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弱亦能摘桂冠

九月的风卷着桂花香漫进教室,慕庆安把刚发下来的语文周测卷往桌角一推,68分的红色数字像块刺眼的补丁,和旁边数学150分的卷子摆在一起,显得格外扎眼。

她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笔帽,眼神落在窗外公告栏里的高考分数线——北大文科698分,光语文一门就得考到125分以上,可她现在连及格线都摸不稳。

“又在愁语文?”绵钰把刚买的冰汽水放在她桌上,瓶身凝着的水珠滴在桌面,晕开一小片湿痕,

“你上次模考语文才72,再这么下去,就算数学英语都考满,总分也够不上北大线啊。”

慕庆安拧开汽水灌了一大口,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没压下心底的滞涩。她想起高二那年的转折点,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笔——那时候她还在理科班,数学稳居年级第一,物理化学也常拿满分,可理科班主任李老师却总对她带着偏见。

有次月考后,李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有些同学仗着家里有钱,以为靠补课就能稳上名牌大学,其实脑子里根本没多少真东西”,话里话外都在指她。

那天下午,慕庆安拿着文理分科申请表直接闯进了教务处。主任看着她理科年级前十的成绩,反复确认:“你想好了?理科是你的优势,转去文科要从头补历史政治,风险太大了。”

“我想好了。”

她攥着申请表的指尖泛白,心里憋着一股劲,“他不是觉得我靠钱吗?我就用文科证明,我靠自己也能行。”

可现实远比她想的残酷。

高二上学期快结束才转文,历史课本上的时间线像一团乱麻,政治的哲学原理绕得她头晕,语文更是成了硬伤——古文翻译总漏关键点,现代文阅读答不到采分点,作文写得像流水账,高二期末考直接考了414分,在文科班排到了中下游。

唯一能撑场面的,只有数学和英语两门150分的满分,可两门满分撑不起她的北大梦。

“我昨天翻竞赛手册,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9月15号正好开始预赛。”慕庆安突然抬头,眼睛亮了一瞬,“要是能拿个省一,冲进CMO拿牌,北大强基计划就能破格入围,到时候语文哪怕只考80分,高考总分620左右也能稳了。”

绵钰刚咬开的饼干差点掉在地上:“你说的是那个要过预赛、联赛、决赛三关的奥赛?那二试的题比高考压轴题难十倍都不止!而且你转文后,理科的数论、组合模块都快一年没碰了吧?”

“但这是最稳妥的路。”

慕庆安从书包里翻出本泛黄的《数学竞赛真题集》,扉页上的公式注解还是高二理科班时写的,“我从高一开始就刷联赛题,二试的几何和代数模块底子还在,数论和组合这半个月补一补,应该能赶上。”她指尖划过一道联赛二试的平面几何题,解题步骤旁用红笔标注着三种辅助线做法,那是她当年熬了十几个晚自习啃出来的成果。

绵钰凑过去翻看,只见每页都写满了思路批注,甚至有几题旁边画着思维导图,把相关知识点串联得清清楚楚。

她突然想起,上次班里转来的插班生问慕庆安数学题,对方只扫了一眼,就说出了三种解题方法,连数学老师都忍不住感叹:“这孩子的逻辑思维是天生的”。

“那你得赶紧找老师报名!预赛过了才能进联赛,就剩半个月了!”

