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翻天覆地

第二日修华起得有些晚了,因为夜里休息得不错,白天才稍微有了精神应对这第一场战役——早朝。

左等右等也未等来少殿,殿中的官员都有些不安。

直到姗姗来迟的修华出现在大殿上方时,他们才终于长吁一口气,这些天的担忧都在此刻消解了。

……

整个早朝的核心都是关于宗皇和宗妃的送葬仪式,以及少殿的登基大典。

许多大臣只是听闻了一些风声,并不确定宗妃果真薨了。如今听来,不免唏嘘不已。

但他们所知也只是德馨宗妃悲伤过度,忧虑成疾而去,并非自缢身亡。

两日后同时举行登基大典和宗皇宗妃的送葬仪式。

京中上下官民齐聚十万余人,近乎半数的人拥挤在京中大街小巷,共同见证少殿的登基大典,随即便跟新一任宗皇一起为先皇先妃送出京门,送至三十里处的“丰江港口”。

新一任宗皇衣着金丝绣有日月同体的黑色衣袍,头戴黑白双色抹额,走在浩浩荡荡的人群前面,怀中端有檀木浮雕的佛盒,里面放置为两部刺指血经——《地藏王菩萨经》。

所谓“刺指血经”是:刺指滴血入砚台,以血抄写的经书。

佛经《普贤行愿品》中记载:佛在因地修行时,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凡人效仿佛祖,以此向佛祖请愿:庇护亡灵在死后能有好的安置。生前的事由活着的人赎罪,愿死者永世长眠,魂魄得以进入往生。

这本是清薰在做的事,修华知道后,便也着手于抄经。

夜以继日,笔耕不辍,方得两份以慰二者亡灵。

他步履沉重,身形端严,直视前方,从未有一偏一倚。

白幡随风招展,纸钱漫天飞舞,哀乐划破天际。

秋季冷风萧瑟,刮在高举的各式兵器上发出“铮铮”的响声,透着冰冷和死气与缓慢悠长的哀乐和鸣。

两具冰棺一前一后由五百人轮流抬棺扶灵。

队伍行进缓慢,整整三十里地,从正午走到日落时分方才送上船,期间不曾停歇。

船舶里装满了陪葬物品,所有人员也已经到位,随时起锚出发。

修华前天让人火化了郊谕和暗守卫的尸骨,并将骨灰与其一齐送往皇陵安置。剩余八十七名暗守卫,部分被宪匀编制入伍,部分随着船舶前往皇陵守灵。

谢儿主动提出一同去往皇陵为宗妃守灵。

若非国事缠身,身为后裔的修华也该亲自送至皇陵下葬,但着实无法脱身,百官亦极力劝阻。

在船舶缓缓起动的时候,送行队伍纷纷随着前方那个黑色的背影一同跪下,伏地默哀。也随着他缓缓的起身而陆陆续续从地上爬起。

只是在后面的人谁也没能看到在起身之前——直起身子的时候,他的唇动了动,神色庄严似在宣告着什么。也因为港口风浪翻涌,浩浩流水声掩过了一切细微之音,故而亦无人听得他说了什么。

……

第二日早朝,由新一任宗皇——明相宗颁发的圣谕成为中心话题。

带着强势而又不可违抗的威严,佛门在整个早朝里以不可思议的频率和高度被提及。佛法的地位确立写入圣谕之中,以乘风破浪般势不可挡的劲头席卷宫廷,并立即在京中传播开来,迅速传至京畿。

圣谕中发布了四条指令:

第一,立佛法为平京国法。

第二,重建国寺,改名“宁清寺”,剃度僧人三百余人,研习佛法经典。

第三,确定众壑殊大弟子清薰师为京中佛门领袖——清薰大师,宣扬佛法。

第四,广印佛经,广设讲坛。

除此之外,还将佛法讲坛融入私塾学院之中,编入来年的官设人才选举考题。

针对这突如其来的国法改革,许多加入“礼乐天府”队伍的官员们不得不仓皇之中寻求补救之法。甚至在圣谕颁布之后,有一封五万人签字的请愿书送至宫廷,请求明相宗至礼乐天府神庙一观,并将“礼乐天府君”正式请入京中,成为至高的神明,从此香火鼎盛方能保佑平京千秋万代永不凋零。

他们坚信只要宗皇见了礼乐天府君,一定会为之动容。而有意无意间,充斥着重新将佛法立为国法的反对。

按照常理来说,能够在民众间引起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身为平京的宗皇没有理由不顺应民心前去考究,但偏偏这一次,却未能引起明相宗丝毫的反馈。

而与此同时,宫廷先在“奉昭坛”的广场上开设了佛法讲坛,命令家家户户必须派人前往听法。

由官兵严加执行,御军整治秩序,暗守卫全心保护。

讲坛持续了三天,成效十分显著,有十之三四的民众当场归顺。

正当此时,一个呼声也开始传出,立刻水涨船高地放置最大划——

“清薰大师乃佛门弟子,却不受剃度。这难道不是罔遵戒律,蔑弃清规?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连佛门领袖都不愿遵守基本礼教,这佛法就是个错误,凭何叫我们遵守?”

