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躲在月亮里》
文/葳林顿街
2023/5/9
-
星星躲在月亮里1
2008年,台村。
蝉鸣鸟叫,烈日当空,晒的路边的草都垂头丧气。平日里村子都很安静,偶尔会有公交车来来往往。但坐的人也不多,村子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和中老年人,青壮年的面孔极少,他们大多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有孩子的就把孩子丢给家里的老人照看,每年到了年关将至才会回来一趟,那时村子才会变得稍微热闹一些。
寻常时日里,村里的热闹大多来自那些留守儿童和驱车前来拜佛的外地人。
盛夏时节,热浪翻滚。
但却是村里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季节,可以下河摸鱼,到田里摘西瓜,要是口袋里还有一块钱的话,就再好不过了。
就能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的吃一个下午,一毛钱买两个西瓜口味的泡泡糖,两毛钱买一根白糖冰棍,五毛钱买一包干脆面,余下的钱全部拿去买辣条。
吃完了还不忘把手指和嘴巴舔干净,吃饱喝足后,就到台村的祠堂门前玩石子,玩跳绳,或者是一些小游戏。但这些活动,沈未清向来不参与。
尽管她家就住在台村祠堂里,但那些热闹与她无关。
那年她十三岁,和奶奶同住在灵村破旧的祠堂里。对于自己的身世,她向来不避讳。
打从记事起,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是被奶奶从清水河畔捡回来的。所以有时候村子里的一些大人,偶尔会拿她的身世冲她开玩笑,她也不是很介意。
因为奶奶会告诉她,未清,奶奶永远都是你的家人。旁人怎么说,跟咱们没关系,咱们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
沈未清和奶奶姓,奶奶以前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年少时念过一些书,脾性温和,知书达理。后来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家族中道没落,她也随之下乡。与那时一表人才但沈未清素未谋面的爷爷一见钟情,两人很快结婚。
几年后,相继生下两个儿子。
一个同母亲姓沈,一个和父亲姓魏。也就是沈未清的大伯和二叔,在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在整个村子里都找不到第二家。
众说纷纭。
指指点点,各有不一。
但传到最后,总归是越传越离谱。
更有甚者还在背后议论,两孩子姓不一样,说不定孩子的父亲都不一样呢。
或许是因为这样,在大伯和二叔相继成家后,媳妇们也会拿这说事。
觉得一家人两家姓,想亲都亲不起来。
奶奶从未去解释什么。
沈未清的爷爷,也是在两个儿子成家后没过几年,出了一场意外故去了。
沈未清的奶奶也是从那时候,一个人搬去祠堂住的。
村民们私下说的什么样的都有,反正都不是什么好听的话,各种猜测,沈未清的奶奶沈亦并不在意。
无需向旁人自证。
也是那年,沈亦在清水河畔捡到了沈未清。同年,沈亦开始接手老伴留下来做传统花灯的手艺活。以此为谋生,将沈未清拉扯长大。
到沈未清十三岁的时候,她已经出落大方,尤其是那双眼睛,眼波流转。这姑娘,长大后不用说,定是个美人胚子,人还勤快懂事,这将来啊,都不愁嫁了。
众人见到她,无不多言几句。
好像因为她的身世,路过的人都可以指手画脚两句。
就连平常不怎么联系的大伯和二叔他们两家人,都会时常来走动了。明里暗里,想着将来等她长大了,优先给她说门好的亲事。他们可都是娘家人。
又说什么家里的哥哥弟弟们也要多熟悉熟悉,大家也都是同龄人。
打的什么主意自是不用多说了,沈未清虽然才十三岁,但察言观色的能力不明说,她也清楚。
每每旁人说起这些事,她只微微颔首。
她的淡然,仿佛他们说的那些话,都与她无关。
沈未清平日里不多言,今年十三岁的她,在镇上念初一。
成绩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她的情况学校的老师都知道,平常也会特别照顾她。逢年过节村干部都会到家里慰问,打从记事起,身边的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带着一丝怜悯。
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怜悯和同情,像是在无形中提醒着沈未清,她和这里的人,都不一样。
每次她想笑的时候,感觉到身旁的人露出怜悯的眼神时,她就会本能地收起笑容。
不知道为什么,她感觉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很不幸。
不幸的人,怎么可以肆无忌惮地笑呢。
慢慢地,沈未清的脾性也如那些大人而言,是孤僻的,不爱热闹的,是任何人都无法靠近的。
只有在奶奶的面前,她才像个小女孩一样。
可以撒娇,可以想笑就笑。
沈未清十三岁那年,奶奶已经年近七十了。
依旧靠自己的双手在劳作,每天早上六点她就醒了,给沈未清做好早餐,然后下田农作。忙完所有家务活后,就坐在祠堂里开始做花灯。
花灯。
又名灯笼。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台村这边也叫桥灯。桥灯古以祭社稷、敬佛道为主,今以庆元宵、庆丰收、庆太平盛世为主题,但仍然延续古代祭典礼仪,与“庙会”文化融为一体。①见百度
