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苏东坡58岁,身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州及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等多重身份,出知定州。
临行前,苏东坡前往弟弟苏辙位于东府的家中告别。此时,苏辙已然失势。时值深秋,冷雨萧瑟,苏东坡凝视着院子里的一棵梧桐树,陷入沉思。细数近三年来,自己三度往返于朝廷与杭州、颍州、扬州之间,每次回京,这棵梧桐树似乎总在雨中迎接。苏东坡喃喃自语:“细雨中的梧桐,不必为我这旅居的客人叹息,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子由这东府的主人,也将如我一般成为逆旅行者。只是此去,归期难料,与子由夜雨对床的约定,恐怕再难实现。”望着梧桐树,一股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他提笔写下了《东府雨中别子由》: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
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
归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定州,是苏东坡行迹的最北方。历史上,定州曾为中山、后燕国都。北宋时期,定州作为北邻契丹的边疆重镇,被誉为国之门户,有“天下十八道,为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为定州最要”之说。真宗年间,北宋与辽国在此签下著名的“澶渊之盟”,自此宋辽百年无战事,定州也军备尽废。韩琦、司马光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任职。尤其是韩琦,他与定州缘分匪浅,在此度过了五个重阳节,并赋诗云:“中山风物有前缘,经赏重阳第五年。”苏东坡抵达定州后,安顿好家属,第一件事便是前往众春园中的阅古堂祭奠韩琦,并情深意切地写下《祭韩忠献公文》。
《祭韩忠献公文》曰:“维元祐八年,岁次癸酉,十一月初一日乙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州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苏东坡,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告于魏国忠献公之灵:呜呼!我生虽晚,尚及昔人。堂堂魏公,河岳之神。四十余年,其德日新。钟鼎有尽,竹帛莫陈。惟其大节,蔽以一言。忠以事君,允也上臣。我与弟辙,来自峨岷。公罔罗之,若获凤麟。契阔艰难,手书见存。勿以大匠,笑彼汗颜。援手拯溺,期我于仁。岂知无用,既老益顽。意广才疏,将归丘园。上未忍弃,畀之中山。公治此邦,没食其民。我独何幸,敬践后尘。公惟人杰,而不自贤。堂名阅古,以古律身。况我小生,罕见寡闻。敢不师公,治民与军。虽无以报,不辱其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末尾一句“虽无以报,不辱其门。”彰显了苏东坡老当益壮,以先贤韩琦为榜样,励精图治,造福定州百姓的决心。苏东坡上任之初,定州军□□败,军纪涣散,士兵生活困苦,战斗力低下,百姓饱受饥荒之苦,社会秩序混乱。苏东坡到任立即着手整顿军纪。他深知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而定州作为边防重镇,军队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边境的安危。在走访中,苏东坡发现定州守军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各大营房大部分损毁严重,难以避风雨;建造材料低劣,工艺陈旧,多半房屋仅由两个椽子支撑,掘地而建,椽柱腐烂,甚至许多房屋无瓦,屋内仅能安放一张床和一个灶台,人在其间活动极为不便。
此外,各军营的军号普遍较为隐蔽,军士的家庭生活穷困,多数军士家人生活于冻饿交迫之中。为改善这一现状,苏东坡双管齐下:一方面奏请朝廷,强化禁军边防配备;另一方面派遣下属携工匠逐一走访各兵营,详细登记需修缮的营房,并积极筹划修复工作。他向朝廷呈递了《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力主“贪污严重者,发配边远恶地”,着力提升士兵的居住环境和饷银待遇。苏东坡的举措获得朝廷肯定,顺利获批修缮经费。随即,他迅速设立工场,采购建材,烧制砖瓦,雇佣军中工匠,夜以继日地加紧施工。这些有力措施显著改善了士兵的生活条件,稳定了军心,进而提升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同时,为扩充军事力量,苏东坡在定州积极发展民间武装,他组织各村庄的年轻人“带弓而锄,佩箭而樵”,即边生产边备战。仅三个月时间,定州治下各县便成立了由588个村组织的651个弓箭社,成员达31400余人,比当地驻军总数还多6000多人。这些民间武装力量在保卫边疆、维护地方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顿完军纪后,苏东坡又开始整顿吏治。当时定州军纪松弛,贪污盗窃盛行,军官们不仅克扣军饷,还聚众赌博、放债取息,执法犯法。军队将校长官不廉洁守法,巧取豪夺,甚至放高利贷,导致各军营军官纷纷效仿,公然饮酒、赌博、偷窃。针对这一状况,苏东坡采取果断措施。他“因事行法,无所代舍”,逐一查办违法乱纪的军官。
