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雨云,洒在市委大院的石阶上。张天华站在纪委办公楼外,衣衫微湿,眼神却如淬火之刃。他刚从一场彻夜的博弈中走出——苏明远被暂缓留置,调查组已介入城建系统围标案。而这一切,始于他前世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一、前世记忆:决策的“预知”与克制
回到办公室,张天华打开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旧报纸复印件——那是他前世殉职后,省报刊登的《一位普通干部的无声坚守》。报道末尾写道:“张天华同志至死未获重用,却在洪水来临时,独自守在泄洪闸口,用身体挡住塌方……”
他凝视着那行字,指尖轻颤。
这一世,他不再执着于“被看见”,而是学会“如何被需要”。
当李小冉问:“你为什么敢把证据交给我?”
他答:“因为我见过结局——沉默的结局。”
当苏雨晴担忧:“王天君不会善罢甘休。”
他冷笑:“我知道他会怎么出招——前世,他就是这样把我逼上绝路的。”
前世记忆,成了他最锋利的预判工具:
他知道王天君会在调查组进驻前,销毁关键账目;
他知道财政局会以“预算不足”为由,拖延整改;
他也知道,赵宏达一定会找“上级关系”施压。
所以,他提前布局——
让李小冉在报道中不点名批评,只提“个别领导干部与企业存在不当往来”;
让苏雨晴将证据副本秘密送至省纪委□□室,绕过本地系统;
自己则以“调研安全风险”为由,向市委值班室直报紧急情况,触发上级关注。
“你太冷静了。”苏雨晴看着他整理文件,忽然说,“不像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
张天华抬头,目光深邃:“因为我已经死过一次。”
二、苏雨晴:独立与智慧的锋芒
苏雨晴没有沉溺于兄长被陷害的悲情,而是迅速反击。
她利用政研室身份,调取“城南新区”项目立项文件,发现规划变更未经公示,且环评报告存在伪造签名。
“这不是违规,是犯罪。”她将材料交给张天华,“但不能直接交上去——王天君有后台,得用‘程序’打他。”
她提出三步走策略:
1. 借势:以“城市发展研讨会”名义,邀请省专家团队来市里“指导”,制造舆论压力;
2. 分拆:将围标案拆分为“程序瑕疵”与“廉政风险”两个议题,避免被一并压下;
3. 反控:以“保护改革者”为名,向省委组织部递交《关于保障基层干部履职环境的建议》。
“你比我更懂官场。”张天华感叹。
苏雨晴微笑:“我父亲教我的——真正的权力,不是对抗,而是重新定义规则。”
她不再只是张天华的“助力”,而是并肩作战的谋略家。
三、无“明线”支持,却有“暗流”涌动
张天华始终未见任何领导公开表态支持他。
但奇怪的是——
省委值班室连夜批复他的紧急报告;
□□在晨会上淡淡一句:“有些事,查清楚比压下去更安全。”
调查组组长,竟是曾与张天华在抗洪演练中见过一面的省纪委三室主任周正阳。
“你记得我?”张天华试探。
周正阳只笑:“我记性好。三年前,你在闸口守了一夜,没让水漫堤。那时候,没人知道你。”
张天华心头一震。
他终于明白——有些支持,从不说话。
这位周主任,或许正是前世那场洪水后,唯一认真翻看过他档案的人。而今,他借“程序正义”之名,悄然为张天华撑起一把伞。
这不是提携,而是守护一个“不愿沉默的良知”。
四、破局:当众亮剑
三天后,专项调查组听证会。
赵宏达坐在后排,神情倨傲。王天君则一脸从容——他已打通多条关系,自信能全身而退。
会议开始,张天华起身,打开投影。
“各位领导,这是宏达集团在‘城南新区’项目中的投标文件。请看,三家公司报价呈完美等差数列,偏差率低于0.3%——这在统计学上,概率低于万分之一。”
全场哗然。
苏雨晴接着补充:“我们调取了通信记录,发现开标前夜,这三家公司负责人,均与林主任的秘书有过超过半小时的通话。”
王天君猛地站起:“污蔑!这是蓄意构陷!”
“是不是污蔑,问问赵董事长。”张天华转向后排,“赵总,您说,您和林主任,真的只是‘朋友聚会’吗?”
赵宏达脸色骤变。
就在这时,周正阳开口:“请赵总回答。”
全场寂静。
赵宏达额角冒汗,终于低声道:“我……承认,存在不正当沟通。”
王天君瘫坐椅中。
五、结局与新生
一周后——
王天君被停职调查;
赵宏达企业被立案,暂停所有项目;
张天华正式任命为“城市发展调研专班”负责人;
苏明远恢复职务,调任省纪委巡视组;
苏雨晴升任政研室副主任,分管政策评估。
傍晚,发改委天台。
苏雨晴递给张天华一杯热茶:“这次,换我护着你。”
张天华接过,轻笑:“其实,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愿意帮我?”
苏雨晴望向远方:“因为我父亲说过,这世上最危险的,不是坏人得势,而是好人沉默。而你……是那个不肯沉默的人。”
夜风拂过,两人身影在暮色中渐渐靠近。
张天华低声说:“这一世,我终于不是一个人战斗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