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银白色的寂静

北京的第十天,夏令营安排参观一座国家级实验室。

穿过需要层层验证的门禁,实验室内部的景象让所有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高耸的天花板下,是巨大而精密的环形装置,银白色的金属管道错综复杂,闪烁着指示灯的幽蓝光芒。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略带凉意的气味,那是一种洁净的、近乎无声的真空感。

与外面世界的喧嚣截然不同,这里存在着一种极致的、近乎绝对的银白色寂静。这寂静并非虚无,它拥有重量和质感,像某种透明的实体,充盈着整个空间。叶知秋甚至能“看见”声波在这里被吞噬、被规训的过程,任何微小的杂音都无法在这片银白中泛起涟漪。

一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为他们讲解,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产生轻微的回响,却丝毫打不破那片核心的寂静。他讲到粒子对撞,讲到宇宙起源,讲到在人类无法感知的尺度上,物质与能量是如何舞蹈。

叶知秋仰头望着那庞大的机器,它沉默地矗立着,却仿佛内蕴着开天辟地的能量。她忽然想到街头那位拉二胡的老人。一个探索着宇宙至大的奥秘,一个诉说着人间至微的悲欢。两者看似处于世界的两极,此刻在她的感知里,却奇异地连接起来——它们都在试图表达某种无法用日常语言描述的“真实”。

一个是将无穷的喧嚣收敛于极致的静,一个是将深沉的情感寄托于细微的声。

参观结束后是自由提问环节。不少同学踊跃举手,问题大多围绕着实验原理、未来应用。叶知秋安静地站在人群边缘,心脏却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张老师温和的目光,林澈那句“你们好学生脑子里只有分数”,街头老人的二胡声,还有眼前这片蕴含着无穷奥秘的银白色寂静,像几股力量在她心里拉扯、融合。

她想起小组讨论时的失语,想起那份被否定的申请表。在这里,在这探索最前沿奥秘的地方,是否容得下她那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结束时,叶知秋深吸一口气,举起了手。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过来。她感到脸颊发烫,但还是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老师,我想问……在您的研究领域,比如观察基本粒子的时候,您会不会觉得,它们……也是有‘性格’的?或者说,您是否曾通过某种非数据的方式,‘感受’过它们的存在?”

问题问完,现场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随即,有几个学生发出了低低的嗤笑声,那声音是几根细小的、带着嘲讽意味的灰色尖刺。带队老师的脸色也显得有些尴尬。

然而,那位研究员却没有笑。他推了推眼镜,认真地看向叶知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一种找到同类的了然。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沉稳而有力,“事实上,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如爱因斯坦,都曾提到过一种对宇宙和谐与美的强烈直觉。数据是我们的语言,但驱动我们探索的,往往是一种对世界奥秘的‘敬畏感’和‘惊奇感’。你可以称之为……科学的浪漫。”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感受’……当我们长时间与这些看不见的粒子打交道,通过仪器捕捉它们的踪迹,分析它们的行为模式时,确实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亲密感’。那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感官感受,但它真实存在。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它提醒我们,科学不仅是冷冰冰的公式,更是人类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延伸。”

那一刻,叶知秋感觉周遭那些嘲讽的灰色尖刺瞬间融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暖的、被理解的亮橙色光辉,从那研究员的话语中散发出来,将她轻轻包裹。她甚至能“看见”那银白色的寂静装置,似乎也柔和了几分。

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眶有些发热。这不是因为她得到了权威的认可,而是因为她发现,原来她感知世界的方式,并非与理性探索格格不入。在那片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银白色寂静里,为她的“通感”留下了一席之地。

回程的大巴上,周围的同学还在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见闻,但没有人再提起叶知秋那个“奇怪”的问题。周芸凑过来,小声说:“知秋,你刚才可真敢问啊。”

叶知秋看着窗外,北京的天空依旧是灰蒙蒙的,但她却觉得,那灰色不再压抑,反而像一块巨大的画布,可以容纳下所有颜色。她轻声回答,更像是对自己说:“我只是……问了一个我想问的问题。”

傍晚,她没有再去那个街角。她独自坐在宿舍楼下的长椅上,听着风吹过银杏树叶的沙沙声。那声音是柔和的、令人安心的淡金色。

她拿出日记本,翻到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停顿片刻,然后落下:

“北京第十天。我触摸到了宇宙的寂静,那是一种包容一切的银白色。在那片寂静里,有人告诉我,我的浪漫,并非毫无价值。”

她合上日记本,抬头望向天空。暮色四合,第一颗星星在天边闪烁。

她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但她知道,那个来自南方小城、只能看见黑白试卷的自己,正在一点点被打破、被拓宽。北京的宏大与复杂,实验室的寂静与街头的声音,都在她心里沉淀下来,混合成一种新的、尚未命名的颜色。

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十六岁的颜色。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