台村信奉神明,有很多寺庙。
所以年年都会有庙会,每年的七月七,或者是春节元宵前后,都会异常热闹。桥灯就是庆庙会的一种,从大年初二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每家在年前会提前定做一桥花灯,在出灯前,每家的花灯,会相互拼接成一条龙,然后沿着街道,走街串巷。
所到之地村民会准备好烟火和炮竹亦或者是红包,烟水毛巾等迎接,寓意盛世太平。
最后在元宵节那天,龙头落地灵村庙,众人将龙圈起,为“圆灯”。沈未清的爷爷,魏柏松就是村里最早制作花灯的那批手艺人。
从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都是出自于他一人之手。
后来沈亦接手,以此为谋生。
沈未清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花灯的制作很感兴趣。
但奶奶不是很愿意她接手,女人做手艺活太苦太累了。奶奶想她有更好的人生和前程,希望她走出台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开拓自己的眼界,拥有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年年复年年生活在这个小地方。
虽说如此。
但沈未清还是会因为奶奶制作花灯的过程劳累辛苦,而经常不动声色地帮她。
在别的孩子嬉闹玩乐时,她基本上都坐在祠堂的角落里。
不是帮忙剪纸,就是帮忙扎灯笼。
陶枝夏到台村佛堂拜佛的那天,整个村里的留守儿童都传开了。他们绘声绘色地说,今天台村的佛堂来了一个洋娃娃。穿着白色的蓬蓬裙,咱们见都没见过呢。可好看了。皮肤白得很,眼睛大大的。
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像,像,像那个公主一样的。
她的头上还带着一个皇冠呢,一闪一闪的,嘴巴也好看,红红的。不像咱们,干巴巴的。
那还等什么呀。
快,我们快去看看。
电视剧里的公主到咱们村啦。
……
台村祠堂门前的操场,是留守儿童的秘密基地,闲暇时,他们总爱在这里玩乐。
村里各家的八卦,他们也都爱在这里说。
沈未清虽每次都没参与,但村里的八卦,她知道的不少。不是她故意偷听的,而是他们说的太大声了。
她想听不到都难。
那天孩子们成群结队,说要去佛堂前瞧一瞧城里来的公主。沈未清坐在祠堂门前,脚下的步子未动半分。
她抬头看了一眼天上的白云。
晴空万里,云层很高。看得到,摸不着。
那女孩,生来就在云端。
与在这里的小孩,与她都不同。
她的世界,不是她抬头就可以看到的。
才十三岁的沈未清心里清楚很多事情,她低头,继续剪手中的剪纸。
再无其他念想。
……
-
台村的寺庙很多,有观音庙,尼姑庵,菩提寺,还有灵隐庙。虽然是一个村,但占地面积很大,南北各异。南面茶园,北面寺庙偏多。
很多外地人,不远驱车百里千里,只为前来祈求神明。庇佑一家人平安顺遂,生意兴荣。
也有来求姻缘的,求子的,供奉神明的寺庙不一,心有所求的也不一样。
外地人也不知具体,反正见到寺庙就拜一拜。
这两年,外地人听说,这十里八乡的,就数台村的庙灵验。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虽说传的有些夸张,但信的人不少。
每每到了节假日,灵村的寺庙香火不断,求愿也好,还愿也罢。总归外地能驱车来的,都非富即贵。
初到台村拜佛那年,陶枝夏八岁。
她是莫城陶氏集团董事长的宝贝孙女,从小就被捧在手里心。父母目前只有她一个小孩,母亲是全职太太,父亲在公司是董事会成员。
外人看来,她含着金汤匙出生,生下来就在云端。
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优渥生活,吃穿出行都很奢侈,从小的教育也是最好的资源。
幼儿园念的是国际双语幼儿园,小学是当地最好的国际双语小学,一年学费几十万。还不是有钱就可以往里砸,得有人脉和资源,才有入学资格。
今年她上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了。
除此外,她三岁开始学钢琴,四岁学五舞蹈,五岁学围棋,六岁那年开始拉小提琴,总之父母觉得哪样可以学,就会把私教请回家。
可以说,她的童年里没有什么玩乐时光。
她好像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什么玩乐时光,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说了算。
只是他们这次能带她来台村拜佛,是陶枝夏没想到的。
虽然她才八岁,但知道烧香拜佛是属于民间迷信,在那之前,家里从没有这样的行为。
也是从那年开始,陶枝夏隐约察觉出家里的氛围变得很奇怪。
向来不会吵架的父母,偶尔也会有了争吵,但具体吵的什么,她不知道。
她只知道。
爷爷的身体好像出了什么状况。
伯伯和叔叔们也奇奇怪怪的,陶枝夏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但对于年仅八岁的陶枝夏来说,她不知道的事情和无法知道的事情有很多。
此刻,她跪在佛堂前,心里所求之愿,全部都是跟她爷爷有关。
她抬头,看向神明,祈愿爷爷身体健康。
然后又附身闭上眼磕头,再次起身时,在她的身后听到了细细碎碎的声音。
五月。
让我们开启一个关于盛夏的故事吧。
希望这个故事依旧可以给到大家力量,依旧是喜欢和期待这个故事的小伙伴内心的一方净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星星躲在月亮里1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