角),但是男主角条件普通,没有什么竞争力,怎么办?回前面加个铺垫(伏笔):小时候,男主角和女主角就是邻居,而且男主角帮过女主角,获得过女主角的好感。

一般而言,铺垫和伏笔是一个概念,但是严格的说,铺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明显,而且因果间距短。伏笔的原因与结果,关系不是显而易见,而且因果间距大。

(2)

合理巧合:

不想让事情作为巧合发生,但又不好设置为铺垫的因果关系,那至少让巧合发生的合理些,这样巧合就不像巧合了。

方式一:合理巧合就是巧合中,融入了一定的、合理的因果关系,不显得完全是巧合。

例如男主角帮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成为男主角的老师,就显得太巧了。改为合理巧合:男主角在学校门口帮助了她,而那天她正去学校找工作。

再例如不想让对方听到的谈话,等对方走了才说。可是对方东西忘了,又回来拿,这时正巧听到谈话。这种巧合听到谈话,又带着必然性。

方式二:中间事物(过渡事物)把两个不适合直接连接的事物间接连接,从而实现合理巧合。

例如男主角想找女主角,在路上正好碰见女主角,显得太巧了。改为合理巧合:男主角路上在小公园门口看见女主角的自行车(中间事物),于是在小公园里找到了女主角。这样的巧合遇见,就显得合理一些。

(3)

事生事:善于利用当前的事(角色正在经历的事),引发出更多的事,接下来就有更多内容可写。可以是问题过程中,引发出的新问题。

如果忽然想写一件事,可能缺少事情产生的条件,从而难以去写。或者只能回到前面的内容,加铺垫(伏笔)来设置条件。而事生事时,本身正是满足条件的时候,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

【第6节】

(1)

幻想和梦:

角色的幻想或梦,开始与现实不符,所以才想努力把幻想变为现实,不能一开始就成功。故事结局时,幻想成真,美梦实现。

人生很多事情,没有按当初幻想的方式实现,却以另一种好的方式实现。

用梦表达情感**:情感**在梦里实现。

写了段很美好的事,读者以为是真的。当主角醒了,读者才知道是主角做的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意的事,反复想的事,就会出现在梦里。

失去了,就常常梦见曾经拥有时的美好。

梦和解梦,也是可说的话题。有时是反梦,有时是相似梦。相似梦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现,例如现实中失去了安全感,梦里就梦见房子塌了。现实中即将面临人生考验,就梦见学校考试。

(2)

期待:

吸引读者看下去,就要让读者心里有所期待,于是读者就想看期待的事情在后面的剧情中实现,从而想继续看下去。这就像看电视剧,已经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间了,还是想继续看下去,就是想看到期待的事情实现。

(3)

悬疑:

悬疑可以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想看悬疑解谜。

要让读者吃惊意外,作者先要迷惑读者,使读者怀疑错对象、搞错情况。然后剧情反转,真相浮出水面。

(4)

意料之外:

人生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常常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尤其是单纯的主角,在复杂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现意料之外的事。

要有主角意料之外的困难,也有主角意料之外的收获。

主角意料之外的成功方式,没按主角计划预期的方式成功,但以另一种方式成功。或想要的成功没获得,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成功,且另一种成功更具有意义。

【第7节】

小说是在抒情,那就需要先研究情感,搞清情感是怎么回事,情感的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塑造好情感,从而写好小说。

(1)

人为爱情而活,很深的爱。

对幻想女孩爱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围绕着对幻想女孩的爱。真正的爱是作用到每一个细节的,生活中每一处、每一个细节,怎样表现对幻想女孩的爱,尽量把每一处都和爱关联在一起。

先看生活中能写啥、能说啥,然后再从能写、能说的事物中表达爱。

人生的意义1:美好的事物吸引美好的人去爱。

所爱的女孩是最美好的事物,爱情是人生意义的根本。

人生的意义2:爱所衍生的情感:爱一个事物后,想感受和体验这个事物,想和这个事物在一起,依恋这个事物(不想和这个事物分开),追求和得到这个事物(这样就可以和这个事物一直在一起了)。