绵钰抓着她的胳膊晃了晃,又想起什么,补充道,“对了,你转文后没跟理科老师联系过,要不要找王老师帮忙?他以前最看重你的数学天赋了。”

提到王老师,慕庆安的眼神软了些。王老师是她高一的数学老师,当年知道她转文时,还特意找她谈过,说“不管选文科还是理科,你的数学天赋别浪费了”。第二天一早,慕庆安揣着自己整理的竞赛履历,忐忑地敲响了理科办公室的门。

王老师正对着一摞预赛模拟卷皱眉,见她进来,立刻放下笔笑了:“我正想找你,今年的奥赛预赛名额,我给你留了一个。”

“王老师,我想请假备赛,预赛结束直接去参加联赛。”慕庆安把履历放在桌上,上面记录着她高一拿的市级、省级数学竞赛奖项,“预赛在15号,联赛是20号,我想集中时间冲刺二试的数论模块,这部分我快一年没碰了。”

王老师拿起履历翻了翻,又看了眼她带来的数学周测卷,爽快地拍了板:“准了!我给你找套往届联赛真题,再把省队教练的数论讲义借你,不懂的随时给我打电话。”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李老师那边你别在意,当年他也是脾气急,你现在用竞赛证明自己,比什么都强。”

慕庆安抱着厚厚的讲义走出办公室时,阳光正好穿过走廊的梧桐叶,在讲义封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摸出手机给绵钰发消息:

“假批了,接下来半个月泡图书馆,帮我占个靠窗的位置,顺便带本语文古文解析,我抽空背背实词。”

接下来的半个月,慕庆安几乎把自己焊在了图书馆。每天早上七点,她准时出现在靠窗的位置,面前堆着《数学竞赛培优教程》《联赛二试专题突破》,旁边还放着本翻得卷边的《高考语文古诗文精讲》。一试的填空题她做得又快又准,8道题四十分钟就能搞定,可二试的数论题却常让她卡壳;背古文时,“之乎者也”的虚词用法总记混,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板背了又忘,每次翻开语文书,她都忍不住叹气——要是语文能像数学一样,有固定的公式和逻辑就好了。

有天晚上,她对着一道联赛二试的数论题熬到十一点,草稿纸写了三张,还是没找到解题思路,只好拍下来发给王老师。王老师的语音很快回过来,带着点熬夜后的沙哑:

“这题要用到欧拉定理,你先回顾一下数论里的同余性质,把题干里的条件转化成模方程,试试从逆元的角度切入。”

慕庆安顺着思路往下推,突然灵光一闪,抓起笔飞快地写下解题步骤。

等她放下笔时,才发现窗外的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图书馆里只剩下她和管理员阿姨。她拿起旁边的语文书,翻到《离骚》那页,小声念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可念了几遍,还是记不住下一句,只好掏出手机,把诗句设成锁屏壁纸——背一点是一点,总比放弃强。

预赛那天,慕庆安背着书包走进考点。考场里坐满了来自各个学校的尖子生,有人手里还在翻着公式手册,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试卷发下来,她扫了眼题目,心里松了口气——果然如王老师所说,难度只比高考压轴题稍高,填空和解答题都在她的射程范围内。

两个小时后,她提前半小时交卷,刚走出考场就收到了绵钰的消息:“考得咋样?班里同学都在问你,语文课代表还说要借你数学笔记呢!”

慕庆安笑着回了句“稳了”,转身去了书店,除了买《CMO历年真题解析》,还特意拿了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全》——就算走竞赛路,语文也不能太差,至少得考到及格线以上。

预赛结束后的第三天,慕庆安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预赛过了,排名全省前五十,好好准备联赛,争取冲击省一!”挂了电话,她立刻收拾东西赶往省城的联赛考点,临走前给绵钰留了张字条:“联赛考两天,等我回来给你讲数学题,顺便帮我划划语文重点。”

慕庆安走后,班里的气氛明显少了点什么。体育课自由活动时,几个男生围过来问绵钰:“绵钰,慕姐这几天去哪了?上次她答应教我解立体几何题的。”

“还有我,我英语完形填空总错,想让她讲讲技巧呢!”

绵钰抱着篮球,看着大家焦急的样子,突然笑了。她清了清嗓子,故意卖了个关子:“你们猜,全国最顶尖的数学竞赛是什么?”

“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啊!”男生赵磊脱口而出,随即眼睛瞪得溜圆,“难道慕姐去参加那个了?她不是文科生吗?”

