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工作日程紧密,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经纬共生》的创作在经历了那场意外插曲后,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更加微妙的节奏。权志龙和沈清音之间的那道无形界限,并未因那声道谢而彻底消失,反而演变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动态平衡——一个开始有意地、试探性地靠近,另一个则在清冷的表象下,呈现出一种近乎无意识的纵容。
权志龙的行为变得更具目的性。他不再仅仅在需要讨论音乐与缂丝的契合时才走向沈清音的工作区。他会拿着新调试出的、与“光感”相关的音色片段,在她休息的间隙,“恰好”走过去分享。
“沈老师,听听这个高频,像不像你缂丝里那种细碎的星尘反光?”他戴着耳机,将另一只耳机递给她,眼神里是纯粹的专业探讨,但递过耳机的动作,却带着不容拒绝的亲近。
沈清音看着他,迟疑一瞬,通常会接过耳机。当那清泠剔透的电子音效流入耳膜,她会微微闭眼,仔细分辨,然后给出极其精准的反馈:“频率可以再高一点,质感更‘脆’一些,像冰裂。”
她的回应始终围绕着专业,语气平淡。但权志龙敏锐地察觉到,她接过耳机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她聆听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甚至有一次,在她闭眼感受音色时,他注意到她纤长的睫毛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像受惊的蝶翼。
这是一种无言的纵容。她没有拒绝他借工作之名的靠近,甚至在这种靠近中,流露出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的适应与接纳。
他开始“忘记”带走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物件在她那里——一本印有抽象图案的灵感速写本,一支造型奇特的定制钢笔,甚至是一包他惯用的、带有独特木质香气的润喉糖。这些东西总是很“自然”地出现在她工作台的角落,而他总会在下次过来时,“顺便”取回,然后又“不经意”地落下另一样。
沈清音从未对此表示过异议。她只是在他“遗忘”物品时,抬眼淡淡地看一下,然后便任由那些带着他气息的物品,安静地占据她空间的一隅。有时,在她长时间低头织造感到脖颈酸痛时,目光扫过那包润喉糖,会下意识地停顿一秒,然后继续工作。那种细微的停顿,像投入静湖的石子,只有最细心的观察者才能捕捉到那瞬间的涟漪。
权志龙无疑是那个最细心的观察者。
他还开始分享一些工作之外的、极其有限的碎片。某天下午,他调试音乐到疲惫,走到她的工作区外,看着窗外巴黎灰蓝色的天空,状似无意地说起:“首尔现在,应该是樱花季了。”
沈清音手中的梭子没有停,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算作回应。
他没有期待更多,自顾自地继续说下去,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的怀念:“以前总觉得樱花太短暂,像烟火。现在……好像有点理解那种‘刹那即永恒’的美了。”
这话语里,隐约带着在苏州时,他们讨论“瞬间烟火”与“永恒诗篇”的影子。沈清音织造的动作几不可察地慢了一拍。她没有接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打断或不耐烦的神色。她只是静静地织着,仿佛在将他话语中的情绪,也一并织入经纬。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默许——默许他将带有私人情感的思绪,带入这个原本只属于专业交流的空间。
而沈清音自己,也并非全无变化。她发现自己对权志龙音乐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当他播放一段充满孤独感的、低回的电子乐章时,她竟能隐约感受到那华丽音符背后,可能隐藏着的、与他巨星身份相伴的疲惫与疏离。这种理解,让她在后续为对应服装面料选择丝线色彩时,不自觉地加入了一抹更沉静、更包容的暖灰色调。
有一次,马修要求权志龙为一段表现“引力牵引”的走秀环节创作一段更具“拉扯感”的音乐。权志龙尝试了几个版本都不满意,眉宇间染上烦躁。
沈清音在旁观察许久,忽然放下手中的丝线,走到他那堆复杂的设备前——这是她第一次主动靠近他的“数字领地”。她指着一个控制低频振荡的参数,用她那特有的、平静无波的语调说:“这里,如果让衰减更慢一些,会不会更像一种……无法摆脱的、温柔的束缚?”
权志龙愣住了。他依言调整,当那段更绵长、更带着一丝无奈感的低频响起时,整个音乐的情绪瞬间变得丰满而矛盾,正是马修想要的那种“拉扯感”。
他猛地抬头看她,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和一种更深沉的探究。“你怎么会……”
沈清音避开了他的目光,转身走回自己的织机,只留给他一个清瘦的背影,语气依旧平淡:“感觉而已。”
但就是这简单的“感觉”,却让权志龙的心潮汹涌了许久。她不仅懂他的音乐,甚至能参与到他的创作核心,给出如此精准而富有灵性的建议。这种灵魂层面的契合,远比任何有意的靠近都更让他心悸。
交集日益增多,界限日益模糊。他们在工作会议上依然保持着得体的距离,用“权先生”、“沈老师”彼此称呼。但在那些工作间隙、那些有意无意的靠近、那些共享的沉默与碎片化的交流中,一种超越合作伙伴的亲密感,正在悄然滋生。
一个有意为之,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边界。
一个无意纵容,沉默接纳,任由那陌生的温度悄然渗透。
他们像两棵各自生长的树,根须却在无人看见的土壤下,悄然缠绕。巴黎的天空下,《经纬共生》不仅是艺术项目,也成了两颗孤独星球,在各自轨道上缓慢而坚定地、相互靠近的引力场。谁也没有说破,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张力,连旁观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马修有一次看着在灯光下并肩讨论细节的两人,摸着下巴,对助理低声笑道:“有没有觉得,我们的‘光之经纬’和‘数字经纬’,本身就在发生着某种奇妙的‘共生’?”
助理会心一笑,没有回答。
答案,早已写在那些日益增多、心照不宣的交集里,写在那一个有意、一个无心的默契之中。
成年男女的接触,一个有意为之,一个无意纵容,气场匹配,继而共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共生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