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甘州大营,万籁俱寂,孤零零的寒鸦从发黄的草地上略过,阵阵叫嚣着这片寂寥,引来风声的呻吟,悲怆,苍茫,留下满目的萧瑟凄凉。
这座大营是中原在北方的边境,保护着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军事和情报中心——甘州城。他们共同守护着唯一雄踞中原的泱泱大国——猷朝。
甘州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下,盛产小麦和粟米,全国重要的粮食重镇;上,黄河穿心而过,直通中原腹地,可达云都。甘州大营再往北,是一片平原,然后是连绵的高山,那里的人都把这座山唤作太平峰。太平峰的北方,是对中原虎视眈眈的突厥族,西边,是游牧一方的契丹族。
崔荆,字鸿元,甘州校尉。因为玉宸的事情,整个甘州大营都没有大将军以及参军的职位,所以在上面没有派遣钦差大臣的情况下,刺史掌管甘州和大营的所有事宜,包括下达军令,军令直接传给给各营校尉。而崔荆,就是年纪最大,经验最丰富,资历最老,统领实施甘州所有军政要务的普通校尉。
半月前,秋收刚刚进入尾声,甘州大营外面的山腰上突然燃起狼烟,值岗的哨兵一个都没回来。所有人都十万火急,火烧火燎地回到甘州大营,全军严阵以待,风声鹤唳。和往常一样,等待着,防御着,外族一次又一次的进犯;安抚着,保护着他们身后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承诺着,守护着,支援着云都。作为大猷的都城,那矗立着稳如泰山却又瞬息万变的庙堂之远。
“将军,钦差大人快到了,刺史让您抓紧过去。”小兵来报告道。
“好。”崔荆说完便快步乘上快马,离开甘州大营。
到达甘州的城门口,刺史辛柏正翘首眺望着远处的界碑,那里很快就会被车马和仪仗卷起的风沙灰尘吞没。
“崔将军到!”没等到崔荆制止,整个迎接队伍都回荡着传令官响亮地回声。
“哎呀呀,你终于来啦!”辛柏一把将还没完全从马上下来的崔荆拖到身边。
“咱们这天天来钦差,你至于么。”崔荆无语。
“诶!这回和之前不一样!这次来得是李延昭!”辛柏但心地感叹道。
“哦,那个天之骄子。”崔荆冷嗤了一声。
“啊?那是谁啊?”一旁的校尉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赵郡李氏嫡系的公子,云都李府未来的主君。”议论的声音中很快就有了正确答案。
“哦!五姓七家之首,他家连陛下都未必放在眼里。”
“噤声!”辛柏呵斥道。
“你们这群没大没小的,这种话给我烂在肚子里,小心全家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说完,辛柏刻意地瞟了一眼崔荆。见崔荆的神态并无任何异常,才松了口气,轻轻拍了他一下。
“鸿元,给这些乳臭未干的臭小子们好好讲讲!”
“五姓七家包括,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颍阳郑氏还有太原王氏,这几大氏族算是如今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子弟大多在朝中身居要职或者传承深远,这些人也把控着朝政命脉。所以世人都尊称他们为五姓七家。”崔荆解释道。
“诶!将军,那您也是喽!”后面的年轻人好奇地问道。
听到这,辛柏紧张的望向崔荆,只见崔荆脸上并无半点波澜,平静地回答道:“我不是,我虽然姓崔,但却是崔氏的旁支。我家祖籍就在甘州,既不在博陵,也不在清河。”
“行啦!”辛柏又转过头喝退了还想打听点八卦的众人。
“我让你介绍介绍李延昭,谁让你介绍五姓七家了。这用你介绍啊?”辛柏心疼地对崔荆说道。
“他有什么可介绍的。你们都听着,来了甘州,不是杀敌报国的英雄,那就是临阵脱逃的懦夫。军旗之下,铁令如山,谁也不比谁高贵!”崔荆高声对众将说道。
“是!”众将齐声回答道。
“话说的不错!但是本官还是要提醒一下,这位李将军,身份尊贵,武功高强,是当朝的武状元,一朝高中就被封为武忠将军,任职于南衙禁军,正四品上。”辛柏说道。
“正四品上,知道是什么概念么?”辛柏环顾四周问道。
“本官,年少就高中进士,兢兢业业干了半辈子,为官三十余载,好不容易熬到了现在,才是个从四品。”
“而且,自从这位李将军在南衙禁军任职后,雷厉风行,不到半年就做到了禁军统领的位置。前段时间,他率军开拔西南边陲,亲率大军经过十余场海战,彻底肃清了西南沿海为祸二三十年的海寇。陛下龙颜大悦,晋升他为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这就足以官大好多级压死我,压死你,压死所有人了!”辛柏越说越激动。
“而且!他!还是左千牛卫指挥使!”辛柏一边说着,一边重重地拍打着身边年轻人的肩膀。
“他掌管千牛卫左营?”崔荆惊讶地问道。
“嗯!”辛柏激动地回答道。
“左千牛卫是什么所在,各位心知肚明。此次,陛下派他前来,不知道咱们甘州会发生什么大事。所以,各位,给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咱们谁都别出事,都给我平平安安地回家过年!”
