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视察
锅炉房的虚惊一场,虽未造成实质性损失,却像一盆冰水,浇醒了尚存一丝侥幸的人。两台关键设备几乎同时出问题,这不再是“偶然”或“个别现象”能解释的了。厂里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关于徐副厂长改革方案的质疑声,再也无法被轻易压制。
徐副厂长试图控制局面,加强了安全巡检,重申了操作规程,但收效甚微。工人们人心惶惶,尤其是老工人,既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周师傅”,又对工厂这种“只图快、不管命”的干法感到寒心。生产效率不升反降。
就在这僵持的时刻,市工业局的决定下来了。鉴于永固镇农机厂近期连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管理上的严重问题,局里将派出一个工作组,由分管生产的陈副局长亲自带队,进行全面调研和现场办公,评估工厂现状,指导下一步改革方向。
消息传来,全厂震动。陈副局长是工业系统的老资格,以务实、严谨著称,他的到来,无疑将决定工厂的未来命运。
工作组到来的那天,厂区被打扫得格外干净,但那种刻意营造的整洁,反而透出一种紧张感。徐副厂长带着一众中层干部,早早等在厂门口迎接。史今作为仓库保管员,本无需参与迎接,但他远远看见几辆黑色轿车驶入厂区,心里明白,决定性的时刻到了。
工作组没有先去会议室听汇报,而是直接提出要下车间看看。陈副局长是一位头发花白、身材清瘦的老者,穿着朴素的灰色夹克,眼神锐利而冷静。他走在最前面,徐副厂长在一旁陪同,语气谨慎地介绍着情况。
当走到三车间那台依旧瘫痪的数显车床前时,陈副局长停下了脚步,眉头紧紧皱起:“这台设备,是怎么回事?”
徐副厂长的脸色有些尴尬,连忙解释:“是……是因为个别青工违规操作……”
“违规操作?”陈副局长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压力,“什么样的考核办法,会让维修工去违规操作精密设备?设备定期检修维护的制度是怎么执行的?”他的问题直接切中了要害。
徐副厂长一时语塞,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就在这时,陈副局长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了车间角落正在默默整理工具台的周师傅身上。周师傅背对着众人,佝偻着腰,动作缓慢而专注,与整个视察队伍的氛围格格不入。
“那位老师傅,”陈副局长指了指周师傅,“请他过来一下。”
周师傅有些茫然地走过来,双手不自觉地在工作服上擦着。陈副局长和蔼地问:“老师傅,贵姓?在厂里干多少年了?”
“免贵姓周,周建国。三十八年了。”周师傅的声音有些沙哑。
“三十八年,是老资格了。”陈副局长点点头,“周师傅,您觉得,现在厂里这么搞考核,怎么样?对干活有好处吗?”
周师傅抬起头,看了看脸色紧绷的徐副厂长,又看了看陈副局长平静但洞察一切的眼睛,嘴唇嗫嚅了几下,最终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低下了头:“领导,我……我就是个干活的,不懂那些大道理。我就知道,这机器跟人一样,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以前修机器,讲究个‘根治’,现在……唉,说不准喽。”他的话朴实无华,却像一记闷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陈副局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再追问。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周师傅这声叹息,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分量。
视察继续进行。当工作组走到仓库门口时,陈副局长又一次停下了脚步。与其他地方的紧张氛围不同,仓库里透出一种罕见的井然有序。工具、零件、材料分门别类,码放整齐,标识清晰,地面干净得几乎能反光。
“哦?这里倒是有点不一样。”陈副局长信步走了进去。
史今正站在梯子上,清点高架上的库存,看到一行人进来,立刻敏捷地下来,站直身体。
“这是仓库保管员,史今同志,退伍兵。”徐副厂长连忙介绍,语气复杂。
陈副局长打量着史今,又环顾四周,目光中流露出赞赏:“很好。当兵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这仓库管理,有水平。看来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用不用心做的问题。”他随手拿起一本领料记录簿,翻看了一下,上面字迹工整,项目清晰,连领用缘由都简单标注着。
“史今同志,你对厂里现在的状况,有什么看法?”陈副局长忽然问道,目光直视史今。这个问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徐副厂长都愣住了。
史今沉默了几秒钟,像是在组织语言。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沈玉竹站在工作组人群稍后的位置,紧张地看着他。
史今抬起头,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报告领导,我是个保管员,只管好我这一亩三分地。但我觉着,厂子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零件都得在合适的位置上,按规矩运转。好用的新零件要紧,但那些经验老到的旧零件,更不能轻易丢掉。不然,机器就算转得快了,也容易散架。”
他没有直接批评考核方案,而是用了一个极其贴切的比喻,道出了问题的核心——改革不能以牺牲老师傅的经验和基本的生产安全为代价。
陈副局长深深地看了史今一眼,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微微颔首:“比喻很形象。仓库管理得很好,继续保持。”
工作组的视察持续了一整天。他们不仅看了车间、仓库,还随机找了不少工人单独谈话,其中包括沈玉竹、王大海,甚至还有惊魂未定的“油葫芦”和老马。
傍晚,工作组离开了,留下了更加忐忑不安的厂领导和充满各种猜测的工人。
一个多礼拜后,工业局的通知正式下达:徐副厂长主持的、以单纯工作量考核为核心的改革方案,因脱离实际、引发重大安全隐患,立即暂停实施。局里肯定沈玉竹提交的技术分析报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指出史今负责的仓库管理为全厂基础管理提供了良好示范。
通知最后宣布:鉴于老厂长健康原因,市里决定,由局生产技术处的处长赵东升同志,暂时兼任永固镇农机厂厂长,全面负责接下来的整顿和改革工作。
赵东升?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消息传出,有人松了口气,有人更加迷茫。徐副厂长称病休假,不再露面。旧的秩序被打碎,新的掌舵人即将到来,而这位赵厂长,又会带来怎样的风暴?
史今站在仓库门口,看着夕阳下显得有些空旷的厂区,他心里清楚,工厂的根本问题——设备老化、产品落后、资金匮乏——一个都没有解决。未来的路,依然迷雾重重。
知道消息的那天,沈玉竹来仓库核查零件单的时候,脸上带着难得一见的如释重负,但更多的是沉思:“史今,陈局长他们……好像真的在听我们说话。”
“嗯。”史今应了一声,“就是不知道新来的赵厂长,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管来的是谁,”沈玉竹的目光望向技术科的方向,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厂子要活下去,终究要靠扎扎实实的技术和管理。我们得做好准备。”
新的挑战,随着新厂长的到来,即将开始。而史今和沈玉竹,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的风波后,他们的命运,也必将与这个百废待兴的工厂,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