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既定,我们便立刻在二仙山这方外之地,悄然展开了行动。
首要之事,便是那生财之道——玻璃镜。我将记忆中关于玻璃烧制和银镜反应的原理,结合这个时代可能获取的材料,反复推敲,整理出了一套尽可能详细的流程。石英砂(二氧化硅)是主要原料,纯碱(碳酸钠)作为助熔剂,石灰石(碳酸钙)用于稳定——这些名词对一清而言颇为陌生,但我用“白色晶莹砂砾”、“可使火焰变色之石”、“山中常见白石”等描述,再结合他自身对矿物药材的了解,他竟能大致理解,并指出二仙山后山某处崖壁下的砂土或许符合“石英砂”的描述,而“纯碱”或许可以从某些盐碱地或特定植物灰烬中提取,“石灰石”则更为易得。
接下来便是试验。那处废弃的丹房位于观后极为僻静的山坳里,原本是罗真人早年炼丹之所,后来闲置,正好被我们利用起来。一清略施法术,清理了积年的灰尘和蛛网,又加固了门窗,确保隐秘。
烧制玻璃需要高温,丹房原有的炉灶远远不够。一清便亲自设计,指挥清松和另外两名他考察许久、确认可靠且家就在深山、与外界联系甚少的哑仆(这是他特意挑选的,以确保绝对保密),用耐火黏土和石块,重新砌筑了一个结构更为合理、能够达到更高温度的密封窑炉。
这期间,我则负责反复试验“银镜反应”的替代方案。水银(汞)毒性太大,且不易控制,我记忆中似乎有利用葡萄糖还原银氨溶液的方法,但在这个时代,提取纯净的葡萄糖和配制银氨溶液几乎是天方夜谭。最终,经过无数次失败,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决定采用相对原始但更可行的“锡汞齐”法,即先将锡箔贴在玻璃上,再小心地涂上水银。虽然仍有汞蒸气中毒的风险,但只要我们严格控制用量,做好通风防护,应该能将风险降到最低。一清也特意配制了一些解毒避秽的丹药,以备不时之需。
原料的搜集更是费时费力。石英砂需要反复淘洗、筛选,去除杂质;纯碱的获取颇为周折,最后还是罗真人听闻后,不知从何处弄来了一些质地纯净的“石碱”,解决了关键难题;石灰石则相对容易,碾碎成粉即可。
一切准备就绪,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们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烧制。
丹房内,炉火熊熊,将每个人的脸庞映照得通红。一清亲自掌控火候,他对温度的感知远超常人,能通过观察火焰颜色和灵力感知,精确调控着炉温。我则紧张地盯着窑炉,根据记忆中玻璃熔化的温度区间,不断提醒着他。
清松和两名哑仆则按照指令,适时添加燃料,保持通风。
时间一点点过去,窑炉内的温度越来越高,连站在数步之外的我都感到热浪扑面。终于,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透过窑炉的观察孔,我们看到里面的混合物开始逐渐熔化,变成了粘稠、冒着气泡的橙红色液体!
“成了!”我忍不住低呼一声,激动地抓住了一清的衣袖。
一清眼中也闪过一丝喜色,但他并未放松,而是更加专注地控制着最后的保温与澄清过程,让气泡尽量排出。
待到天色微明,炉火渐熄,窑炉内的玻璃液慢慢冷却凝固。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窑炉,用特制的铁钳夹出了一块还带着余温、形状不甚规则、略带淡绿色、但总体还算澄澈的玻璃块!
第一步,烧制玻璃,成功了!
虽然这第一块玻璃内部还有些许气泡和杂质,表面也不够平整,但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铜镜的清晰度!我们几人围着这块来之不易的玻璃,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连那两名沉默的哑仆,眼中也闪烁着惊奇的光芒。
接下来的“镀银”工序更是关键且危险。我们选择在白天、通风最好的时候进行。我戴着用多层细棉布制作的简易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捶打得极薄的锡箔平整地贴在打磨过的玻璃表面。然后,由一清亲自操作,他用灵力控制着微量水银,使其均匀地覆盖在锡箔上,形成锡汞齐。
整个过程必须快、准、稳,尽量减少汞蒸气的挥发。完成后,我们迅速将处理好的玻璃板放置在通风处,让其自然反应、固化。
等待是煎熬的。直到第三天,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刮去表面多余的汞齐,并用水清洗干净后,一面光可鉴人、清晰无比地将我们面容映照出来的玻璃镜,终于诞生了!
看着镜中自己清晰无比的影像,甚至连睫毛都根根分明,我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清松和哑仆们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的“镜子”,仿佛另一个自己被封印在了这晶莹的物体之中。
“此物……果真神奇。”一清抚摸着光滑冰凉的镜面,眼中也满是惊叹,“若流传出去,必是价值连城。”
第一次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不断改进工艺,调整原料配比,优化烧制温度和镀银流程。渐渐地,我们制作出的玻璃镜越来越平整,杂质和气泡越来越少,镜面也更加明亮。我们甚至尝试制作了一些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手持镜。
当然,所有这些成品都被严格封存起来,藏于丹房密室之中,绝不容许流出观外半分。我们知道,怀璧其罪的道理。
与此同时,一清也并未放松对外界信息的打探。他通过一些极为隐秘的渠道(主要是某些受过罗真人大恩、云游四方的道士或隐修者),陆续收到了一些关于外界的消息。
晁盖死后,宋江果然顺利接任梁山泊主,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其志向已昭然若揭。朝廷方面,似乎也改变了策略,剿抚并用,双方时有摩擦,但大规模战事暂歇,仿佛都在酝酿着什么。
“招安之议,恐怕已在暗中进行。”一清看着最新传来的密信,语气肯定,“宋江与东京某些官员,似有秘密往来。”
历史的车轮,果然还在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我们的动作需加快了。”我感到了紧迫感。一旦招安达成,大军开拔,我们的布局就必须到位。
一清点了点头:“镜子已成功制出数面精品,是时候寻找隐秘的渠道,将其变现了。同时,江南那边的布局,也需开始着手。”
他取出一张更为精细的江南舆图,上面已经被他标注了几个点:“苏杭之地,富庶繁华,鱼龙混杂,易于隐匿。我意先遣一名绝对可靠之人,携部分资金南下,于太湖周边,购置一两处不起眼的产业,如茶庄、绸缎铺,作为日后接应的据点。”
“人选呢?”这至关重要。
一清沉吟片刻,道:“我心中有一人选,乃是师父早年点化过的一名记名弟子,名唤陆仁嘉。此人原是徽商,后家道中落,看破红尘,在江南一带隐居,为人机敏,重信诺,且对师父感恩戴德,可托付此事。”
罗真人点化过的弟子?那应该可靠。我稍稍放心。
“那镜子如何出手?”这才是换取启动资金的关键。
“不能在国内出手,太过惹眼。”一清显然早已想好,“可通过海路,贩至海外番邦。福建泉州一带,有海商往来异域,其中亦有与道门有旧者。我可修书一封,连同几面小镜,交由陆仁嘉一并带去,让他设法联系可靠海商,将镜子销往海外,换取金银或易于变现的海外珍宝。”
计划环环相扣,考虑周全。利用海外贸易来消化玻璃镜,既能获取巨额利润,又能最大程度避免引起朝廷或梁山等势力的注意。
“好,就依此计。”我完全赞同。
丹房秘制,琉璃镜成。这看似不起眼的方外之地,正悄然成为我们逆天改命计划的心脏。金钱的血液即将从这里泵出,沿着隐秘的脉络,流向江南,为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血色风暴,提前构筑起一道微弱的,却充满希望的防线。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