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里只有键盘敲击的细微声响。明晚蜷缩在椅子上,屏幕上开着三个不同的浏览器窗口:一个是省考古研究所的官网,一个是知网的论文搜索页面,还有一个是打开的空白邮件草稿。
光标在邮件正文区域闪烁,像她此刻犹豫不决的心跳。
“林教授,您好!我是文学院大一新生明晚,冒昧打扰您。上周有幸听了您学生时辰老师代讲的文物鉴赏课,收获非常大!关于课上提到的战国铜镜纹饰分类,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对‘蟠虺纹’与‘蟠螭纹’的具体区分仍有困惑,不知能否有幸向时老师请教一二?万分感谢您的帮助!”
短短几行字,明晚反复修改了不下十遍。语气是否足够恭敬自然?问题是否显得过于浅薄?会不会被看穿醉翁之意不在酒?每一个措辞都让她绞尽脑汁。苏晴敷着面膜从她身后飘过,瞥了一眼屏幕,夸张地叹了口气:“晚啊,你这哪里是请教问题,分明是投递情书的前奏!至于吗?就代了两节课的老师……”
明晚的脸瞬间红了,手指飞快地盖住屏幕:“别瞎说!我是真的对那个纹饰感兴趣!”
“哦?是吗?”苏晴拉长了语调,凑近明晚,指着她桌面上摊开的几本崭新的书——《中国青铜器纹饰全集》、《文物修复基础理论》——戏谑道,“那这些书是怎么回事?我记得你选这课纯粹是为了混学分吧?”
明晚被戳穿心思,干脆破罐子破摔,一把抱住苏晴的胳膊摇晃:“晴晴!帮我想想嘛!这邮件到底行不行?林教授会不会觉得我太唐突?”
苏晴无奈地扯下面膜,认真看了看邮件:“嗯…问题本身是学术的,理由也算正当。不过明晚,我得提醒你,”她的表情严肃起来,“时老师31了,比你大13岁!而且她是正经的研究员,工作性质特殊,跟我们这些大学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师生恋?年龄差?听起来就很麻烦。你确定要一头栽进去?”
明晚的目光落在桌角那张她偷偷拍下的讲台上的侧影——模糊的像素里,时辰专注讲解的轮廓依然清晰。那种沉稳又带着点疏离的气质,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她。她想起那双琥珀色的眼睛看向自己时耐心的温和,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笃定。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明晚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但我现在唯一确定的是,如果什么都不做,让她就这么消失在我的世界里,我一定会后悔。晴晴,你不懂,我看着她的时候,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如果错过了,我会错过很重要的东西。”
苏晴看着她眼中闪烁的、从未有过的执着光芒,最终败下阵来,拍拍她的肩:“行吧行吧,怕了你了。邮件没问题,发吧!大不了被拒绝呗,反正你也没损失。”
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勇气,明晚按下了“发送”键。
---
**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室。**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化学试剂气味和旧纸张特有的书香。巨大的工作台上,一盏冷光源无影灯下,时辰正戴着放大镜,用极其细小的竹签和棉签,一点点清理着一块刚出土、布满绿锈的青铜器残片。她的动作精准、稳定,呼吸都放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时光。
“辰哥,歇会儿?喝咖啡不?”同事张毅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把一杯放在她工作台不碍事的角落。所里年轻些的同事都习惯叫她“辰哥”,一是她性格爽朗大气,二是那利落帅气的打扮和行事作风,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娇滴滴的“姐”字。
“谢了,张儿。”时辰没抬头,只是手上的动作稍微停顿了一下,“等我把这块关键区域的附着物处理完。”
张毅也不在意,靠在旁边的工作台上,抿着咖啡,目光扫过时辰专注的侧脸和那修长有力的手指。“我说辰哥,你这几天回母校代课,感觉如何?有没有被那群青春洋溢的大学生闪瞎眼?”
