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仓库高大的玻璃窗,在水泥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沈星到得早,手里还提着顺路买来的咖啡和新鲜花束。她将向日葵插进前台桌上的陶罐里,金黄的花盘瞬间点亮了略显粗犷的空间。
周屿稍晚一些,带着清晨室外微凉的空气推门而入。他看了一眼那束向日葵,嘴角微扬,没说什么,只将自己带来的几本新书放进了公共阅读区的书架。
九点整,团队成员陆续到来。办公区响起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以及偶尔爆发出的灵感碰撞的笑声。一切都井然有序,带着初创公司特有的活力与专注。
沈星在她的独立办公室里,与内容团队审核《星火相传》瓦猫篇的粗剪版。她看得仔细,不时暂停,提出修改意见:“这里,和奶奶讲述瓦猫镇宅含义时的眼神,可以多留几秒,那种笃信本身就有力量。”
“明白,沈老师。”年轻的剪辑师点头记录。
另一边,周屿在会议室里,与《屿见》团队推敲下一季的选题框架。白板上写满了关键词和逻辑线。
“除了延续文化深度,这一季我想增加对‘城市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观察。”周屿用笔圈出几个词,“比如,老城区改造中的手艺人,新兴科技园区里的理想主义者……记录这个时代真实的脉搏。”
“这个角度好!”策划总监眼睛一亮,“可以和沈老师那边的非遗项目形成呼应,一个看向传承,一个记录当下,都是时代切片。”
中午,大家聚在沙龙区的长桌上一起吃外卖。气氛轻松,聊着工作,也聊着生活趣事。周屿和沈星坐在人群中,听着一个实习生讲述租房遇到的奇葩事,也跟着笑起来。在这里,没有严格的层级,只有为了共同目标努力的同伴。
饭后,沈星接到杨莉的电话,沟通一个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合作意向。周屿则和林薇开了个简短的视频会议,敲定了一个与高校合作的“深度内容工作坊”的细节。
下午三点,周屿离开工作室,去参加一个关于“影像与社会记忆”的学术论坛。沈星则继续窝在剪辑室,和团队打磨瓦猫篇的解说词。
傍晚,周屿回来时,带回了一叠论坛资料和几本相关的参考书。他看到沈星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便煮了两杯红茶端进去。
沈星正对着屏幕凝神,听到动静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脖颈。
“怎么样了?”周屿将一杯茶放在她手边。
“快好了。”她接过茶杯,暖意从掌心蔓延开,“你呢?论坛有收获吗?”
“嗯,遇到几位很有意思的学者,约了后续深入交流。”他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或许可以成为《屿见》的潜在嘉宾,或者工作室的顾问。”
他们简单地交流着各自一天的收获,像任何一对分享工作的伙伴。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房间染成温暖的橙色。
团队成员陆续下班,互道“明天见”。仓库里重新安静下来。
周屿和沈星最后检查了一遍门窗水电,锁门离开。他们没有开车,沿着河畔慢慢走着,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
“瓦猫篇下周能最终定稿吗?”他问。
“差不多。平台方已经排好了播出档期。”
“《屿见》新一季的策划案,下周一前应该也能出来。”
“嗯,到时候一起过一下。”
对话平常得像在讨论柴米油盐。他们不再需要刻意营造浪漫,共同的理想和每一天扎实的推进,本身就成了最深厚的浪漫。
在一家常去的小馆子吃了晚饭,散步回公寓。电梯里,沈星靠着轿厢,微微打了个哈欠。
“累了?”周屿轻声问。
“有点,但很充实。”她看着他,眼神清澈,“感觉每一天,都在把我们想打造的那个世界,往前推进一点点。”
电梯到达,门开了。
“明天见。”她说。
“明天见。”他点头。
各自回到自己的公寓,关上门。空间是独立的,但目标与未来早已紧密交织。
周屿坐在书桌前,翻开论坛的笔记。沈星窝在沙发里,回复着工作邮件。城市的灯火在窗外闪烁,如同无数星辰。
这不过是“星屿文化”成立后,最寻常的一日。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戏剧冲突,只有细水长流的耕耘,和彼此陪伴的笃定。
但正是这无数个寻常的一日,构成了他们理想中最坚实的日常。在这日常里,他们建造着那座名为“真实”的城池,一砖一瓦,不急不缓,却无比坚定。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