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

利刀斩断颈骨以及头颅落地的声音如同一声闷雷,破庙里,所有人惊惧不已,面面相觑。

“将军,这……”

“弟兄们,都过来。”辛弃疾招手,让大家都聚拢。

“我知你们皆热血儿郎,山东已为金人践踏,我等无家可归,但眼下大宋亦恐等容身之所,朝廷并无意北伐,复我故土。”

“将军所言极是,义军此次蒙难,朝廷未派一兵一卒援救,视我为棋子草芥,实令人寒心。”

“这样的朝廷我们凭什么还要替他们卖命!将军,如果我们到了绝路上,带我们杀回去,我燕三愿战死沙场!”

“不,此匹夫之勇,眼下我们还有一条路,”辛弃疾眼前坚定地说,“东进,去海边寻船,然后入海。”

兄弟们跟随他出生入死,他有理由带他们远离战祸,过安稳日子,而不是一味归正,在南方受尽冷眼和猜忌,郁郁不得志。

“我们愿誓死追随将军!”

“誓死追随将军!”

……

一呼百应,群情激昂。

辛弃疾俯下身,把滚在地上的血淋淋的脑袋提起来,再用布包裹住,递给燕三。

他手脚最麻利,身轻如燕。

“你快马加鞭,把人头送去建康,就说是天平军叛将张安国的首级。然后再来海边与我们会和。”

“得令!”燕三抱拳,拎起还在滴血的包囊健步如飞。

淮安往东百里余即是大海,只需两日的行程。

辛弃疾站在海边听涛声,目力所及,潮汐涨落。

身后停下来原地休息的是他的三十几名兄弟,还有路上从南瓶村解救的上百位村民。

昨天夜里,他们赶到南瓶村时,赶上一支百人队伍的金军进村收刮,烧杀劫掠,强征壮丁。

望着村落的火光,辛弃疾提起斩.马刀,带着身上伤势较轻的二十几个弟兄,杀入敌阵。

一场血战过后,绝大多数的金军士兵被斩首,只有少数几人趁夜色逃遁。

没有做到全歼,金军一定会返回村子报复,他们离开之后,村民必定会被折磨致死。

和村里的保正商量过后,辛弃疾一行带上全村村民以及全部的粮食继续东行。

为躲避金人追兵,他们一路不敢多歇,马不停蹄赶了一天一夜,总算到了海边。

找到避风的落脚点,他们捡枯树枝生起了一堆堆篝火,烧热水,食物分着吃。

辛弃疾坐在一簇篝火前,手里握着匕首,一丝不苟地在木板上刻凿。这是他在那场梦里记住的海图,通往他们即将前往的新家园,流求。

最神奇的是,梦里的记忆如同印在了他脑海里,他将海图刻得分毫不差。

海图已备,现在缺的就是船了。

一夜平安。

天刚蒙蒙亮,辛弃疾派差遣李乾、赵定和吴庸三人分带弟兄,前往附近渔村寻船购船,他们从金军士兵身上搜到了不少的银两。

但没想到的是,三队人马隔日回来时,除了带回大小的船只,还有好些渔民拖家带口跟随。

金人月月都会进村盘剥,这些渔民在金人的压榨下已然生计困难,只求能脱离苦海。

出海拓荒,人当然越多越好。

但相应的粮食给养也不能少,否则孤悬海外,荒岛少食,他们这么多人只能活活饿死了。

核算好船只和人数后,辛弃疾再派人把所有的银两都拿去购买米、面、谷物和果蔬种子。

五天的准备时间,总计得船大小四十余艘,总人数也从一百多人发展到了近三百人的规模,各类谷物果蔬种子齐备,搬上船的粮食足够他们全部人吃上半个月。

万事俱备,船队启航了。

辛弃疾坐镇头船,指挥航向。后方船只紧随,借风力一路南下。

小渔船经不住太大的风浪,但他们提前准备了绳索相连。

他站上船头,迎风而立,不必担心当年赤壁北岸曹孟德铁索连环船被火攻,因为大海无限辽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日后,船队在海平线上遥遥望见了陆地,那就是海图上指示的岛屿流求。

海图上清晰标注了天然的避风港,船队顺利泊入海湾,辛弃疾带着三百多的男女老幼登岛。

登陆地不远就是一处理想的安营地,平坦、近水源且三面靠山的,辛弃疾选在这里安营扎寨,先安定下来。

三百多人,除却老人孩童,还有两百多的劳动力,在辛弃疾的带领下,大家砍树、编藤蔓、捡地上的枯枝枯叶、拆卸部分渔船上的材料,赶在天黑前搭建出了基本可以容纳全部人的简易庇护所。

庇护所还要继续扩大修缮,因为现在大家只能挤在一起,头顶的藤蔓枯草窝棚避不了大雨,插在地里的木桩也抵挡不住大风的侵袭。

但在荒岛的第一天,他们总算是有了落脚点,踩在实地上,不必再像在海上一样颠簸摇曳。

辛弃疾双手枕头,望着窝棚外面的漫天星光。

接下来就该按照神明给他的预示,在岛上“猥琐发育”!

