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京志·灾祥志卷》载:“初,有神承怨而生,名曰太虚玄苍大帝,其信者众,三界诸邪以之恃,为祸四方,历世务除之,弗戢。至燕,乃引大乱。
“咸宁十二年,玄苍大帝降尤于益,地蚀,人相残,黎氓无以为生,遂迁。豪绅者负棺而行,流民尸横荒郊,其状凄凄,目不忍睹……
“咸宁十六年春,玄苍大帝兴,香火鼎盛,肃宗恤社稷之危,令国师请以神谕,三界并举讨之……
“咸宁十八年五月戊寅,福神陨落。
“咸宁十九年六月丙子,玄苍大帝陨落。魂飞魄散,尸骨无存,永镇无间,天地混沌消弭,三界始清,谓之天元。”[1]
———
咸宁十九年七月庚辰,浩京。
一轮白茫薄月挂于高天之上,碎雪般的流光洒落,一些落于残损破败的断壁颓墙之上,一些落的远些,便到了那朱红高墙耸立的皇城之中。
大燕赫赫煌煌的都城已然损了大半,街头巷尾打眼一瞧,入眼便是塌得不成样子的楼屋,和道旁卷一席稻草为床的人。
唯一完好无损的,大约便是浩京中央那座皇城了。
皇城奢华,白玉石阶,朱红高墙,上负琉璃金瓦,于遍地残骸之中,勉强撑着大燕的威严与辉煌。
二更天的棒子敲响,四下静寂,刚历了灾,人人皆惧这无边的夜,一声都不敢出,整座城好似皆已沉沉睡去,唯独皇城西北角的高楼之上,还静静立着个人。
那人未着官服,一身天青长衫曳地,单手扶着朱红栏杆而立,就这么披了身清清冷冷的月光,恍若天人。
“国师大人……”
那人正迎着那雪片般的月光,举头远望,身后的阴影中却忽然传出道低低的声音。
被称作国师的人应声回过头,见来者是个头戴黑色?头、身着袍衫的内侍,正躬身垂首,对着他拱手行过一礼。
“大人,四殿下听闻叛贼一事,心有烦忧,请大人至兴圣宫一叙。”内侍依旧躬着身,放轻了有些尖细的声音,恭敬道。
听得“四殿下”,国师向那内侍瞥去一眼,带了丝饶有兴致之意,却未曾立刻应下,而是复又转回身,望着高天那轮薄月,不知瞧见什么,嘴角缓缓扬了起来。
他并未接内侍的话,只是兀自默然半晌,才以极轻的声音,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
“燕不腊矣。”[2]
轻飘飘一句话自他口中脱出,似叹息般,转眼就散了。
内侍没听清楚,不由探了探头:“大人?”
“……无妨,今日夜观天象,见星旗高挂,乃大吉之兆。”
国师依旧没回头,却已然改口,淡淡地说了一句。
这次内侍听的清楚,面上便浮起层喜色来,紧跟着拱手恭维道:“有大人在,定能逢凶化吉,只愿得灾厄消解,诸邪退散。”
听闻此言,国师微微偏了下头,面上的笑也跟着扩大,凉薄月光下,无端透了丝古怪出来。他指尖摩挲着朱红栏杆,缓缓道:
“是啊,诸邪退散。”
诸邪退散。
一语成谶。
只是大燕被谶作了“邪”。
不出几年,大燕全境兵戈四起,叛军势如破竹般攻破都城浩京,改朝换代,将大燕皇亲国戚杀个精光,只是没寻到四皇子和国师,想来这二人定是早已死在兵戈之下,尸骨无存。
鲜血渗透了皇城的白玉阶,光超度都超了好几天。新帝却仍不满意,似是专为侮辱大燕,新的国号正选用了大燕皇族的“楚”姓。
自此,史官皆记:“大楚盛昌,帝静难齐民,思宏德教。四海清平,黎氓休养生息,无不念大楚盛德。”[3]
好似当真是个诸邪退散、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至于什么苛捐杂税,胡说八道,那分明是两袖清风,与民同乐;至于什么邪祟妖魔横行,管他呢,这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盛世一直持续着,直至有一日,不知何处传来风声:
天灾将至。
霎时,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似是猝然自盛世的荒唐幻梦中惊醒,无不日日担惊受怕惶惶不安,成日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神仙的香火收了一箩筐,天灾却连影都没见到。
于是,一众的惶惶不可终日尽数化作泼天怨气,更有传言,最初散播天灾将至者被处以了极刑。
都说了诸邪退散,那还能来什么天灾?
日子又太平起来。
这一太平,就太平过去了三百年。
直至当朝皇帝改年号为元亨,不知何处竟又传出了相同的风声——
天灾将至。
然而这一次,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尽数将其当做了一块笑料。
坊间甚至传出个骂人的新法子:若是想说人蠢,便说他是日日念叨天灾将至之徒。
天灾来了又如何?总有神仙和圣人相助罢!
于是神仙该收香火收香火,人们该乐的乐该苦的苦,妖魔该横行横行,邪祟该作乱作乱。
三界其乐融融。
直至元亨八年,三界间的寂寂混沌之中,一双眼睛猝然于黑暗中睁了开来。
[1]《浩京志·灾祥志卷》部分改编自《左传》
[2]改编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原句“虞不腊矣”。大意为大燕不出多久就要亡国了。
[3]改编自《全唐书》
感谢所有点开这本书的宝宝![竖耳兔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楔子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