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北京·紫禁城下的彩画人生

【开场:古建修缮现场的寂静时光】

2025年9月28日,星期六,上午九点。

窜天猴站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处正在修缮的古寺庙前,脚下是铺满碎瓦的工地,头顶却是依旧鲜艳的斗拱与彩画。他今天要探访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几乎被遗忘的一门技艺——古建彩画。

“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的不是博物馆,而是一个真实的古建修复现场。这里没有游客,只有灰尘和油漆味。”

弹幕刷屏:

【弹幕】“终于换主题了!”

【弹幕】“古建彩画?第一次听说!”

【弹幕】“期待看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

“但今天的主角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手艺人,他用一生守护着中国屋檐下的色彩。”

【彩画不只是装饰】

窜天猴走进一间临时搭建的工棚,墙上贴满了不同朝代的彩画图样: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每一张都繁复精美。

这时,一位身穿蓝布衣、戴着老花镜的男子走了进来。他叫王德顺,今年63岁,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古建彩画”代表性传承人。

“很多人以为彩画只是好看,其实它有等级、有寓意、有规矩。”他说。

“比如皇宫用‘和玺彩画’,象征皇权;王府用‘旋子彩画’;园林则多用‘苏式彩画’,更活泼一些。”

“而且这些图案都有讲究,龙凤代表尊贵,锦鲤象征富贵,莲花寓意清净……”

【从美院教师到一线匠人】

王德顺年轻时是中央美院的老师,原本可以安稳教书,但他却在退休后选择回到工地,亲手修复一座又一座濒临毁坏的古建筑。

“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看着太多老房子被拆掉,彩画被覆盖,没人知道它们是谁画的,也没人问它们值不值得保留。”

“所以现在我不讲理论,只做一件事——把它们画回来。”

他带窜天猴登上脚手架,指着一幅正在修复的彩画说:“你看这个藻井,里面藏着整整一百个图案,每一个都不能错。”

【动手体验:描金、打底、填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门技艺,窜天猴决定跟着王师傅学习彩画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是描线:用特制毛笔勾勒出图案轮廓,要求线条流畅、稳重。

第二步是打底:根据历史资料调出原色,用矿物颜料上色,防止褪色。

第三步是描金:关键部位用金粉勾边,增强视觉效果。

“别看只是几笔,每一根线都要对称,不能抖。”王师傅一边指导一边示范。

窜天猴尝试画了一朵简单的云纹,虽然歪歪扭扭,但也算是完成了人生第一幅彩画作品。

【一幅彩画救了一座庙】

王德顺回忆起几年前的一个故事:

“有一座明代的小庙,本来要拆掉改建成商业街。我和几个徒弟赶到现场,发现梁架上还残留着一段完整的旋子彩画。”

“我们拍了照片,写了报告,最终说服了政府把它列为保护建筑。”

“后来我们一起花了三个月时间,一点点清理、补绘、还原了整座屋顶的彩画。”

“那座庙,现在还在。”

他说这话时,眼中闪着光。

【传统手艺为何难活?】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越来越少人学这个?”窜天猴问。

“因为太慢,太苦,也赚不到钱。”王德顺答,“但更重要的是,没人觉得它重要。”

“可它真的重要吗?”

“当然。”他坚定地说,“中国的文化不在高楼里,在屋檐下;不在口号里,在细节中。如果你连祖先画了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自己是谁?”

【城市缝隙中的最后匠人】

几天后,窜天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关于古建彩画的视频,配文写道:

“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次抢救。当我们在谈论城市更新时,也请记得,有些东西不该被抹去。”

评论区迅速热闹起来:

“原来屋檐下还有这么多秘密!”

“支持传统工艺活下去!”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看到这些!”

画面最后定格在夕阳下的古建屋顶,王德顺蹲在屋脊旁,轻轻抚摸一幅刚修复完成的彩画,阳光洒在他的白发上,仿佛给这座古老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记忆。

“有些颜色,不属于现代都市,却属于我们的来处。有些手艺,不求惊艳世人,只愿有人记得。”

弹幕精选:

【弹幕】“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守护者!”

【弹幕】“第一次了解古建彩画,太震撼了!”

【弹幕】“希望更多人关注传统技艺的生存现状!”

【第39章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