对定州路副总管王光祖、都统石曼华等违法乱纪的高层官员,苏东坡采取杀猴给鸡看的策略,予以严厉处置;对千夫长戈振飞等一批克扣军饷、聚众赌博、放债取息的中下级军官“付狱按治”;对少数罪大恶极者“斩首示众”。云翼指挥使孙贵刚到军营四个月,便贪敛11次,贪污钱98贯又800文,苏东坡亲自审讯,当众严肃处置,杀一儆百。苏东坡还着手改善社会风气,对开设赌馆的王京等四十余家进行了处理,强制首领改业,其余的则逐出州界。对于那些侵斫禁山的人,他依法勘断;而对于那些多年侵耕已成永业者,则另作擘画处置。这些措施迅速扭转了定州官场的**风气,使得“军民自此稍知有朝廷法令,逃军减少,盗贼亦稀”。
元祐八年(1093年),河北诸路饱受雨水侵袭,导致收成锐减过半。苏东坡赴任定州之际,适逢该地陷入严重的饥荒困境。百姓家中存粮寥寥,民怨鼎沸,人心惶惶。若不及时化解这场饥荒危机,势必将涌现大批流民,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苏东坡迅速采取行动,赈济受灾民众。他严令禁止苛捐杂税,免除五谷赋税,并连番上奏朝廷,恳请推行“粮米减价”与“开仓贷米”政策,准许农民“待丰年以新粮抵还官府”。在《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中,他向朝廷建言,将仓储陈粮无息贷予百姓,待来年丰收再行归还。朝廷迅即批复其奏议,有效遏制了民间饥荒的蔓延。
为进一步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苏东坡着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在巡视过程中,他发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地势低洼,沼泽遍布,茂密杂草下掩藏着肥沃土壤。由此联想到其故乡四川眉山盛产水稻的情景,遂萌生“南稻北移”之策,以期将定州变为富饶之地。于是,他一面组织定州百姓将沼泽地改成良田,一面委派专人赴南方采购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及管理技艺,使得昔日荒芜的水滩化作一片片稻禾丰茂的水田。
后来,苏东坡下乡巡访时再次路过定州城北,他听到插秧的农民们唱道:“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沼泽荒地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这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深深吸引了苏东坡,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的男女老幼间广为传唱。后来,苏东坡又创作了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生动描绘了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盛况。插秧歌最终发展成为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
在定州期间,苏东坡不仅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还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他尤其喜爱北方的大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里黄花满枝,清香怡人,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中与妻子王闰之栽种了两棵大槐树。尽管历经千年,这两棵树依然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宛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因此被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的一大景观。如今,“神龙”历经千载风雨,已有“龙锺之态”,而“舞凤”则葱茏如盖。树下还挖有一口“龙井”,恰好将架辘轳安在枝桠上。
