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昌平。

天边才泛起鱼肚白,冀州王府上下为了小王女及其夫婿返回京都而忙碌起来。

漠北王郑渊和王妃阮英,一大早就派人来唤郑殊岳夫妇去叙话。

最后王妃阮英还单独同郑殊岳叙话,慷慨的将身边的丫鬟翠心,翠莲一道送给郑殊岳带回京都去伺候。

郑殊岳因着昨日翠心的缘故,心中难免有些芥蒂,“叔母,如今香兰紫草已经好全了,在京都,侯府祖母也派了人伺候着,不必麻烦了。”

阮英却语重心长道:“岳儿,叔母不妨直说了,你嫁去侯府也快半年了,这身子……,我瞧着这小侯爷玉树临风的,往后恐不会少了女人,翠心,翠连两个都是家生的,从小就在我身边,知根知底,有她在你身边,也有个照应,她也断不会害你,你也有个放心的人用。”

阮英说的似乎颇有道理,只是阮英的用心她也十分清楚,不过真心几分假意几何她也掂量过。

从小到大,只要是好事,一般都是要排在郑殊宁之后,索性她一句话也不说。

阮英有些着急,从小到大,郑殊岳反抗她,就是不说话,不变态,“你这孩子,怎么一不高兴就不说话,帮你还倒成了害你了,这事我已经同你叔父说过了,他觉得这样再好不过,你一个人在京都,无亲无故的,要是往后姨娘得宠,你连个帮手都没有,你就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

郑殊岳还是不说话,不妨郑渊进来了,严肃道:“你叔母也是为你好,她舍得给你,你就带着去,有什么事情也有个照应。”

郑殊岳不敢反驳郑渊,李嬷嬷匆匆赶来道:“小王女,小侯爷派我来瞧瞧,说是要尽快启程了。”

不多时,郑殊岳同萧晏就要回京都了,翠心翠莲二人也在返回的队伍中。

连翘白芷几个丫鬟面面相觑,又都心知肚明,却又不敢说什么。

李嬷嬷面色有些难看。

郑林初问道:“叔母,这是何意?”

郑渊抢答道:“你叔母有心将两个大丫鬟派去伺候岳儿,就让她们二人去吧,这二人厨艺不错,岳儿也可以随时尝尝家乡菜。”

郑林初不相信阮英会有这么好心,还想说什么,郑渊这人,从来说一不二,郑殊岳怕郑渊迁怒于郑林初,忙道:“我觉着挺好,我就带着去京都吧。”

郑林初有些不可置信的看了一眼郑殊岳。

郑殊岳用眼神安抚了一下郑林初。

郑殊宁也赶来了,姐妹二人边走边说,从王府正厅行至王府门口。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想到下次再见不知是什么时候,郑殊宁不免带着些哭腔。

郑殊岳伸手去拉住郑殊宁的手肘,想抱一下郑殊宁,不妨郑殊宁条件反射般露出疼痛的神色。

郑殊岳神色一凛,轻轻掀开袖口,郑殊宁那欺霜赛雪的手臂上有着横横竖竖的鞭痕。

“你……。”

郑殊岳还未说什么,郑殊宁就摇着头紧紧抓着她的手。

千言万语,说不尽,道不明。

姐妹二人齐齐落泪。

回去的路上,萧晏眉头紧锁,郑殊岳也面色忧伤。

到京都时,接近傍晚,行至西直门,郑殊岳独自回了侯府,萧晏带着则是直奔皇宫,去见皇上去了。

侯府老早就收到消息,派了丫鬟小斯在门口等候。

等回到明安堂后,换了身衣裳便去了花厅。

厅中乌泱泱的坐满了一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

尽管有小斯在门口提前禀报过,因着郑殊岳大婚时,萧晏公务繁忙一切流程都从简了,这次郑殊岳和萧晏从冀州回来,正好办一个认亲仪式,所以侯府中太夫人的小儿子萧文英一家从津远回了侯府。

据了解,萧文英一家人口不少,又如此大费周章的回来,也是太夫人有心了。

于情于理,郑殊岳都该正视这场仪式。

萧文英此人与萧文元不同,光是小妾就有四房。

子嗣男女共七人,四男三女。长子萧临,三子萧铭,四女萧绮为正妻所出。

次子萧礼,五女萧雪为赵姨娘所出;

六女萧晴为陈姨娘所出;七子萧翊,为秦姨娘所出;还有一个进府没多久的孟姨娘。

似乎都是为了同萧晏夫妻二人见面,一大家子特意在花厅等候。

只是萧晏径直去了皇宫,只有郑殊岳一人前来。

太夫人见着她进来,十分开心。

下意识的往郑殊岳后面看了看。

郑殊岳忙说了萧晏去了宫里的事情,萧晏早派人来说过了,太夫人也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只是下意识的反应而已,但是她没有解释,依旧面色不改,“为人臣子当为君分忧。”

萧文英听罢,也点点头,于他们二房而言,萧晏越得圣心越好,现在科举废除,他的一众儿子只得依靠侯府过活,即使从前同嫂子柳氏有些龃龉也不算什么。

只要萧晏往后能帮衬自己的儿子们一把,依靠侯府能为女儿们谋个好夫家,就是天大的好事情。

太夫人忙招呼郑到近前来。

又笑眯眯的对着大家说道:“这就是晏儿的媳妇了。”

众人也都笑眯眯的看着郑殊岳。

随后,太夫人又慈爱的说道:“殊岳,本来认亲仪式是要晏儿在场的,他来给你介绍的,只是事发突然,没想到皇上召见晏儿,所以就让祖母来为你介绍家里人可好?”

