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丝线在指尖流淌,如同凝固的月光,又似初冬的新雪。梭子穿过密实的经线,发出稳定而单调的“唧唧”声,在异常安静的工作室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沈清音不再去看织机上的成果,甚至闭上了眼睛,全凭肌肉记忆和指尖的触感,进行着这最原始、最纯粹的重复劳动。
起初,脑海中依旧纷乱。巴黎的光影、塞纳河的车厢、嘈杂的舆论、家族冰冷的声明、父母担忧的声音……各种画面和声音不受控制地翻涌。她试图驱散,却如同按住水中的皮球,按下这头,浮起那头。
她有些烦躁,手下力道不觉加重,纬线被拨得过紧,织出的部分显得僵硬。她停下来,深呼吸,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只是去“做”。去感受丝线滑过指腹的微凉与柔韧,去聆听梭子与经线碰撞时那细微而真实的声响,去体会每一次呼吸与手臂动作之间的自然韵律。
一天,两天……织机上,那片纯白色的布面在缓慢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延伸。没有图案,没有变化,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白。
枯燥吗?是的。最初几天,这种毫无目的的重复几乎是一种折磨。但渐渐地,当她不再去期待结果,不再去评判好坏,只是将全部意识沉浸在“此刻”的动作中时,某种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外界的纷扰似乎被这单调的节奏一点点过滤、沉淀下来。那些尖锐的情绪——被侵犯的愤怒、被误解的委屈、对自身状态的焦虑——仿佛被这无尽的白色吸收、稀释,变得不再那么具有压迫性。她的心跳,慢慢与织机的节奏趋于同步,缓慢,稳定。
她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往被忽略的细节。不同批次的白色丝线,在光泽和质感上有着极其微妙的差异;室内光线的变化,会让织出的布面呈现出从月白到米白的细微色调过渡;甚至空气的湿度,都会影响丝线穿过经线时的顺滑程度。
她的感官,在极致的“空”与“静”中,被重新打磨得敏锐起来。她不再是一个急于表达的创作者,而是回归到了一个最本真的“织者”。
偶尔,她会停下梭子,睁开眼睛,看着织机上那片纯粹的白。那白色不再空洞,反而像一片未被开垦的雪原,或者一面磨得极光的古镜,映照出她此刻内心那片同样经过沉淀、逐渐澄澈的“空寂”。
她想起祖父的“枯山水”,以砂石写意万里江山。她此刻的“空纬”,是否也是在用最素的丝线,编织一种内心的风景?
没有答案,她也不再去寻求答案。
堂哥沈清砚来看过她一次,见她只是沉默地织着那片毫无意义的白布,眉头微蹙,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吩咐人定时送来新鲜食材和生活用品,确保她不受打扰。父母在越洋电话里,听闻她状态尚可,虽仍担忧,却也稍稍安心。
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这片白色经纬隔绝开来。
不知过了多久,当织机上的白色布面已经积累了可观的长度时,沈清音在一个清晨,像往常一样坐下,拿起梭子。但这一次,她的手指在触碰到丝线时,微微停顿了一下。
一种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冲动,如同深水下的暗流,轻轻涌动了一下。
她没有去捕捉,也没有去分析,只是顺应着那丝感觉,没有再去拿那绺纯白的丝线,而是将手伸向了丝墙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取下了一小绺极其纤细的、带着微弱珠光的浅灰色丝线。那灰色淡得几乎与白色无异,只有在特定光线下,才能分辨出那一丝沉静的差别。
她将这绺浅灰色丝线混入纬线中,继续织造。
“唧……”
灰色的丝线融入大片的白,如同在雪原上投下了一抹极淡的云影,若不细看,几乎无法察觉。
接下来的日子,她依旧大部分时间使用白色丝线,但会偶尔,没有任何规律地,掺入一缕极淡的灰,或者一丝几乎透明的银。她不再闭眼,目光平静地追随着梭子的轨迹,看着那些微弱的异色如同星火,在无垠的白色中偶尔闪烁,又迅速被吞没。
她依旧没有构思具体的图案,但这些下意识的、细微的色彩引入,却像是在这片内心的“空纬”中,投下了一颗颗小小的石子,激起了几乎看不见的涟漪。
她的心境,也随之起了一些变化。那片荒芜感并未完全消失,但不再令人恐慌。它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接纳的底色,一种沉淀后的宁静。在这片宁静中,某些被压抑的、更为细腻的感受,开始悄悄复苏。
她发现自己会留意到雨后青苔湿润的深绿,会感受到晚风拂过竹林时带来的沙沙声响中蕴含的韵律,甚至会在品尝一杯清茶时,清晰地分辨出其中层次丰富的回甘。
这些感受无关创作,仅仅是生命本身与世界的细微触碰。但它们却像无声的雨水,悄然滋润着内心那片干涸的土地。
某天傍晚,她织完最后一梭,剪断丝线。织机上,是一幅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的“作品”。它整体依旧是那片沉静的、带有细微光泽变化的白色,但若凑近仔细观看,便能发现在那白色的经纬间,零星散布着极其淡雅的灰点和几不可察的银丝,它们毫无规律,却又仿佛遵循着某种内在的呼吸节奏,赋予这片“空无”一种难以言喻的、流动的生命感。
沈清音静静地看着这幅“空纬”。它没有《宇宙经纬图》的壮丽,也没有《石湖清秋图》的雅致,甚至算不上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但她的心中,却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近乎圆满的平静。
她并没有立刻突破所谓的“瓶颈”,也没有涌现出迫不及待想要开始新创作的激情。但她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那堵塞的泉眼,虽然尚未喷涌,但深处的活水,已经开始悄然流动。
她拿起那块“空纬”,触手柔软而温暖。它记录了她这段时期所有的迷茫、挣扎、沉淀与回归。它本身,就是一场漫长而无声的修行。
将其轻轻卷起,妥善收好。沈清音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晚风送来初夏草木的清新气息,远处传来隐约的市声。
世界依旧,而她,似乎也准备好,再次与之平和地相处。
瓶颈仍在,但心域已开。接下来的路,或许依然需要摸索,但至少,她不再害怕那片创作之间的“空白”。因为空白本身,亦可成纬。
点击弹出菜单