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论坛的会场座无虚席。周屿作为特邀嘉宾,与沈星同台对谈。这是他们“幕间告白”后首次公开同台,媒体的长枪短炮严阵以待。
论坛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情感表达”。主持人开门见山:“二位最近的一次‘表达’,可谓轰动全网。在众目睽睽之下告白,是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冲动?”
沈星接过话筒:“就像阳光选择从裂隙中照入,我们只是选择了最适合我们的表达方式。”
周屿微笑补充:“在真假的边界上,我们找到了说真话的勇气。”
对谈进行得出乎意料的深入。他们不谈绯闻,不炒作话题,而是真诚地探讨着在这个被数字包裹的时代,如何守护真实的情感。
“我们每天都在表演,”沈星说,“表演快乐,表演完美,表演我们想要呈现的一切。但真正珍贵的,是那些表演间隙的真实瞬间。”
周屿点头:“就像夜航的船,在茫茫黑暗中看见另一盏灯。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你一样在深夜里保持清醒,在喧嚣中守护真实。”
台下静默片刻,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论坛结束后,他们婉拒了所有采访,悄悄从后门离开。沈星开车,载着他驶向成都郊外。
“带你去个地方,”她说,“我从未带任何人去过。”
车停在一处废弃的工厂前。生锈的铁门,斑驳的墙面,与成都温婉的形象格格不入。
“这里曾经是成都最早的录音棚,”她推开一扇虚掩的铁门,“我人生第一次录音就是在这里。”
厂房内部别有洞天。破败的墙体上爬满了绿植,阳光从破损的屋顶倾泻而下,在布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看,”她指着那些光斑,“裂隙之光。”
他环顾四周,看见墙角放着一架老旧的钢琴,琴键已经泛黄,但依然完好。
“可以弹吗?”他问。
她点头。
他在钢琴前坐下,指尖落下。音符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带着岁月的回响。
她随着旋律轻声哼唱,没有歌词,即兴的旋律与他的琴声交织。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完成了一场无人见证的合奏。
演奏结束,余音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为什么带我来这里?”他问。
“因为这里是我的‘裂隙’。”她抚摸着斑驳的墙面,“刚出道时不被认可,我就偷偷来这里练习。对着空无一人的厂房唱歌,在布满灰尘的钢琴上弹奏。这里见证过我最脆弱、最不堪的时刻。”
阳光从屋顶的裂缝照进来,为她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而你,”她看着他,“是第一个被我带进这个裂隙的人。”
他握住她的手,掌心相贴:“谢谢你让我看见完整的你——不仅是聚光灯下的沈星,还有在这个破厂房里坚持梦想的沈星。”
他们坐在落满灰尘的台阶上,分享着一瓶水,像回到大剧院的后台楼梯间。
“知道吗,”她说,“我最近常常想起我们第一次合作直播。那时我们都还在小心翼翼地计算安全距离,用半真半假的话语试探彼此。”
“而现在,”他接话,“我们学会了在规则的裂隙中,找到属于我们的自由。”
离开时,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穿过厂房的每一道裂缝,将整个空间映照得如同圣殿。
回程的车上,她突然说:“下周我要去山区做公益直播,大概一周没有信号。”
“去哪里?”
“凉山。教孩子们唱歌。”她微笑,“是早就定好的行程。”
他点头:“我去北京录《夜航》年终特别版。”
又是分别,但这次不再有不安。就像两颗行星,即使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也共享着同一套引力法则。
当晚,周屿在《夜航》的特别节目中,播放了在废弃厂房录制的合奏片段。没有说明地点,没有解释缘由,只有音乐本身。
节目最后,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破旧的厂房,那里存放着最初的梦想和最真实的自己。而最幸运的,莫过于遇见那个愿意带你走进他的厂房,也愿意走进你的厂房的人。”
沈星在进山前的最后一刻听到了这段话。信号即将消失前,她发出最后一条信息:
“愿我们永远做彼此裂隙中的光。”
信号中断,但她知道,这句话一定会抵达该听见的人。
在北京的周屿看着这条信息,微笑起来。
裂隙不再是需要隐藏的缺陷,而是让光照进来的入口。在这个真真假假的世界里,他们终于找到了最舒适的相处方式——不做完美的偶像,只做真实的自己,在彼此的裂隙中,找到相爱的理由。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