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婵下意识张嘴“哦”了一声。
戚雯没有什么特殊反应,倒是她自己尴尬了一下,随着戚雯指的方向坐下。
这里的戚雯和在京城的戚雯还真是不太一样,随和多了。
姜婵默默想着,甚至没发现戚雯突然伸过来的筷子。待她反应过来,只剩下碗中的菜和秉持食不言寝不语规矩的戚雯。
戚雯没发现她复杂的目光。
姜婵本犹豫着是不是要谢过,然而犹豫了一秒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上回也是这样。
戚雯在榆水县待了两天。她是来巡查河道和慰问百姓的,不能在一个地方久待,因此,准备了第三天上午启程。
依旧兵分两路,三位太医继续留在榆水县研究,戚雯带着姜婵和侍卫长在府衙的保护下前往江宁。
第二日夜里,戚雯终于听到了意料之中的消息。
侍卫长仔细查看过无人偷听,这才压低了声音:“…根据您的吩咐,我们的人日夜守着张婶子。”
张婶子,就是那天当街拦下戚雯马车的妇人。
“果然在她收拾好的包袱里发现一块可疑的不料,只巴掌大小,却与别的衣料质地完全不同,更加细软,一看就是贴身衣物。”
姜婵默默挑了挑眉。
“但是那块布料却不是缝制在贴身衣物上。我们的人装作传话,空隙间问过张婶子,她说那不是她的衣服。虽然与她一件衣服一模一样,甚至那块布丁都差不多,不过这件衣裳摸起来更加柔软,不是她的。”
“我们的人起疑,要走了那件衣裳。我觉得有古怪,但又看不出什么,就请了太医来看。太医说那块布浸泡过药水,至于是什么药水,太医只说还没看出来。”
侍卫长一一说着,说完就闭了嘴,静听戚雯接下来的吩咐。
毕竟是戚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她也没有多么惊讶,而这也是她们要尽快离开的原因之一。
毕竟就算她们有再多的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对方。既然知道对方可能知道点什么,戚雯自然也不愿给别人钻空子的时候。
昨天没动手,她还以为自己是想错了。
“让太医尽快查,还有,混在此次疫病中的可疑病情也继续查。”戚雯看着侍卫长,“我们明日一早就要走,太医这边也要看着点。”
侍卫长张了张嘴:“他们总不能毒杀太医吧?”
姜婵看了一眼戚雯,心说谁知道呢。
就看江南这边瞒着戚雯的事情大不大了。
要是事情太大,要赔进去的人多了,谁会在乎三个太医的命。
“防着点好。”戚雯敲了敲桌子:“留下几个人暗中看着刘知府和李县令,不要让人发现了。”
这就是要重点关注这两人了。
侍卫长应下转身离开。
姜婵也和戚雯告别,回了隔壁自己的房间。
第二日一早,几人用过早膳,在客栈门口登上府衙准备的马车。
因为多了一个人,就准备了两辆马车。侍卫长依旧和戚雯在同一个车上,后头一辆坐着张婶子和一个由暗转明的暗卫。
榆水县距离她们要去的江宁府徽县并不远,只需一路往东南,穿过清师县就到了。
按照她们的速度,三天就能到。
一路上没什么事,侍卫长就和她们说起在京城听说的事。
当然,主要是同姜婵说,戚雯一般不插话。
“…说到大公主,我倒是听说一件事。听说薛婕妤不愿剃发,也受不了南远庵的日子,听说去的第一天就哭喊着要出去,不成,又趁着薛家夫人去上香时偷偷见薛夫人,让薛夫人偷偷把她带走。”
“不知道两个人说了什么,可能是薛夫人不愿意吧,两人吵了好大一架。当时一同去上香的还有其他夫人小姐,这事儿没多久传得满城皆知,听说薛大人发了好大的火,让人传话去南远庵训斥薛婕妤。”
姜婵挑了挑眉,往后一靠。
她记得,这位薛婕妤比她先进宫半年,听说很是得伪帝喜欢,她进宫那日,伪帝便是在她的百花阁。
不过她对伪帝无心,伪帝喜欢谁跟她一点关系没有。
这位薛婕妤,自小过惯了好日子,自然不能接受发配到南远庵的苦楚。不过看起来也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薛夫人当然不敢偷偷带她出来,毕竟这是戚雯亲自下令。
姜婵才想到这儿,就听侍卫长很不屑地撇撇嘴:“听说她后来又闹着让薛家请大公主出面说情,放她出去。”
姜婵又想,大公主和戚雯好像关系不错,她要是愿意说情,戚雯未必不会考虑。毕竟,放了无关紧要的薛婕妤出来,也能让百姓说点好听的。
不过想来,大公主不会同意。
果然就听侍卫长又继续道:“薛夫人竟真的求到大公主跟前,听说那天大公主罕见地发火,训斥薛家不思进取不为君分忧,整日想着些旁门左道。又说薛婕妤乃是罪人,在南远庵是为了洗清罪孽,谁都不应该说出这种话。”
“要我说,这世上没人不知伪帝做了什么,留她们一命已是恩赐,还要这要那的。”
姜婵一愣。
是啊,谁都知道戚雯和皇帝有多恨贵妃一脉,不肯放过与伪帝有关的任何人,就连朝中先前支持伪帝的老臣和世家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压,更遑论伪帝后妃…
留她们一命已是恩赐…
她…也是伪帝后妃…
侍卫长原本还要说一句,见姜婵突然脸色一变,忽然想到姜婵的来历,眼中浮现些懊恼之色,连忙闭嘴。
正巧到了清师县城,侍卫长着人找了客栈,给了三倍价格后店家才同意她们把马车停在后院。
从刚才话题结束一直到午膳结束,姜婵看起来一直不大高兴。侍卫长又是后悔有人愧疚,绞尽脑汁想赔罪,就在三人吃完饭,悠然喝茶的时候问:“姜姑娘,我们已经到了清师县县城,听说宋家老太太前阵子刚过了六十大寿,你要回去看看吗?”
