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的青云古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斑驳的红墙爬满了青苔,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发出微弱的声响。范阳攥着那张泛黄的地图,站在庙门前迟疑片刻。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李明气喘吁吁地追上来:"说走就走,也不叫上我!"苏晴随后赶到,手里还提着装有水和干粮的背包:"老周给我打电话了,说这庙几十年没人修缮,你们两个冒失鬼,万一出事怎么办?"
三人推开吱呀作响的庙门,院内荒草丛生,一尊残破的石像半埋在土里。范阳对照地图上的标记,目光落在大殿后方的银杏树上。那棵树的树干上有个碗口大的树洞,与地图上画的记号一模一样。他伸手探进树洞,摸到一个坚硬的物体,掏出来一看,是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小心有机关!"李明紧张地提醒。范阳想起古籍中记载的开锁之法,轻轻按压铁盒边缘的凸起。"咔嗒"一声,盒盖弹开,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几本线装书和一卷丝绸。展开丝绸,上面画着一幅复杂的机关图,还有一行小字:"得此图者,善用之,可兴百业。"
"这像是古代的工业设计图!"苏晴凑近细看,"你看这些齿轮结构,还有水力驱动的装置,和现代机械原理很相似。"范阳翻开线装书,泛黄的纸页上写满蝇头小楷,记载着一个古代工坊如何将机关术与民生结合的故事。他的手指微微颤抖——这些文字的思维方式,与记忆中自己研习的《计然篇》如出一辙。
正当三人专注研究时,庙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出现在门口,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唐装,目光如炬:"果然被你们找到了。"范阳警惕地将铁盒护在身后,老者却摆摆手:"别紧张,我是守庙人,在这里等了四十年。"
原来,老者的祖辈曾是古代机关术的传人,为避战乱将核心典籍藏在此处,并留下线索世代守护。"但时代变了,"老者抚摸着银杏树粗糙的树皮,"这些老祖宗的智慧不该永远沉睡。看到你在博览会上的作品,我知道,是时候让它们重见天日了。"
老者邀请三人到庙后的厢房,从柜子深处取出一个檀木匣。里面装着的,竟是用竹简编成的机关术详解,每片竹简上都刻着精美的图示。"不过,"老者神色严肃,"这些知识若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也会带来灾难。小友,你打算如何处置?"
范阳想起在福利院教孩子们折纸时的场景,又想起博览会后收到的无数合作邀约。他从背包里掏出几只折纸小动物,放在桌上:"就像...折纸一样,化繁为简,让更多人...能接触到。"他提议将古代机关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科普教具。
老者欣慰地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帮着整理些资料。"就这样,青云古庙成了新的工作室。范阳和苏晴负责将古籍内容转化为现代语言,李明联系厂家制作模型,老者则讲述着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一个月后的周末,福利院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古庙。看着大殿里转动的木质齿轮,听着老者讲述鲁班造伞的传说,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豆豆指着墙上的折纸机关图,兴奋地说:"这和范老师教我们的折纸一样,要一步一步来!"
傍晚时分,范阳站在庙门口目送孩子们离开。夕阳为银杏树叶镀上金边,李明和苏晴还在厢房里调试教具模型,老者坐在门槛上编着竹篮。他抚摸着口袋里的丝绸机关图,突然明白《计然篇》中"平粜齐物,关市不乏"的深意——真正的智慧,不该束之高阁,而应像水一样,滋养每一个渴望求知的心灵。
此时,手机突然响起。是老周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照片里,他正在社区教孩子们制作简易竹制水车。消息内容只有短短一句:"你说得对,传承不是死守,而是让它们活在当下。"范阳嘴角上扬,转身走向厢房——那里还有更多的图纸等待绘制,更多的故事等待书写。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