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今日学习

伯明翰学派

伯明翰学派(The Birmingham School)是西方当代文化批评及美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中期围绕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而形成,以研究通俗文化和媒体而著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修森(Andreas Huyssen)、莫莱(David Moley)、赫卜森(Dorothy Hobson)等。前期伯明翰学派,由于其成员大多出生于中下层或工人家庭,所以采取与以往精英知识分子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研究通俗文化,力图重估其价值。

基本概况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霍加特担任该中心主任5年后,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接任主任。该中心第三任主任是1979年接任德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第四任主任是乔治·洛伦(Jorge Lorrain)。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扩展为文化研究系,担负了向本科生讲授文化研究课程的任务。[2]

宗旨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宣称其成立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研究内容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其研究方法最初受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但在霍尔领导时期,吸收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观点,转向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发展历程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少,据说同时期从来没有超过三个人,但其影响却是世界性的。文化研究自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后,渐渐扩展到美国及其它国家,成为目前国际学术界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在追溯文化研究的根源时,尽管霍尔认为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开端,但大多数学者认为,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几部著作堪为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这些著作是: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1957年)、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年)、《漫长的革命》(1961年)、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

伯明翰学派是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但它是相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张伞下融会着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所以,许多人尽管同归于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但可能属于不同的流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有一段历史不能被忽略。1968年革命的年代,革命风暴席卷了西欧甚至美国。工人阶级、普通百姓和大批学生走上街头,他们异常地乐观、积极和兴奋,然而结果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令他们非常失望。大学的学者、理论工作者不得不反思自己。我们的分析错了吗?我们拥有正确的理论和广大的群众,但我们还是失败了。因此,这给我们留有巨大的思考空间,去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去思考如何适应现实的政治语境。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2章 今日学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