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理论
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在一篇论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一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以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与一国净的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和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顺序推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
第一阶段(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或等于400美元)。不会产生直接投资净流出的现象,这是由于一个国家的企业还没有产生所有权优势。同时在这一阶段外资总的流入量不大,也是由于东道国各种条件的制约。
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l 500美元之间)。在这一时期内,外资流人量增加,但主要是利用东道国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进行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生产性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东道国的投资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是在临近国家进行了一些直接投资活动,并通过引进技术及进入国际市场等形式,来实现进口替代投资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 750美元之间)。由于东道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大大增强,人均净投资流人开始下降,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增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专业化国际直接投资过程的开始。
第四阶段(人均GNP在2 600—5 600美元之间)。这一时期是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出的时期。随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始具有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具备发现和利用外国区位优势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状况和该国人均GNP之间的关联性,是从该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三类优势变化而言的。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
包括邓宁对其上述理论作了一定的修改,还有波特的竞争阶段论,都对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小泽辉智(1992年)。
小泽辉智的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理论可以称之为新的综合的国际投资阶段发展论。其理论核心是强调世界经济结构特点对经济运行特别是对投资的影响。
1.世界经济结构特点
(1)每一个经济实体内部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着差异;
(2)企业是各种无形资产的创造者和交易者;
(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科层结构明显;
(4)各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具有相应的阶段性和继起性,
(5)各国政策中有一种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的趋势。
在以上这些内容中,小泽辉智认为(3)和(4)最重要。前者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形式和速度;而后者则说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
2.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
在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四个特征明显的国家竞争发展阶段:资源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以及财富驱动阶段。
3.国际直接投资模式
根据世界经济结构的特征,结合波特的竞争阶段论,小泽辉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模式只应是一种与经济结构变动相应的资本有序流动。具体表现为:
(1)要素(资源与劳动)驱动阶段的国家,吸引的一般都是属于资源导向型或劳动力导向型的外国投资。
(2)当一个国家处于劳动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阶段过渡时期,主要在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业中吸收外资;与此同时,在劳动密集的制造品产业中,会产生向低劳动成本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3)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时期,将会在技术密集产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在中间品产业中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0章 今日学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