姜婵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她问的是谁,就听戚雯淡声插话问:“你在江南还有认识的人?”
姜氏本家不是在洛阳吗?
姜婵也有些懵,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仍然有些不确定:“是…是我外祖母?”
侍卫长点点头:“是啊。听说您那舅舅这几年做生意发了财,恰逢您外祖母六十生辰,就大肆操办了一番,请了好些人。”
姜婵有些恍恍惚惚的,都没听清她说的这句话。
戚雯见了,搁下茶盏,听得姜婵一激灵,瞬间回神。
“你还有个外祖母?我怎么不知道。”戚雯问。
姜婵心说你连我妹妹都不知道,怎会知道这位她都差点不记得了的外祖母。
“你母亲是江南人士?姓宋?似乎不是官家。”
姜婵点点头,慢慢解释:“我母亲…原本不是江南人,她似乎失忆过,也不记得自己怎么就到清师县来了,因此被我外祖母一家收留。”
“外祖母家是做小生意的,并没有人出仕。”
戚雯了然地点头,侍卫长来了兴趣,接着问:“您父亲是洛阳姜家的人,竟然娶了您母亲?姜家竟然同意了?”
洛阳姜氏,怎么说也是前朝就有名的世家了。也就是到天齐,被开国皇帝所不喜,连着几个皇帝都不喜,这才慢慢衰落了。
不过再怎么衰落,世家的底蕴还是在哪儿。
姜婵有点尴尬,偷偷瞥一眼戚雯,见对方没有任何不喜或者好奇之色,就慢慢解释:“其实我们是姜氏的旁支…也可以说是旁支的旁支…”
她无奈一笑:“留在洛阳,出头的机会太少了。于是从我曾祖那一辈起就搬来了江宁。”
“这么说,令尊与令慈从小就认识?”
姜婵再次无奈一笑:“那倒不是。我母亲被收留时已经九岁了,刚开始几年听说身子不是很好,因此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中,并不见外人。”
侍卫长就“哦”了一声,不再问了。
只是她仍然有些好奇。多年前她见过姜首辅一面,姜婵同他长得并不像,姜婵应该是随母亲多一些。
看着姜婵尴尬、怀念、欲言又止的神情,她不禁感叹,也不知姜母是何等绝色,才能生出姜婵这样儿的容颜。
“你从前来过清师县?”
姜婵没想到戚雯似乎来了兴趣,赶忙答:“小时候来过一次,记不太清了。”
说到这里,她转过头看一旁的侍卫长:“你怎么知道宋家是我外祖家?”
侍卫长怕她误会,连忙摆手:“这不是要查江南官场吗,就都查了一下,发现清师县县令前阵子特地给一位老太太送过寿礼,听说那家有个女儿嫁给了洛阳姜氏。”
姜婵蹙眉,心中有些担忧。
此次戚雯亲至,江南官场一定会发生震动。县令送了寿礼…也不知宋家有没有牵扯进去。
侍卫长不知她的这些担忧,拉了拉沉默不语的姜婵:“姜姑娘,你要去看看吗?”
姜婵没回复,一抬头,就见戚雯目若寒霜地盯了她一眼,对上她呆滞的目光后又若无其事地端起茶杯。
姜婵心中“咯噔”一下,不明白又是那句话得罪戚雯了。
难道是刚才她在车上说了什么不合适?不对,当时戚雯还是好好的。
那就是下车后?
下车后,她只现在说过几句话,可是这里面哪句能让戚雯不满?
姜婵想了想,心中勉强有个影子,就向着戚雯福身行礼:“我想去看看,还望殿下恩准。”
“想去?”
姜婵果然在戚雯眼底看见一抹愠色,但是依旧点头。
“不许。”
“我要午休了,你下去吧。”
似乎不够,戚雯顿了顿:“算了,候着吧。”
候着干什么,戚雯没说。
侍卫长慢慢退出去,投给姜婵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第 21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