这种反对之声如奔涌的江流,而官兵御军的压制像是河中的礁石,越是不遗余力地阻断,越是激起一发不可收拾的民愤。

这其中不乏抓住弱点想要一击致命的外道信奉者,尤其是归顺于“礼乐天府君”门下的信众,趁机挑起祸端,引发暴乱。

而京中也因为京畿百姓的涌入而爆满。与其说他们大多数是为了听佛法而来,倒不如说是凑热闹或者捍卫自己信奉神明的地位。

一日,明相宗在殿内静立于窗前,长身玉树,神思沉浸于远处,半晌不曾动分毫。

“宗皇,清薰大师求见。”宪匀行至一米处站定,禀告。

他瞬间收回神念,当即说了句:“请他进来。”侧过身来时,脸上露出片刻的迫不及待。

这是清薰自迁居宁清寺,第一次返回宫廷。

清薰步履轻缓,仪态端然,走到大殿中央停下,微微行礼后,对他说:

“请宗皇为臣僧剃度。”

修华注视着清薰,目光流转,旦见他神色安定,回视自己,眼眸中含有清澈的温柔之意。

……

“清薰自小遭遇一场大雨,几乎丧命,身体毁坏而一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渐渐恢复。众壑殊的尊长以及各位师兄弟怜悯,不敢损伤毫发,恐伤及性命,故而一直允许清薰蓄起长发至今……如今身体已然恢复如初,而应佛门规定,理当接受剃度之礼。诚惶诚恐,由宗皇亲自举行剃度仪式。”

这次在宁清寺的佛像前,明相宗亲自为佛门领袖清薰大师剔去长发,可见宫廷对佛法的尊从。

这一幕会被记录在史册,流传千古。

质纯珍美的长发已落,低调华美的袈裟披身。从此无论从视觉还是认知上,他才算是真切地远离俗世,成为指引平京未来思想教化的佛门领袖。

.

三年后

.

佛门入主京中已经数年,而规模已远非昔日可比。

众壑殊派下三百余佛门弟子助宫廷振兴佛法。很难想象,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隐居生涯,而无法像世俗般生育后代延续香火的众壑殊,竟还有如此多年轻德重的僧人和尚。

可以大概猜测,这些年来归顺于佛门的人一直不曾间断。而佛法的力量在不动声色之中早已占据部分人的灵魂深处。

宫廷组织大力兴修佛寺,广印佛经流通于民间,举行大型佛法活动供民众参与学习。而平京不遗余力地资助修建了一座最大的佛法学府——广清伽蓝。

里面推崇各种学术研究,从天文地理、数学星相到礼乐诗歌、阴阳法学……一应俱全,到如今已经有弟子三千,以佛学为上层,尊佛重礼,学术第一。

平京的文化教育在此达到一个顶峰。

原本推崇“礼乐天府”的云凤村,因为宫廷的干预,神庙崩塌,神像尽毁。他们曾群起反抗,引发一场剧烈的暴乱。然而早已预料到事情的发展方向,明相宗暗中下令将云凤村的年幼子弟接入京中进行集中化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

他们的寻清大人与礼乐天府君一起消失在村中,连楚垠也无处可寻。几近崩溃的云凤村一度沉陷巨大的悲伤和愤恨之中,甚至较长一段时期不再正常运行。

宫廷给予生活方面的资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保障。

如同卧病在床已久的病人,死不能求不得,越来越渴望健康,竟生出强大的意志力,自我调节,走出了死亡笼罩的阴影之中,开始步履蹒跚地下地活动,抓住一点康复的可能。

经历了几乎一年的灰败期,云凤村渐渐恢复到正常的运作之中,几乎不再有群体暴乱事件发生。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幼子,也就是村子未来的希望,此刻仍在京中。每月只有一封书信的往来,令他们倍感忧思。他们也绝不能就此倒下,势必要养精蓄锐,抢回自己的孩子们。

但京中对那些年幼孩子给予了尽可能的照顾,以至于后面每个人写回给自己家的书信时,上面尽是洋溢着快乐。自然也有叛逆一些的孩童,但宫廷方面给出的耐心也非同一般。

同时也承诺云凤村,在学习五年后,会安全送还所有的孩子,并由他们自己选择是否回到京中继续求学。

而伊贾村剩余不多的人,大部分在京中安了新家,剩余的便都入了佛门。

这三年时间无比充实,也无比忙碌。明相宗在这三年里,一刻不曾停歇。

为了给平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他分出了二十名暗守卫成立“集成组”,带着边境的部分军队四处考究,跋山涉水,扩大实用领地的同时,更加了解这片土地,从而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陆陆续续,他们发现了数座矿产资源的矿山——煤矿,金属矿,建材矿……这些价值不菲的矿山也提供了一定的开采难度,却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便利,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工作职位,发掘出大量的能人巧匠。

更重要的是,领土的扩张,给平京指数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基础条件。

居住得过于紧密,则容易滋生病菌,成为传染病最佳的温床。而一贯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密码的平京人,则随着数量越来越多而需要更多来自自然界的支撑,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

照此下去,平京总有一天会打通与外界往来的道路。

穿越山川河流,穿越沙漠荒岛,那一日的到来势必要使平京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只是不知这样的改变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