左右千牛卫,独立于所有的军事机构,只听命于陛下,典出《庄子》庖丁解牛,寓意“锐利可斩千牛”,负责监察百官,间谍暗杀。左千牛卫负责武将,右千牛卫负责文官。
辛柏振臂一呼,所有人如同收到军令般严肃:“是!”一阵巨响,所有人都不再议论,整肃的军纪,严明的纪律,这就是甘州军。他们每个人都严阵以待,不仅仅是在等着这位李延昭大将军的到来,更是怀拽着勇敢和坚韧,为了百姓和亲人,等待着即将到来,也未必能踏过去的死亡。
“左指挥使不是那个人么?”崔荆仍然不解,悄悄地问辛柏。
“陛下登基之后就把他贬下去了,这都好几年的事了。当时我担心你听到这事难过,所以就也没告诉你。这个位置空缺了许久,直到这位李延昭大将军在殿试武试中展露头角,陛下这才重新任命了这个职位。”辛柏悄悄地回答道。
“那个人呢?”崔荆问道。
“那不清楚了,李大将军应该知道,你到时候可以问他。”辛柏调侃道。
崔荆白了他一眼,继续看着远处的界碑发呆。
“怎么还没到?”辛柏有些不耐烦地叉着腰,自言自语道。
“左千牛卫指挥使……”崔荆自言自语道。
“你说什么?”辛柏问道。
“他来这,领得是圣上的什么旨意?”崔荆反问道。
辛柏和崔荆相顾无言。
过了一会,衙门的捕快来报辛柏:“大人!衙门门口站了两个少年,看上去是生面孔,其中为首的那名男子身穿圆领袍,头戴官帽,应该是个练家子,腰间还别着一把长刀,他自称是您的客人。另外一位少年看着更加年轻些,只是跟在他身后,一副文人打扮,一言不发,只是微微笑了笑。”
“来了!”辛柏和崔荆异口同声。
“既然如此,我带着人回甘州大营了。”崔荆说罢,便转身上马。
辛柏站在马下:“做好准备,我猜他领得不止一道圣旨。”
“放心,就辛苦你替我们先探上一探了!”崔荆说罢,就领着甘州大营的校尉们飞驰而去。
辛柏在城门前拍了拍衣摆上的灰尘,坐进了回城的马车。城里的商铺欣欣向荣,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甘州城的最高长官,封疆大吏,正带着他那年迈的师爷和年轻的随从,大摇大摆的挑选送给李延昭的礼物,激情洋溢地讲了半天价。
回甘州大营的路上,年轻一些的随从是张庆,摸不着头脑道:“将军,咱们不用跟着刺史去衙门口迎接他么?”
“你是不是傻!”辛棚轻轻拍了一下年轻校尉的脑袋。
“人家,不在刺史府,不带兵,咱们去算什么事?告诉那个李大将军,咱们染指甘州城衙门啊?”辛棚解释道。
“那个李大将军脑子里咋想的,让咱们去城门口迎接他,摆了半个时辰的谱,自己居然在甘州城衙门门口待着。”张庆摸不着头脑。
见崔荆一言不发,两个校尉也都识趣地闭上了嘴。
本文中,五姓七家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取自唐朝,但是本文为架空,小说内容与史实无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烽火欲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