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23章 微芒

第二十三章微芒

林凡带来的技术方案,像一副昂贵的猛药,其药效之烈,很快便显现出来。集中全力保障数显车床的命令,让机加工车间其他设备几乎停摆,往日里此起彼伏的金属切削声变得稀稀拉拉,一种诡异的寂静笼罩着大部分工位。被“闲置”起来的老师傅们,或蹲在墙角闷头抽烟,或面无表情地看着那□□享恩宠的精密机床,眼神复杂。

王大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既要确保新项目万无一失,又要安抚其他工人的情绪,还要协调因常规生产停滞而引发的连锁反应。而所有这些压力,最终都汇聚到物资的源头——仓库。

史今的仓库,成了这种矛盾最直观的体现。一边是门可罗雀,那些熟悉的老面孔来得越来越少;另一边,是对数显车床专用刀具、高标号冷却液、精密量具的领用需求陡然增多,且要求极其严苛。史今严格按照林凡审核过的清单备料、登记,每一项都核对三遍,确保自己这个环节绝不拖后腿。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来领常规物料的老师傅,语气往往带着几分自嘲和落寞:“史保管,也就你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家伙需要领点螺丝螺母了。”而来领取精密物料的技术员或林凡亲自带过来的青工,则是一副行色匆匆、重任在肩的模样。

这种分裂感,让史今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理解新项目的重要性,但也无法对老师傅们的处境无动于衷。

而最让他感到那条裂缝在加深的,是沈玉竹。

她几乎完全扎进了由林凡主导的技术世界里。史今好几次去车间送急需的配件,都看到沈玉竹和林凡并肩站在数显车床前,对着显示屏上的数据低声讨论。林凡的手指在图纸和键盘间快速移动,话语清晰而自信;沈玉竹则专注地倾听,不时提出疑问或记录数据,她的侧脸在机床的照明下,显得格外认真,有一种被知识和挑战点燃的光彩。

那是一种他完全无法介入的默契和交流。他只能像个沉默的影子,将配件轻轻放在指定位置,然后默默离开。有一次,他送一盒新到的精密轴承过去,沈玉竹正好抬头看到他,对他匆匆笑了一下,那笑容依旧温和,却带着显而易见的忙碌和心不在焉,随即又立刻低下头去和林凡讨论一个关于“形位公差”的问题。

那个笑容,像一根细小的针,轻轻扎了史今一下。

接连几天,新项目的试制遇到了瓶颈。加工出的播种盘在动平衡检测上始终无法稳定达标。技术科里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凝重。林凡排查了所有程序和数据,沈玉竹尝试了各种工艺参数调整,问题却像幽灵般飘忽不定。

史今送配件过去时,能感受到那种焦灼。林凡的眉头紧锁,沈玉竹的眼圈下出现了淡淡的青影。他们争论着各种可能的原因,语速快得史今根本跟不上。

一次激烈的讨论后,林凡坚持问题可能出在坯料内部的微观缺陷上。沈玉竹则认为也许是装夹应力或刀具的微观磨损被忽略了。

“林工,沈技术员,”一个低沉的声音插了进来,是一直在旁边默默擦拭自己工具台的周师傅,他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吵吵不管用。我瞅这刀尖,颜色有点泛蓝了,干这硬料,怕是已经‘闷’火了,刃口指定有肉眼看不出的塌陷。”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林凡将信将疑地接过放大镜,对着更换下来的旧刀具仔细观察,脸色渐渐变了。沈玉竹也凑过去看,恍然大悟:“对啊!微崩刃!这确实会导致加工表面微观不平,影响动平衡!”

一个被高精仪器和复杂理论忽略的、最基础的经验细节,竟然成了破局的关键。

问题找到了,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沈玉竹长长舒了口气,对周师傅投去感激的目光。史今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也为周师傅感到高兴。

晚上回到寂静的宿舍,史今从枕头底下摸出那个被仔细包裹着的竹节玉坠。翠色的竹节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还带着当初在县城商店里买下它时的那份忐忑与希冀。他记得当时的心情,是想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或许是在她又一次帮他解围之后,或许是在某个夕阳不错的傍晚,能自然地送出去,寓意着像竹子一样节节高,也希望她平安顺遂。

可现在,他看着这枚玉坠,只觉得它离自己好远,离沈玉竹那个充满数据、公式和精密仪器的世界更远。她需要的,是能和她一起解读那些复杂曲线、讨论应力参数的林凡,而不是一个只会整理仓库、连刀具微崩刃都看不出来的保管员。他所珍视的这份心意,在严峻的技术难题和工厂存亡的压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不合时宜。

他将玉坠紧紧攥在手心,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在面对冰冷的现实壁垒时,似乎只能深藏。他将玉坠重新包好,塞回枕头底下最深处,仿佛也将那份笨拙的企盼,一并埋藏了起来。窗外,是厂区稀疏的灯火和远处机床不甘沉寂的微弱轰鸣,而史今的心里,却是一片沉寂的旷野,只有风吹过的声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