翌日早起,辛弃疾马不停蹄地对大家发起了动员和分工。

首先是要组织起一支以他原来三十个弟兄为基础的乡兵队伍,从村民中的精壮男人中选拔,需要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保护安全。因为岛上可能有大型野兽出没,也可能藏着不怀好意的贼寇,他们一定要拥有武装力量自保。

村民中的壮年男子热情响应,总计募得了九十三人的乡兵。

乡兵的任务除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投入战斗,闲暇时则需进行训练,日常警戒、巡逻,以及必要的农活。

辛弃疾再将剩下的村民进行分工,因为粮食只够维持半个月,他们现在全部的重心都需要向食物倾斜。

身手灵活的燕三带领一队人进山林打猎,谨慎行事,力所能及地侦查地形和可能存在的敌情。

经验老道的一些渔民则乘渔船在附近海域下网捕鱼、垂钓、赶海。

最后人数最多的村民则在营地附近开垦荒地,按作物时令耕种。

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留在营地照看小孩。

三天后。

营地周围两百亩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悉数种上了小麦和萝卜,因为时值深秋初冬,其他作物不易存活,小麦和萝卜则能扛过寒冬腊月。

渔船从附近海里打捞上来了大量的鱼虾,渔民们都很兴奋,因为这里鱼虾的产量远高于楚州近海,且只只肥美,显然这里是一片富饶的渔场。吃不完的鱼虾,他们再用晒出来的海盐进行腌制,这样可以储存更久的时间。

而燕三带领的猎队进山林后也次次满载而归,并探明山中没有人烟和贼寇,山谷里还有一片清澈的淡水湖。

……

三个月后。

天气渐渐回暖,营地顺利抵御住了第一次寒冬。他们虽然带来御冬的衣被不多,但流求岛上的冬天比楚州要暖和一些。

经过三个月的生长,冬小麦长势喜人,再过几个月就能收成了。最开始种下的萝卜则已经拔.出了土,变成了营地村民碗里热气腾腾的萝卜汤。

营地扩建,条件简陋的大通铺变成了一间间茅草屋,柱子加固,顶棚铺上更严实更紧密的草帘,遮风避雨不成问题。

……

三年后。

营地的小伙和姑娘喜结良缘,拜堂成亲,热热闹闹喝着刚酿出来的青梅酒。

来自流求岛另一端的一伙流寇试图袭击营地,但营地乡兵提前掌握了他们的行踪,一场血战后,流寇被悉数击溃,剩下的全部投降。

陆续有躲避战乱的流民从海峡对岸逃亡而来,营地皆一视同仁,友善地接纳他们。在这些流民中间,包括有医术精湛的郎中、技艺精巧的工匠。

营地周围种植的各类谷物、果蔬郁郁葱葱,一块块地被划分得仅仅有条;而饭桌上的主食,除了种在旱地的小麦,还开垦出一垄垄水田种植稻子,田里的水就地从溪流里引,而溪流则发源于山间那片清澈碧透的湖。

这是一个平凡的夏夜,天上一轮明月,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凉风习习。

辛弃疾忙完一天的农活,吃过饭,摇着蒲扇坐在椅子上乘凉。

农活并不繁重,反而乐得清闲,这是从前在金人控制的济南府不敢想象的安宁生活。

他抬头遥望着天上圆月,忽而诗兴大发,想作一阙长短句,《西江月》。

于是他念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十年后。

营地规模不断扩大,人数总几百发展到了几千人,粮仓里粮食储备充裕。

茅草屋变成了更坚固的木屋、土石房舍,可以住抵御每年夏季都会爆发的飓风。而最开始的窝棚营地,也慢慢变成了村落、集市,甚至是小城镇。

辛弃疾派遣出船队,一部分北上接济楚州故地饱受金人欺压、食不果腹的百姓,将他们迁来流求。

另派一小队进入大宋,打探朝廷的动向。

一个月后,燕三带人探明动向后速速回归,他费了一番力气,才在田间找到了弯腰劳作的辛弃疾。

“将军!官家果然无意北伐收复故土,朝廷仍收刮民脂民膏,年年向金人献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燕三禀报。

正在插秧的辛弃疾目光凝滞了好一晌,他从田垄间直起身,转过头看向燕三,脸上云淡风轻。

“意料之中,”他将手上沾的水在腰间擦干净,拍了拍燕三的肩膀,“你这一趟辛苦了。”

“不辛苦,”燕三憨憨一笑,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将军,公子们呢?我这趟上临安城给他们带了好些好玩儿的东西。”

“难得你还记挂他们,”辛弃疾抬眼往远处望了望,笑着给他指,脱口而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