时辰终于放下了工具,摘下放大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端起咖啡喝了一口:“还行,孩子们挺活跃的。就是…有点吵。”她不太擅长应付过于热情的氛围。
张毅哈哈大笑:“你这性格,就该埋首故纸堆,跟这些老物件打交道最合适!对了,林教授给我发消息了,说他有个学生对你那节课特别感兴趣,问了个挺专业的问题,邮件转给你了,让你有空看看。”他挤挤眼,“是个大一的小姑娘吧?叫明晚?名字挺有意思。林教授可很少亲自帮学生牵线问问题,看来这学生有点东西。”
时辰微微挑眉,拿出手机。果然,邮箱里有两封新邮件,一封是林教授转发的,附言很简单:“时辰,这是我学生明晚关于铜镜纹饰的疑问,她对你的课很感兴趣,问题也问到了点上,你有空就指点一下。”另一封就是明晚发来的原文。
她点开明晚的邮件。文字清晰简洁,问题确实抓住了课堂内容的一个关键点,甚至引用了林教授提过的一本专业参考书。看得出,这个学生不仅认真听了课,课后还真的去查了资料。这在大一新生里并不多见。
时辰放下咖啡杯,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敲打起来。她的回复和她的人一样,简洁、专业、直奔主题:
> **明晚同学:**
>
> **你好。**
>
> **邮件已收到。关于蟠虺纹与蟠螭纹的区分,核心在于其头部形态及身体缠绕的繁复程度……(此处省略约200字专业解释)**
>
> **建议可参考《东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研究》(李XX著,2005年版)第三章第二节,该书对这两种纹饰的谱系梳理较为清晰。省图古籍部有藏。**
>
> **祝学业顺利。**
>
> **时辰**
点击,发送。对她而言,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学术答疑。
---
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明晚几乎是扑过去的。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她甚至不敢立刻点开,只是盯着那个发件人名字——“时辰”。
点开邮件,内容比她想象的还要简短,没有任何寒暄,直切主题的专业解答,条理清晰,逻辑分明。最后推荐的那本书,更是精准地切中了她查阅资料时遇到的瓶颈。
“啊——!”明晚忍不住发出一声压抑的低呼,把旁边的苏晴吓了一跳。
“怎么了怎么了?回复了?写的什么?”苏晴凑过来。
明晚把手机紧紧捂在胸口,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狂喜和一丝傻笑:“她回了!她真的回了!而且…她推荐了一本书!省图古籍部才有!她怎么知道我没找到那本书?”
苏晴看着好友瞬间亮起来的眼睛,无奈又好笑:“看把你乐的!就一封纯学术邮件,至于吗?连个表情符号都没有,冷冰冰的。”
“你不懂!”明晚反驳,眼睛亮晶晶的,“这说明她很认真对待我的问题!而且她记得我在课上问过什么!你看她解释得多清楚!”她反反复复读着那几行字,仿佛能从那些冷静客观的句子里,读出某种隐藏的温度。
“行行行,认真对待。”苏晴举手投降,“那请问明晚同学,接下来有何高见?继续发邮件探讨高深的纹饰学问?”
明晚用力点头,像找到了主心骨:“对!我要去省图借那本书!然后…然后认真看完,再整理出新的问题!”她立刻行动起来,打开省图书馆的网站开始查询那本书的索书号和馆藏状态,那股子钻研劲儿,比准备期末考试还要认真百倍。
接下来的几天,明晚的生活重心完全变了。她一头扎进了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抱着厚厚的《东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研究》和相关资料啃读。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纹样图谱,看得她头昏脑涨,但想到这是时辰推荐的书,想到自己提出下一个问题时她可能回复的邮件,所有的困难都变成了甜蜜的动力。
她开始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读书笔记,遇到特别难懂的地方,就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梳理,旁边还画上一些歪歪扭扭的纹饰草图。她甚至开始关注省考古研究所的官网动态,试图从那些工作简报和新闻稿里,拼凑出时辰日常工作的一星半点。
夜深人静时,明晚会再次点开邮箱,看着那封唯一的、来自时辰的邮件。指尖悬停在“回复”按钮上,编辑框里已经打好了新的问题,甚至还有一句小心翼翼的“时老师,最近降温,请注意保暖”。但最终,她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了那句问候,只保留了纯粹的专业疑问。
“慢慢来,不能急。”她对自己说,像是在安抚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先让她记住我的名字,记住有一个叫明晚的学生,是真的对文物、对她讲的东西感兴趣。”
她把脸贴在冰凉的手机屏幕上,仿佛能感受到屏幕那头那个人专注工作时散发的沉静气息。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的年龄差距和身份鸿沟,但此刻,仅仅是发出了邮件并得到了回复这件事本身,就足以点燃她心中熊熊的希望之火。
她打开一个新的空白文档,郑重地敲下标题:《“追夫”计划第一步:成为她眼中值得认真对待的学生——进行中》。
文档里,只有孤零零的第一条记录:
> **目标1:建立初步学术联系(√)**
> **下一步:深化专业印象,等待时机。**
窗外月色正好,映照着少女眼中闪烁的、充满干劲的光芒。万里长征,她总算迈出了坚定而忐忑的第一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