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涟漪

周屿的父亲,那位退休的历史教师,近来有了新的“研究课题”。他的书桌上,除了那些泛黄的史书,多了几本关于非遗保护和现代传播学的著作。偶尔和周屿视频,问的不再仅仅是身体如何,还会认真地探讨:“你们那个数字档案库,版权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民间艺人的权益保障到位了吗?”

沈星的母亲则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书法。她在老年大学的书法班里,不再仅仅临摹古帖,而是尝试将女儿从云南带回来的白族扎染纹样、侗族刺绣图案的韵味,融入笔下的线条之中。她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星火”二字,装裱起来,送给了“星屿家园”,挂在公共区域的墙上,古朴的笔触里透着新颖的生机。

林薇和杨莉,这两位曾经的“铁血经纪人”,变化更是显而易见。她们依然为“星屿”的战略布局殚精竭虑,但方式已然不同。林薇在谈判桌上,开始更多地强调项目的“文化长期价值”而非单纯的“投资回报率”。杨莉则为《星火相传》团队筛选合作方时,加上了更严格的“文化尊重度”评估。

甚至,她们私下里也开始关注起以前从不涉足的领域。林薇的办公室里多了一套茶具,偶尔会学着沈星的样子,慢悠悠地泡上一壶。杨莉则在假期,独自去了趟黔东南,不是出差,只是单纯地想看看沈星镜头下的那些村寨。

“新国乐工作室”的阿哲和小晚,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音乐中大胆融合,更将“星屿”那份对根源的尊重带入了创作。他们发起了一个“寻根计划”,带着设备回到阿哲的西北老家,记录即将失传的花儿民歌,并尝试用电子音效为其赋予新的听觉维度。他们说:“不能只摘果子,忘了浇水。”

工作室的其他年轻成员,也在这股氛围中悄然成长。负责社群运营的女孩,自发策划了“家门口的非遗”活动,邀请上海本地的手艺人来到“星屿家园”开办周末工作坊。设计部的年轻人,则将瓦猫、扎染等元素,巧妙地化用在了工作室的文创产品设计上,让古老纹样出现在帆布包、手机壳上,变得时髦可亲。

就连一向理性至上的CFO程真,也在一次团建中,带着些许不好意思地分享,她开始陪女儿看《星火相传》,并尝试着给孩子讲解那些传统纹样背后的故事。“忽然觉得,以前错过太多了。”她感慨道。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位平台陈总。在一次行业高峰论坛上,他作为压轴嘉宾,没有谈论流量和算法,反而以“星屿文化”为例,大谈“内容的价值回归”与“科技的人文温度”,呼吁行业给予深度内容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周屿和沈星看着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心中充盈着比个人成就更深的满足。

“记得我们最开始,只是想守住自己那点‘真实’。”沈星靠在周屿肩头,看着庭院里正在举办的皮影戏工作坊,孩子们和家长的笑声阵阵传来。

“嗯,”周屿揽着她的肩,目光柔和,“没想到,这点‘真实’像一颗石子,能激起这么多圈涟漪。”

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已不再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感染他人、甚至推动微小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悄然改变着身边的人,重新连接起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商业与理想之间那些断裂的纽带。

这涟漪从“星屿家园”为中心,一圈圈扩散出去,轻柔,却持续不断。它比任何奖杯或数据都更有力地证明着:他们走过的路,做过的选择,的价值。真正的成功,或许不在于抵达了多高的山峰,而在于有多少人,因为你的存在,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并愿意一同前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