人生的意义3:爱所衍生的情感:所爱的事物难以得到时,受到伤害或失去时,会悲伤。关心和守护所爱事物,让所爱的事物幸福。

幻想女孩美好、单纯和清纯、真诚和信任、深爱和深情、为情不为利益,深深吸引着我。我存在的感觉是幻想女孩吸引我爱着她,为她而活。

(2)

爱情:

一个完整的美,被分割成阳性的美和阴性的美。阳性的美和阴性的美之间,会相互吸引,这就是爱情。

阳性的美趋向于阳刚,阴性的美趋向于阴柔。

虽然阳性的美和阴性的美有不同,但更应该强调共同点:美。与区别相比,共同点更重要。

既有阴阳的区别,又有美这个共同点,男女之间才会产生爱情。

人的本质并非是个体,而是系统中的一部分。自然规律是按照系统规划设计出的人,人就等于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件,而不是单独完整的,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为爱情而活的人,如果所爱的人逝世了,就感觉整个世界都空了,也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了。只有自己和所爱的人同时存在,而组成的二人小世界(系统),才会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主要与次要的融合:

美好的事物产生吸引力,使人去爱。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种,虽然美好的女孩是最主要的,但是小时候还不懂爱情时,环境生活中,其它美好的事物也会产生吸引力,例如去公园玩。所以吸引力产生的爱,是来自于很多方面的,不只是所爱的女孩。但是所爱的女孩是根本,是主要的,而其它方面是非根本的、次要的。

主要与次要是融合的,例如和所爱的女孩去公园玩,而不是只有所爱的女孩,或只有去公园玩。主要与次要融合后,主要与次要都会发挥的更好。但是痴迷于次要,痴迷于个人享受,而忽略了主要,就不对了。

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共同决定美好:

俗话说“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事物越美好,且感受者心灵越美好,这两种美好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爱的就越深。

既然美好是外在事物和内在心灵共同决定的,就说明美好是一个系统,外在事物和内在心灵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两部分。

(3)

美好的客观性:

人生的意义是美好的事物吸引人去爱。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个基本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人生的意义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有人觉得美好是主观的,例如中秋节一家人团圆赏月,觉得月亮是美好的,而独自在深林里,感觉月亮也是凄冷的。

有人觉得美好是客观的,例如博物馆一件艺术展品,无论是否有人去看它,它都很美的放在那,不依赖于人去评判它。

其实美是客观的,但需要两方面共同决定,因为俗话说“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所以事物的美,一方面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美,另一方面取决于感受者是否有美好的心灵。这两方面共同组成一个美好系统,不能拆分开去理解。美好系统是客观的,所以美好是客观的,当成主观,是因为拆分开去理解造成的。

情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所以不要随便给自己设定情感。

例如美好的人看见美好的事物,就会被美好的事物吸引,而产生爱。这种吸引力及其产生的爱,不是你想有就有,想没就没的,而是不受控制的,大脑自动产生的。再例如由爱衍生的情感,以及人的天生本性,也是不由自己决定的。

有些情感、爱、**一旦形成,就会一直在心里起作用。当**的实现条件不满足时,就会等待条件满足的时候,或积极努力使条件满足,从而能实现**。

一种情感会被另一种情感影响和消减,以爱情为例:

第一,和爱情不融合的情感,以及与爱情性质相反的情感,会消减爱情。

例如:成天沉迷于打来打去的电子游戏,爱情的情感就会减弱。

第二,有些原本和爱情融合的情感,失去了融合,就变成了消减爱情的情感。

例如:美好的女孩和美好的食物,这两种美好本来是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组成一个综合效应的美好:和美好的女孩一起在餐厅吃美好的食物。但是如果只关心自己吃什么,只关心自己个人享受,爱情就会减弱。

保护自己的情感,对于消减和影响自己情感的情感,要及时排斥掉。一旦留在心中,情感就会受到损伤。

情感和理性:

