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屿文化”的成立,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行业内漾开层层涟漪。没有盛大的发布会,没有通稿轰炸,只是在周屿和沈星的个人账号上,同步更新了一个极简的Logo——交错的两道线条,一道沉稳如屿,一道流动似星,共同构成一个稳固的结构。配文同样简洁:“新的旅程,星屿同舟。”
业内人士立刻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这不是常见的工作室挂牌,而是两个顶级内容IP的深度耦合,意味着一个可能改变现有格局的新生力量出现了。
工作室的选址,他们避开了昂贵的商业中心,最终定在了苏州河畔一栋经过改造的老仓库里。保留了原始的砖墙结构和粗粝的工业感,又融入了大量的木质元素和通透的玻璃隔断,风格一如他们的追求——在真实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的美感。
装修期间,周屿和沈星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和设计师、工头一起讨论细节,亲自挑选每一件家具,每一盆绿植。沈星甚至从成都运来了那盆叫“晨光”的绿萝,将它放在朝东的窗台上。
“这里就是我们的‘后台’了。”周屿站在挑空的客厅中央,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微尘。
“一个完全属于我们的,‘规则由我们定义’的后台。”沈星接着他的话,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他们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并非全新的创意,而是对《屿见》和《星火相传》的升级整合。计划推出一系列名为《屿见·星火》的深度纪录片,每一期以一个非遗项目为核心,《屿见》负责探寻其背后的文化脉络与时代价值,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艺术家进行对谈;《星火相传》则深入记录技艺本身与传承人的故事,并尝试进行当代化的设计转化。
首个选题,他们回到了故事的起点之一——成都,聚焦于蜀绣。
周屿的团队负责访谈蜀绣的历史学家、研究其色彩体系的学者,以及探讨传统工艺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沈星的团队则扎根绣坊,记录一位年轻的蜀绣传承人如何将动漫形象与传统针法结合,创作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新作品。
工作紧密交织,他们常常在仓库改造的临时会议室里,和两个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起头脑风暴到深夜。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灵感、逻辑线和待办事项。争吵不可避免,为了一个镜头的表达,为了一句话的措辞,但所有的分歧最终都会回归到同一个原点——如何最好地呈现那份“真实”。
在这个过程中,周屿的沉静思辨与沈星的感性洞察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他擅长构建框架,挖掘深度;她擅长捕捉细节,注入温度。
一天深夜,其他人都已下班,只剩下他们两人。周屿在修改访谈脚本,沈星在对下一站调研的行程。仓库里很安静,只有空调的低鸣和彼此敲击键盘的声音。
沈星忽然停下,看着对面专注的周屿,灯光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她想起联合直播前那个带着几分社会气息、让她有些失望的背影,与眼前这个沉稳、专注、眼底有光的男人,几乎重叠不起来。
“笑什么?”周屿没有抬头,却仿佛察觉到了她的目光。
“想起第一次见你,觉得你像个江湖骗子。”她实话实说。
周屿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视线,看向她,嘴角勾起:“现在呢?”
“现在像我的合伙人,”她顿了顿,眼神温柔,“以及,我最坚实的盟友。”
盟友。这个词比“恋人”更厚重,它包含着志同道合、彼此托付、并肩作战的深刻含义。
周屿起身,走到她身边,俯身看了看她的屏幕。“云南瓦猫?”
“嗯,下一个选题。我觉得它们神秘又可爱,想探讨一下民间信仰中的动物图腾。”她仰头看他,“你觉得呢?”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握住她放在键盘上的手。“你觉得对,我们就去做。”
信任不再只是情感上的依赖,更是专业上的绝对认可。
《屿见·星火》蜀绣篇的成片出来那天,所有核心成员聚在尚未完全布置好的工作室里,进行了第一次内部看片。
片子节奏沉稳,画面精美。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性的温暖,更难得的是,将古老的蜀绣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巧妙地连接起来,毫无违和感。当片子结束,灯光亮起,不知是谁先开始鼓掌,随后掌声响彻了整个仓库。
沈星侧过头,发现周屿也正看着她。他们相视一笑,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激动与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又一个成功的项目,这是“星屿文化”奠下的第一块基石,是他们共同理念的一次完美具象化。
周屿举起手边的一杯水,面向所有团队成员:
“敬星屿,”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敬真实,敬我们即将共同开创的,所有可能。”
所有人都举起了杯,无论杯中装的是水、是咖啡,还是茶。
“敬星屿!”
声音整齐,充满力量。沈星看着眼前这一张张年轻而充满热忱的脸,看着身边这个与她携手同行的男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笃定。
他们的彼岸城池,终于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而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