此外,苏东坡还关注定州的水利建设。在巡查孟良河故道时,他发现多处地段淤泥堵塞河道,便立即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清淤工作,使孟良河水得以通畅流动,灌溉了两岸大片的农田。
苏东坡在定州期间,朝廷局势愈发动荡不安。哲宗亲政后,由于年少无知,昏庸无能,对朝政经常朝令夕改。改国号绍圣,全面废除高太后国策,重新启用变法派,再次全面推行新法。失意多年的新政派趁机包围了年轻的哲宗皇帝,元祐旧臣个个心绪惶惶。苏轼已经嗅到了火药的味道,此时,他再次想起了陶渊明,萌生了归隐的念头。“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然而,归隐对于苏东坡而言,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朝廷不会让这位大文豪、大才子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自弟弟苏辙罢相后,苏东坡深知自己迟早会成为新政派攻击的下一个目标。他格外珍惜眼下在定州的时光,公务之余,生性豁达、阅尽人间沧桑的苏东坡不愿将时间浪费在忧虑上,尽情沉醉于文辞翰墨之间,日以继夜地与同僚友人饮酒、作诗、听歌、言笑。
在定州,苏东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定州雪夜》《鹤叹》《雪浪石》《试院煎茶》等,记录了他在定州的生活点滴和感慨。其中,《中山松醪赋》和《雪浪石》最为著名。
在《中山松醪赋》中,他写道:“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风,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哺歠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这首词描绘了他畅饮忘忧、超然物外的境界,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尽显老顽童本色。
“中山松醪酒”是苏东坡亲自酿造的一种酒。苏东坡一生爱酒,酒几乎陪伴了他的大半生,尤其到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日欲把盏即醉,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但酒量却很小,仅有“三焦叶”罢了。苏东坡“不能饮”,但“好饮”、“喜人饮”、“喜酿酒”。元祐八年十月,苏东坡到定州不久便尝试酿造中山松醪酒,灵感源于他屡遭贬谪的坎坷经历和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他将屡屡遭贬的遭遇比作松树逃脱不掉斧斤与火烧的厄运,受《列仙传》中毛女成仙的启发,决定酿制松醪酒。苏东坡对酿酒颇有心得,曾酿过蜜酒、葡萄果酒。定州松柏较多,与其燃烧成灰烬,不如用来酿酒,化为玉液琼浆。再者,定州遍地多泉水,水质清冽甘甜,适于酿酒。于是,他取松针、松果熬成水,按照秘方依法投料精酿成酒。拆封开坛那天,苏东坡细细品尝,酒味甘甜,略带苦味,别有一番仙酒风味,感觉比京城的羊羔酒还美。因斐铏撰《传奇》中记有名酒“松醪春”,且唐朝名酒多以“春”为名,便将自己酿的酒命名为“中山松醪酒”。
雪浪石是苏东坡入住定州州府后,在后圃发现的一块黑石头。这块石头纹理洁白,图状如唐末画家孙位和宋真宗时期画家孙知微的画作,宛如水在石间奔流。东坡见之,甚是喜爱,便找来一个大盆盛装此石,注水其中,当作盆景欣赏。他将放盆景的屋子命名为“雪浪斋”,石头自然命名为“雪浪石”。于是,他写下《雪浪斋铭(并引)》:“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当时,定州的通判是滕希靖,曾有诗赋此石,但诗已佚。东坡于是次韵滕希靖,作《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此诗前八句描绘了雪浪石的来历与气势,东坡认为其来自太行山,气势足以与泰山争雄。此石曾是定州城下战事中的飞石,一炮惊落敌魂。中间四句写雪浪石的现状与魅力,在和平年代,雪浪石静卧于枯榆根旁,画师们争相描摹其态,天然纹理如雪浪翻腾,无人工痕迹。后六句,东坡联想到家乡眉州,感叹座中无蜀地之士共赏雪浪石之妙,最后感慨人生如幻,唯有故园山水长留心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雪浪石如同一块纪念碑,矗立在定州府衙,记录着苏东坡在定州八个月的不朽政绩。然而,该来的终将到来,即便苏东坡已远离朝堂,身处北端的定州,朝堂上的奸佞小人对他的攻讦一刻也没停止。苏东坡未曾料到,这次的暴风雨比被贬黄州时来的更为猛烈。1094年闰四月初三,苏东坡接到诏令,以讥斥先朝的罪名由定州知州责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军州事。
点击弹出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