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微光,从窗纸透入安平王府的书房。案上新摆的砚台深黑如墨,雕刻山水隐现,似一方小小天地。苏琛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昨夜与皇帝的意外相逢仍在脑海盘旋:那枚飞雀玉佩的往事,如同一页缺损的旧卷,带给他警讯。
若皇帝已对他的“失忆”生疑,那么他必须尽快弥补空白,以免在下次面对提问时再次露出马脚。在古代的信息不如现代畅通,他只能从府中旧人、过往资料中查漏补缺。
唤来刘正管事,苏琛神色平静,却语带深意:“刘正,本王幼时多病,记忆疏漏,你曾在府中多年,可知王府旧日侍过我的老仆、嬷嬷,如今尚在者何人?若有,去请他们来,或许能与我叙叙童年往事。”
刘正愣了下,旋即恭敬答道:“王爷,府中老人多已辞老回乡,但小的会尽力寻觅线索。听闻王爷幼时身边曾有一位赵嬷嬷,在您尚未分府前侍过您一阵子,她后来被奖赏遣回乡安度晚年。不知是否能派人打听她下落?”
苏琛微笑颔首:“正合我意,尽快去办,不必张扬。”他要悄悄行事,不愿让更多人察觉自己的弱点。
待刘正退下后,他又叫来阿齐,简单吩咐几句杂事,然后换上朴素长袍,准备出府。上次在太华斋附近窥察顾迟动向后,他明白在朝堂之外还有许多消息渠道。他不想一直闭门,适度走动才能汲取更多情报。
马车辚辚,走过青石铺就的御道。今日天气微暖,街巷渐有清脆鸟鸣。苏琛未直奔朝臣聚集之处,而是在一处临近礼部衙署的茶肆下车。这里往来多是读书人、小官吏和跑腿传书者,说不定能听到点朝中风声。
刚坐定,就有一桌两名身着青衫的文士正低声议论:“听说昨日皇上深夜曾在外苑附近闲步,有人猜测是为审察京中风评。”另一人附和:“近来陛下对安平王颇为关注,清流雅集上王爷之言获赞,如今安平王渐有名声。顾丞相那边却不显山露水,不知何态度。”
苏琛佯作不闻,慢啜清茶。这种非正式言论虽不可靠,却能窥得一点变化:人心与风声正暗中酝酿。皇帝因他在雅集上的表现而对他有所关注的消息,显然已走漏到市井小圈子里。他的崭露头角引起猜测,也为顾迟提供更多观察目标。
坐了片刻,他起身离开茶肆,信步而行,绕过两条街巷。恰于拐角处,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不是顾迟本人,而是一名曾在宫宴上随侍顾丞相的中级官员。那官员似乎无意中望了他一眼,立刻装作不认识般走开。苏琛心下一凛:顾迟的人已经在注意他的行踪了吗?
暗笑一声,他并不回避,而是淡然继续闲逛,偶尔驻足于摊前翻看几页旧书,或向贩夫问询一种稀罕笔墨。表现得像个对政务不甚热心、对书卷与杂事有着小小兴致的清闲王爷。
直到近午时,他才回府。阿齐送上午膳时,苏琛问起:“有消息吗?”阿齐摇头:“刘正还在打听赵嬷嬷的下落,暂无回应。”
苏琛不急,慢慢品尝一碟山楂蜜饯,酸甜滋味在舌尖化开。这种等待如织锦的过程,需要耐心。他已种下调查的种子,只待收成。
午后日光稍显慵懒,他回到书房,抽出一卷老档案。那是王府旧账簿和族谱,或许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己幼年在皇宫日子里的蛛丝马迹:例如侍从人员姓名、出行记载,甚至哪天曾获赏赐物件。尽管零碎艰难,他仍要试上一试。
半个时辰后,他果然在一页泛黄纸张中找到一条陈年记载:当年先帝生辰,有赐给皇子与小王爷们各类玩物,包括玉佩、剑穗。上面隐约提到安平王幼时曾得一玉佩,却不满意,后来转赠他人。细节不明,却与皇帝昨夜提到的“飞雀玉佩”隐有牵连。
苏琛轻抚纸页,眉峰微蹙。看来那玉佩当真存在过,而他(或说原本的安平王)对其印象已模糊。皇帝却清晰记得这段旧事,并以此试探自己。若再次被问起,他至少不再全然懵懂。
不过单凭这只言片语还不够,他还需赵嬷嬷或其他知情者的证言,以便构筑更完整的童年记忆。
黄昏将临,刘正匆匆赶回:“王爷,小的已派人送信往赵嬷嬷故乡寻访,需数日方有回报,王爷请耐心。”
“做得好。”苏琛点头,心中已稍安。这几日他不会轻举妄动,既不与顾迟正面接触,也不刻意出现在皇帝视线内,以免节外生枝。他要先扎好根基,稳住阵脚。
夜色再临,星光微弱,府中静谧。苏琛坐在书房内,用那新赐的黑石砚台磨墨,蘸笔于纸上写下几句古诗,把玩字句间的韵律。看似雅兴,实则在训练自己以古人的思维形塑谈吐,使日后面临皇帝与翰林清谈时不露破绽。
笔尖划过纸面,留下一行行清隽字迹。他对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皇帝是座明灯,既照亮也可能灼伤;顾迟是座暗山,不时挡路、隐现阴影;自己则是新生野草,需在缝隙中寻求生机。掌握过往记忆是首要任务,不让童年旧闻成为弱点,让皇帝有借口怀疑。
室外传来阿齐的轻敲声:“王爷,已夜深,可要歇息?”
苏琛放下笔,望向窗外深蓝夜空:“稍后便歇。”声音轻,却含坚定。
慢慢追妻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 11 章 寻迹补阙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