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忙了些。李婶子的弟弟张翰林,每年要给老家父母兄弟并岳家送年礼。陈氏打发丫头来问有没有信一起送回老家,她便打点了京中土产一同运回去。又另备了一份礼送到张翰林家。
人家既然愿意来往,她也不至于端着。春节还打发贾兰拜访他的小同窗张诚,并给张翰林及陈氏拜年。年后,这差了辈分的一对同窗就要一同走进考场。
入考场的注意事项,私塾的关夫子自然会教。张翰林若能多几传授句经验之谈,就更好了。这些东西,他或许不耐烦告诉别人,但自己的亲儿子,总不会敝帚自珍。
过完年,她想要的厨子来了。寡母严氏带着个七八岁的儿子。据说是主家在京中生意失败,打算回乡。京中仆人大多遣散,严氏母子俩没个去处,想重新找个主家长期做工。平儿安排她去做一桌席面来,又问了那七八岁的小子许多问题。有些大概是大人教过的,有些全靠个人发挥。再与那中人所讲的相互印证。
很明显,这是打包在一起的两个人。当然,若是严厨娘手艺过关,一切好说。
运气好的时候,挡都挡不住。中人介绍的房子恰是严厨娘的主家。同样是二进院,那一处更规整些,打理的挺细致。前后院的面积都大上许多,房子多出好几间,马棚等也齐全。因着急出手,并没有漫天要价,不过五百两也不算贱卖。大件的笨重家具都不会带走,算是半卖半送。
王喜凤不方便出门,依然遣了平儿做嬷嬷的活儿,实地考察房子的具体状况。主家着急卖房,自然不怕有买主上门看。平儿也是经过富贵的,房子的规划用料家具的做工新旧程度等都是一看就明了的东西。抄手游廊,院子里的花草布置等,无一不细细查看。
不过两日,双方就契了约。只他们还需要几日时间打包行李。王喜凤表示无所谓。贾兰正紧锣密鼓准备考试,他们并不急着搬家。平儿既看过了房屋布局,自然就开始做规划。哪些花草可留,哪位地方改建。仆妇住哪里,客房怎么布置等等。
人一旦忙起来,日子就过的很快。去年相当淡定的娄氏,今天也有些紧张。时不时过来串门。贾菌已考过一次,止步于府试,今年依然跟贾兰一起从县试考起。
虽说王喜凤一点也不喜欢焦虑和内卷,可贾兰的科举关系到社会地位的提升,对生活质量也是一种保障。孩子不进学,可不就游手好闲学坏了?未来大概就是操不完的心。于是两个老母亲瞬间化身虔诚的佛学爱好者,一系列的求神拜佛活动,从二月持续到四月,又从四月持续到八月。
张翰林家的娃虽也一路奋战,但最终止步于童生。贾兰贾菌倒是一路冲杀,在佛祖加持下,顺利通过院试。两个老母亲终于觉得自己几个月的苦心没有白费。
府试之后,新买的院子开始改建装修。光是图纸,王喜凤就画了好几版。若无意外,那就是她的养老之所,怎能敷衍。当年嫌玻璃窗让她失去**,裁了窗纱来遮掩行人窥探的目光。如今,想见到一块半块玻璃也难,如烟似雾的霞影纱更是再无来处。
考完院试,家里就张罗着搬家。这里毕竟是租来的房子,也没住几年,家当并不多。严厨娘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立刻挽起袖子整了桌席面,小范围庆贺了一番。
贾兰看着宽敞的前院,格外满意。前头他忙着备考,院子怎么布置都是他娘拿主意,如今看来,知子莫若母。客房,书房,茶室,待客的花厅,一应俱全。
考试结果公布,阖家欢喜。
家里准备祭祖,筹备谢师宴并谢师礼,又给亲朋好友下帖子宴请。之后同窗之间互请走礼,你来我往的应酬不可避免。幸亏家里准备充分,房子焕然一新,屋内器物陈设进行了升级,仆妇们也训练有素,这一波亮相满分。
拿到公立学校的入学名额,贾兰立刻结束休假状态,办理入学。令人悲伤的是学里全员住宿,一视同仁。两人间,舍友随机,真是要命。
并不是贾兰不能吃苦,只是一人独享的新屋子还没住够,就要睡跟人合住的大通铺,对比太惨烈。年轻人适应起来其实也快,一个月之后,就跟贾菌一道,在学里混的风生水起。只一点,学堂的伙食,懂的都懂。只苦了松子,三天两头贿赂学堂守门的阿叔,将家里的吃食送进去。
搬了新家,邻居之间也打了招呼,王喜凤就安安心心地过起了居家养老生活。孩子们渐渐长大,扛着生活重担的长辈也该放松放松。其实,没有了晨昏定省,没有了小姑子们,生活是轻松,可也无趣。说来说去,还是娱乐活动太少的锅。
