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权倾朝野

永熙三年的冬雪,比往年落得更早些。大理寺衙门外的老槐树裹着银霜,萧玦身着紫色官袍,踩着积雪步入大堂时,属官们已捧着卷宗列队等候,齐声行礼的声音压过了檐角冰棱滴落的轻响——如今的他,早已不是三年前那个需仰仗苏家、忍辱负重的罪臣之子,而是新帝倚重的“左膀右臂”,身兼大理寺卿与太子少保两职,掌刑狱、辅东宫,朝堂之上,无人敢小觑。

“按昨日拟定的章程,先审江南盐商贪腐案。”萧玦将暖炉递给随从,指尖拂过案上堆叠的卷宗,目光锐利如刀,“涉案的三位知州,今日务必提审完毕,供词需与盐运司的账册一一核对,不许有半点疏漏。”

“是!”属官们躬身应下,捧着卷宗匆匆退去。堂内很快只剩萧玦一人,他翻开最上面的卷宗,指尖落在“苏州知州王显”的名字上——此人是前丞相的余党,当年曾参与构陷永宁侯府,如今终于落在他手中。

正看着,内侍监的总管太监提着宫灯走进来,脸上堆着笑意:“萧大人,陛下在御书房等着呢,说有要事与您商议。”

萧玦起身整理官袍,随太监入宫。御书房内暖炉正旺,新帝赵珩拿着一份奏折,见他进来便笑道:“萧卿来得正好,你看这份关于整顿漕运的奏折,可行否?”

萧玦接过奏折,快速浏览后道:“陛下,漕运积弊已久,若想彻底整顿,需先换漕运总督——现任总督张奎是三皇子旧部,虽未参与谋逆,却多年克扣漕银,若不换他,新政难行。”

“朕也是此意。”赵珩点头,语气中带着信任,“此事便交予你去办,人选你定,朕无异议。”

这般毫无保留的托付,在三年间已成常态。自新帝登基,萧玦先是以大理寺卿之职厘清数十桩陈年冤案,为太子与永宁侯府正名,后又辅佐新帝推行新政,整肃吏治、改革税赋,每一件都办得稳妥周全。朝堂之上,原本对他心存疑虑的老臣,如今也皆服其才干;而那些试图攀附他的官员,却都被他以“不循私情”挡了回去——他的权柄,从不靠结党营私,而是靠一次次实打实的功绩,垒在新帝的信任与百姓的口碑之上。

从御书房出来,夜色已深。路过兵部衙署时,却见灯火通明——苏令蘅的兄长苏策正率部将议事,见他走来,连忙迎出门:“妹夫,你来得正好,关于北境增兵的方案,我们正想请你参谋参谋。”

萧玦随他走进衙署,看着沙盘上标注的北境防线,缓缓道:“北境严寒,增兵需先解决粮草与冬衣。我明日便让人协调户部与工部,十日之内,务必将物资运抵边境。”

苏策笑着拍他的肩:“有你这句话,我便放心了。如今朝堂上,也就你能让户部那些老顽固乖乖听话。”

萧玦淡淡一笑,并未接话。他知道,户部之所以“听话”,并非惧他权柄,而是他每次协调物资,都会带着详细的调度计划与民生数据,让人心服口服。就像去年南方水患,他亲赴灾区,不仅调度粮草赈灾,还制定了疏通河道的方案,让数万户百姓得以重返家园——那份赈灾奏折上,“以民为本”四个字,是新帝亲笔所批,也是他为官的准则。

回到国公府时,苏令蘅正坐在书房等他。桌上摆着温好的酒与几碟小菜,她见他进来,递过一杯酒:“今日审案还顺利?”

“王显已认罪,当年构陷侯府的细节,都招了。”萧玦接过酒杯,与她轻轻一碰,“明日我会将供词呈给陛下,前丞相的余党,也该彻底清算了。”

苏令蘅看着他,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清冷,多了几分柔和:“你如今权柄在握,却比从前更谨慎了。”

“权柄越大,责任越重。”萧玦饮尽杯中酒,目光落在窗外的雪景上,“我若行差踏错,不仅辜负陛下信任,也对不起那些因冤案死去的人。”

他从未忘记,自己今日的权柄,是用多少隐忍与牺牲换来的——是侯府满门的冤屈,是沈知意的离去,是苏令蘅的陪伴,更是新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不敢贪,不敢纵,只能步步谨慎,以权柄护朝堂清明,护百姓安宁。

夜深了,萧玦坐在案前,看着那份即将呈给陛下的供词,忽然想起多年前在侯府后花园,父亲曾对他说:“为官者,当存敬畏之心,握权而不骄,掌权而为民。”那时他尚年少,如今终于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窗外的雪还在下,覆盖了京城的喧嚣。萧玦将供词收好,指尖轻轻摩挲着胸口——那里早已不再藏着青梅佩,而是换成了一枚新帝赐的御守,上面刻着“忠君爱民”四个字。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而他手中的权柄,从来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太平,为了不辜负每一个信任他的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