郑殊岳忙点头道:“祖母亲自为孙媳介绍,是孙媳的福气。”

“好,”太夫人笑眯眯的点着头。

随即为郑殊岳介绍萧文英一家。

郑殊岳一边听太夫人介绍,一边问好,萧文英同妻妾都给了郑殊岳礼物。

而其他平辈中,都比萧晏年岁小,郑殊岳吩咐连翘送礼,男子都是文房四宝,小姐们都是一根金钗。

认亲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就在花厅用晚膳。

稍晚些,宫里来了人,是一位公公,带着斗笠,似是悄摸来的。

太夫人定睛一看,那是皇上身边的贴身公公,黄顺公公,他如此装扮来侯府,定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关侯府,却又不便被人知晓。

蓦的,太夫人神色有些许紧张,萧老侯爷反应很快忙将人请去书房。

太夫人趁此机会让大家回去休息,只留下了柳氏和郑殊岳。

不多时,萧老侯爷由小斯推着进了花厅,神情严肃。

太夫人率先开口道:“文元,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萧文元回话道:“母亲,晏儿赶去了昌平。”

“什么?”,太夫人似乎不敢相信。

柳氏也急急道:“怎么会让晏儿去。”

郑殊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下她也不知道从何问起,只得站在一旁。

昌平,位于大乾的东北方,与东狄紧靠,一直由安国公纪家一家死守。

纪家世代承袭安国公爵位,战功赫赫。

现任安国公纪桓川有勇有谋,其胞妹为先太子妃纪桓娥,后因先太子密谋造反一事,手握十万精兵的纪家面临着与先太子结党营私的猜忌。

时年,老国公纪善为破此局,以死明志,求了个恩典,保住了纪家上下几十余口人。

此后,不知是何缘故,皇帝并没有削掉纪家的兵权,只是将纪家男眷全部派往昌平,女眷则是留守于京都。

而在纪家接手戍守昌平这二十多年间,东狄屡屡来犯,纪桓川都竭力守住昌平。

年前,经过朝中诸位大臣商议,又结合昌平送来的消息,乾帝认为是最佳的进攻时机。

此仗大捷,至少可保昌平五十年的安宁太平。

而现下,昌平同东狄已经交手快半年,还是相持不下,昌平八百里加急,传来消息,送去的粮草居然不见三分之一,乾帝夜不能寐,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已经许多天了。

皇帝召萧晏进宫,开始大家都不以为意。

直到看到那带着斗笠的黄顺出现。

萧文元看了一眼郑殊岳,想起黄公公替萧晏带的话“有什么事不必避着少夫人……。”

沉默了片刻,方才开口道:“安国公受了重伤,无法统军,明舟秘信要晏儿前去助他,并向皇帝说明当年他三次烧了东狄人的粮草都是晏儿的部署……。”

柳氏不等萧文元说完,着急道:“安国公常年混迹于军营都受伤了,晏儿才去过三年,他纵然是天才,也是凶多吉少啊……。”

柳氏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甚至是屋中除了郑殊岳之外的每个人的想法。

只是柳氏说的太直白,太夫人手肘有轻微的抖动,目光看向了萧文元。

萧文元忙安抚道:“放心好了,冀州那边能供应我们五千匹战马,已经往昌平方向去了,新潼关,燕山关各抽五千精兵前往昌平支援,晏儿既然去了,自然有他的数。”

说着,好像是为了让大家都相信,又补充道:“晏儿是什么人,你们还不知道吗?从小虽然调皮,但是他都有他的数的。”

郑殊岳一句话也没有说,她只是听说萧晏同哥哥和叔父商议过大乾同冀州开通互市的事情,没想到他们才回来,冀州就能供应五千匹马来。

“皇后娘娘知道吗?”

太夫人突然开口。

郑殊岳拉回思绪,她知道太夫人同皇后娘娘的关系,太夫人此时问皇后娘娘,难道是想通过皇后娘娘的关系不让萧晏去东狄吗?

柳氏的想法同郑殊岳一模一样,忙道:“母亲,咱们去求求皇后娘娘吧,晏儿是她老人家看着长大了,她最喜欢晏儿了。”

“慧茹,你冷静些。”萧文元开口。

慧茹是柳氏的名讳。

“此事事关社稷,即使皇后娘娘知晓,晏儿也不可能会回来,更何况是明舟的来信。”

太夫人觉得萧文元说的有道理,很快沉着下来。

柳氏虽然担忧,但也坐到了一旁的圈椅上,不再说话,只是不停的缴着手中的锦帕。

似是瞧见郑殊岳一脸不知所谓的坐着,她心里有些气愤。

萧老侯爷突然发话道:“慧茹,书岳你们先回去歇着吧,我修书一封去昌平,劳他们照看些晏儿,你们不用担心。”

萧老侯爷说话温和,但是又有着不容置喙的强硬,柳氏只好离开了。

郑殊岳也起身,行了个礼,正准备走,太夫人突然说道:“殊岳,晏儿同你说过什么吗?”

郑殊岳摇了摇头,“祖母,他只是同我说京都有事情等着他处理,让我先回来。”

太夫人点了点头,让她回去休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