贾母当初三天两头摆宴席请戏班子,接了这个来玩那个来住,说穿了也就是闲的,只能自己找乐子解解闷。同样的年龄,刘姥姥就没有这个烦恼,家里尚且吃不饱呢,不是要收拾家务就是要带孩子打秋风,忙的咧。
严厨娘的儿子阿福如今也学了些眉眼高低,当个传话的小厮绰绰有余。可惜他错过了跟着贾兰上学堂的最佳时机,识字这个环节没赶上。
这一点松子就幸运的多。他刚来时也是十岁出头的年纪,些须认得几个字,伺候着贾兰铺纸磨墨,倒是添了几分机灵。如今也能看得懂招牌匾额礼单子。
贾兰的交际范围和档次都有了一个提升,王喜凤的社交也被迫多了起来。有的只是小孩子家家之间走动,有的人家长辈主动结交,王喜凤总不能将人拒之门外,只得正经应酬起来。这家的寿辰,那家的满月礼,平儿终于觉得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
两个丫头也颇有了些体统,平儿提了她们到正房伺候,盯着她们练女红,又各买了一个壮实的丫头婆子做粗使。
娄氏已经开始给贾菌相看媳妇,来问王喜凤的主意。王喜凤完全没这个心理准备。罢了,十六岁的男孩子,要搁以前府里,都安排房里人了。家里着急传宗接代的,媳妇都进门了。娄氏如今只是开始相看,已经算是晚的了。
然而,王喜凤并没有什么头绪。她还没做好当婆婆的准备,在挑儿媳妇方面也没什么经验,哎。还是靠贾兰的个人魅力吧,说不准哪个同窗家的父母就看中他当女婿呢?
虽说家道中落,但好歹富贵过,礼仪规矩是从小刻在骨子里的,大家风仪一望便知,故而从卖相上看已是极好。家中虽没有兄弟姐妹,但有几家交好的族亲,走动亲密;母家也是书香门第,家风严谨。这样简单的人口,谁家的女儿嫁过来不是享福?
王婆自我陶醉了一把,也就撂开手了。
李纹的夫婿去年落榜,乡试三年才得一次,并不着急苦读,放松之余,造人成功,在落雪之际喜得娇儿。舅母陈氏必是要亲自探望,寡妇堂姐不便上门,王喜凤便请陈氏捎了洗三礼并滋补药材等给李纹。后贾兰学堂休假时,又携了礼上门见姨父,渐渐也就走动起来。
李绮倒是不慌不忙,肚子里才揣上,胃口好的不得了。
年底李婶子收到京里的信,只见家家都在报喜,便恨不能长了翅膀飞过去。忙不迭搜罗了金陵各色衣料吃食,赶做了虎头鞋虎头帽等,并一应给孩子的添盆,托了人急送往京中。
这个年就有些热闹了。光是年礼,就要送十几二十家,亲友家,师长家,同窗家,这些关系网撒开,就顺理成章开始融入到文人的圈子。文人的圈子,讲究一个人淡如菊,不喜奢华。刚好,他们如今小门小户,也讲究不起。大家谁也别嫌弃。
年酒都是在家里摆,严厨娘忙得不可开交,支使了为数不多的仆妇打下手。再火爆的酒楼,春节前后也是要放假的,想在外头订几个菜根本做不到。只得将一些费功夫的菜品提前备好,当天直接上蒸屉。也亏得冬天气温低,才能这么操作。
还好,忙活也有个限度。三天请客完,大家重又清闲了。这才是正经春节,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轮番休假出去耍。庙会挺热闹,哪怕没钱,走马观花也能大饱眼福。若是带两把大钱,就更滋润了:看杂耍,听说书,吃些油炸丸子冰糖葫芦,包一方糖糕,揣半袋栗子,那叫一个美。
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正月里的热闹才算收尾。之后,又是忙忙碌碌的新一年。
杏花正好,娄氏喜滋滋的来串门,贾菌定亲了。据说是同窗家里的妹妹,两家门户相当,互为倚傍倒是正好。
王喜凤欣然道喜,“可算挣出来了。明年儿媳妇过门,你就该享清福了。”
娄氏笑的合不拢嘴,“你也快啦!咱们兰哥儿人品才华都是一等一的,何愁没有好眼光的老泰山看重。”
王喜凤笑道,“我倒是想呢,也免得犯愁。”
娄氏一脸意味深长,“就没有谁家递话?或者官媒上门?”
王喜凤叹气,这自然是有的。只她成日窝在家里,不了解各家情况,并没有什么主张。两眼一抹黑,哪敢轻易答允?只推说等孩子乡试后再论,到时候无论上不上榜,贾兰也是个十八岁的青年,该承担起为人夫为人子的责任。
这个理由挺合适,孩子要心无旁骛拼学业,谁也不会那么没眼色。想提前下注的自然失望,想看的更准些才出手的自然不怕多等两年。贾兰自己也是憋着一口气,要有一番作为,对成亲没那么迫切。学堂里同窗们讲些下三路的玩笑话,他也只作不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