情感和理性通常是相融的,因为99%以上的方面,理性是辅助情感的,避免过于感情用事,而产生错误。但总有那不到1%的方面,人要感情用事。

例如人类知道花没有人类那样的真正生命,却还养花、爱花,因为那是美好,美好的事物对美好的人,就有吸引力,即便它没有真正的生命。幻想女孩也是同理,虽然是虚幻的,但那是美好。美好的事物就会吸引美好的人去爱,这体现的是美好与美好之间的吸引,并不是要实际存在才行。

爱是无限次的循环:

例如幻想:妹妹放学了,在教学楼门口等她,然后在傍晚的夕阳下,和她一起回家。这个幻想,无论想多少遍,都不会感到腻了,不会因为反复幻想而厌倦。

简简单单的美好、爱、幸福,能重复的体验就够了,不是要一直有新鲜感和体验新事物。而且对一个事物爱的很深,就不会因为重复体验,而感到厌倦。如果对一个事物,爱的不够深,重复体验,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腻了,感到厌倦。如果无限次循环,无限次重复体验,也不厌倦,那就是永恒了,永恒才是真正的爱。

平凡的生活就能满足爱情所需和人生意义所需。

代价原理:闪闪发光与落魄是共生的。因为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幻想世界,就没时间和精力用于现实的自己,那么现实里的自己就会落魄。反之,如果把时间都用于让现实世界的自己闪闪发光,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幻想世界,那么自己的幻想世界就无法闪闪发光。凡事都有代价,有得就有失,这是自然规律。按照代价原理,一个人的付出,都转化成了另一种方式的获得。我所付出的事物,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4)

1.单纯和清纯

单纯:简单、纯粹。

美好和单纯往往是关联的。而生活中那些复杂,往往都是在原本简单、纯粹的美好基础上,添加了不美好的因素。

根本的不是单纯,而是单纯意味着没有添加不美好的因素,从而使事物保持原本的美好状态。

单纯有两种类型:绝对单纯和相对单纯。

绝对单纯(完全单纯):就像童年和青少年那样,处处单纯。但是简而多:虽然思维简单,但是情感数量多,所以思维还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因为简单而单调、匮乏。

相对单纯(局部单纯):不往坏的方面复杂,所以在这些方面显得简单。因此这种单纯只是一些方面的单纯、局部的单纯,不是处处单纯,其它方面可以复杂。

清纯:清指清澈,没有受污染,纯指纯净,也指没有受污染。清纯就是美好的情感没有受污染。

单纯、朴素的情感是很美的。

2.真实、自然

既然自己的情感是美好的,就不需要装样子,内心情感真实、自然的表现出来。

情感表达与形象兼顾:小孩有时候情感表达,大喊大叫,张牙舞爪,这样就影响美好形象了。情感要表现出来,但是也要适当顾及美好形象。

3.信任

不是信任一切,而是相信美好的人不会做出有些不美好的事。

信任是爱的基础,因为相信一个人是好人,才会爱他。

4.安全感

身体健康,有收入和住房,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不被人误会和伤害。

5.柔和的生活气氛

柔和意味着生活中负面刺激小(安心),生活节奏不快。

6.刚柔结合

柔中含刚:安心、柔和的生活中,才能热情、活跃起来。

刚中含柔:强烈的情感以温柔的形式表现。如果有强烈的情感,但没有温柔,就成了狂野。如果没有强烈的情感,只有温柔,情感就会显得软弱无力。

7.人生是冷热交织的

有爱就有悲,因为所爱的事物,难以得到时,快要失去时,已经失去时,受到伤害时,都会悲。

8.珍惜

人的生命短暂,能和所爱的事物在一起的时间更短暂。所以要珍惜和所爱事物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尽量把每分每秒都用于和所爱的事物在一起。

9.关心、守护、怜悯

爱一个事物,就害怕这个事物受到伤害,也害怕失去这个事物,所以关心、守护这个事物。

当所爱的事物受到伤害时,就会怜悯所爱的事物。

10.努力,严格自律,抓紧时间。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