“慕姐以前是理科班的!”绵钰提高声音,语气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她高一数学就拿过省二,转文后数学也每次都考150!这次去参加奥赛,预赛已经过了,现在冲联赛呢!对了,她高二转文时,期末考才414分,全靠数学英语撑着,现在还在补语文呢!”

“我靠!这么牛?”男生们瞬间炸开了锅,“文科生冲奥赛,这也太绝了吧!”

“怪不得她上次能帮我解出物理题,原来以前是理科大佬!”

女生们也围了过来,听着绵钰讲慕庆安熬夜刷题、背语文古文的事,个个眼里都闪着崇拜的光:“等慕姐回来,一定要让她讲讲怎么平衡竞赛和文科学习,太厉害了!”

绵钰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比自己拿了奖还开心。她想起慕庆安总说“语文是我的软肋,但我不会让它拖后腿”,忍不住开始期待——等慕庆安拿了省一,说不定真能带着大家一起进步。

联赛结束后的第五天,慕庆安背着书包出现在教室门口。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脸上带着点疲惫,却难掩眼底的亮意。手里除了竞赛文件袋,还攥着本折了角的语文书。

“慕姐!”绵钰第一个冲过去,一把抱住她,“怎么样怎么样?联赛过了吗?”

全班同学都围了过来,连正在讲课的语文老师都停下了笔,笑着看向她。

慕庆安举起手里的文件袋晃了晃,声音里带着点轻松的笑意:“联赛过了,省一稳了,下个月去宁波参加CMO决赛。对了,”她从书包里掏出张语文卷子,递给语文老师,“老师,这是我备赛间隙做的卷子,您帮我看看,哪里还需要补。”

语文老师接过卷子,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笑着点了点头:“进步很大,古文翻译比上次好多了,就是作文还得加强素材积累。”

“哇!”

教室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赵磊吹了声响亮的口哨:“慕姐牛批!必须请我们吃大餐,顺便给我们讲讲竞赛题!”

“还有英语!”语文课代表举着笔记本凑过来,“慕姐,你背单词有啥技巧啊?我总记不住!”

慕庆安笑着点头:“没问题,等CMO回来,全班聚餐!单词技巧的话,我把重点实词都整理在笔记本上了,回头借你看。”她看向绵钰,眼里满是感激,“这段时间谢谢你帮我占位置,还帮我划语文重点。”

“跟我客气啥!”绵钰捶了她一下,“接下来是不是要冲刺国赛了?听说CMO是冬令营形式,要考两天,每天三道题,拿了金牌前六十就能保送清北呢!到时候你就不用愁语文了!”

慕庆安坐在座位上,摸出联赛的成绩单,上面一试110分,二试140分,总分全省第三。她想起王老师说的“省一靠前就能进国赛”,又看了眼桌角的语文卷子,心里终于松了口气。以前总担心语文拖后腿,考不上698分,现在有了竞赛加持,高考只要考到620分左右,就能稳稳走进北大校门了。

“想啥呢?”

绵钰戳了戳她的胳膊,“是不是在想怎么补语文?我帮你整理了作文素材,都是最近的热点话题。”

慕庆安抬头,正好看见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她脸上,带着温暖的光晕。她笑了笑,声音清亮又笃定:“想怎么把CMO的金牌拿回来,顺便把语文提到90分。”

赵衿正好路过,听见这话大声接茬:“慕姐要是拿了金牌,我们去校门口拉横幅!就写‘慕庆安同学CMO金牌,北大预定!语文也能逆袭!’”

全班哄堂大笑,慕庆安拿起笔,在草稿纸的角落画了个小小的金牌,旁边写着“北大”和“语文90 ”。

阳光落在笔尖,仿佛为她的未来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她知道,接下来的路还有挑战——CMO的难题、语文的薄弱项,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那个藏在心底的北大梦,很快就能实现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